|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实践反思
一、课题目标:实现课时目标的存在价值
制定和落实课时目标,对于教师教学的自我监控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课时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阶梯
(二)课时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益的尺度
(三)课时目标是判断学生学力水平的标准
二、课题实施:立足实际的课时目标“写实”
在教学设计时,为了保证所制定的课时目标科学合理、具体明确。教师们要把握住确定课时目标的依据和文字表述的基本要求。
(一)确定课时目标的依据
1.通观整体,准确定位。不少教师在制订课时目标时往往直扑课文,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确定目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先要“登高远眺”,关注课程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教学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环环相扣的序列关系以及步步分解落实的系统布局,确定本节课在其中的特定位置。接下来就要脚踏实地,根据课时条件(总课时分配、一节课时间长短等)和课型(精读课、略读课、选读课等)特点初步确定阅读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要点。
2.吃透文本,明确重点。课文实际上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对社会上通用的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理性加工的训练凭借。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其个性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印记。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是三维的,但不能陷于教条,平均用力。不同类型、不同文本的课文对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优势必然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文本突出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语言现象,确定重点,取舍内容,使其真正为学生学习语言、体悟阅读方法、促成阅读行为变化服务。
3.分析学生,选准基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确定课时目标时认真分析他们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所具有的潜在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语文教学生本特点的切实体现。学情是有可知性和规律性的,教师要了解特定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思路特点,也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了解、观察针对特定学习内容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进程安排的需求。学情还带有一定的动态性,这也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备课时都会有一些预留量,往往是通篇考虑课文的教学内容,将教学任务分解,同时做两至三课时的教学设计,然而实际教学中,前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有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任何一篇文章都只是语文阅读素养训练体系中的一个例子,解读文本只是阅读的基础行为,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文本内含的语言和情感信息,通过阅读而学会阅读、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深层的思想内容,找到那些牵扯到课文重要观点和主题阐释的语句,精心设计带有全局性的精致问题,通过适时的课堂体温,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感悟交流。比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又是怎样打胜这一仗的?请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谈谈感受。”这个问题直指课文的要旨,既有比较明确的探究指向,也对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交流的要求做了提示,对于引导学生定向阅读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教学中,如果出现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况,往往是暴露出了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如果问题确实关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则要引导全体学生对生成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时这种充满教学机智的灵活处理对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顶碗少年》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问中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一般情况下总是说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勇夺金牌,拼搏都是有竞争对手的,而少年只是一个人在表演,此处用‘拼搏’是不是不太合适?”这个看似个性化的问题其实与课文深刻内涵的理解关系十分密切。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认识到这里的“拼搏”,以及后文中写到的“搏斗”“拼搏”“搏”实际上是指打一场心理战争,对手就是自己,成败就在一念间,就在于是否有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样,对主题的深入理解便巧妙地通过即时生成的问题解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