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1-9 09:34 编辑
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镇鲤泮庄小学教师 崔 妍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因此可以说,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科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我们在《科学》学习中应让学生放开手脚、去自主探究,去萌发创新意识,在探究学习中理应“还学生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探究活动是在我们老师搭好的框架的指导下进行,我们的指导将对学生的探究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作为科学教师,要营造各种适合学生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宜发展的“温室”。
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探究目标的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将会催动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而教师设计的情境则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垫脚石,只有能让学生能够感动并为之投入的情景设计,才能使学生对当前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第三,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
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思维
当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完备时,小学生往往要急于动手。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随意性、盲目性。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谁都可以研究它,科学家的成就就是建立在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探究的基础上的。
2、探究的过程要进行适当的猜想,提出科学的问题。
猜想是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种种思维活动加以综合后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它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当然,学生的猜想有可能停留在已有经验与认识的思维水平上,或脱离正常理智的思维而异想天开,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进行实际的科学探究。而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实在的探究的必要和价值。
3、探究的问题必须有重点。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很多,在一节课内无法进行有效的探究或指导,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有重点地进行探究。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同时要注意1、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在科学探究活动中。2、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四、探究过程应进行悉心指导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应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历科学、理解科学、体验科学,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就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选择探究问题的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教师会运用或创设一定情境,借助学习材料,让学生先通过观察现象,继而引发思考,他们就会提出许多科学探究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探究,教师就要指导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2、选择探究方法的指导
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运用的方法很多,可以是直接感知或者分析比较,也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了发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生提出的许多方法中,有些方法是可行的有些是不可行的,还有些是可行但不容易操作的。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或论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和目前情况的科学方法去进行。《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活动中,“一杯”的量是多少?食盐的量取标准该如何?等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体温中显现出来。在统一了水的量后学生提出了用手抓、用秤称、用汤匙“舀”等量取食盐的方法。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第三种方法最可行,并且统一了“舀”时的注意点,这样,教师不仅引导学生选择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了量的标准要一致,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严肃性,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3、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爱”
科学课程标准不但要求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培养,使学生明白科学并不是刻板冷漠的学科,也一样充满着温暖。
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立足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如果我们每一个科学老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实现教育走向人本,师生和谐发展的目标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