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9 21:58:00
|
只看该作者
《少年王勃》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 “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江边的美丽景色,理解少年王勃的奇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 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怎样一个少年?(生自由答:有才气)
3、老师认为他不只仅有才气,而且是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生自由答:)
板书:奇才 (指导理解:少见的人才)
4、这节课俺们就来了解这位奇才。
过渡:在滕王阁的那次宴会上,王勃写了一篇祝贺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诗,令都督拍案叫绝,你知道是哪句吗?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学习第三节
(1)交流出示古诗(指导读)
(2)理解句义
A、指导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并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
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B、利用图片协助同学理解句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指导背诵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生用上动作)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只仅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示,读一读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表示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三)、理解王勃的“奇”
1、学习第四节
(1)交流出示句子:“王勃边看……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讨论:奇在哪儿?(生自由答:没有事先准备,当场写成。而且时间极短)
找关键词体会(生说说自身的理解)
师:心中有了十足的掌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
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时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多有才气的王勃啊!让俺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
(2)拓展
积累才气的词:(生自由答)
多出示(生读一读)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绝妙的文章,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3)探究: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有才气吗?(生自由答)
板书 :爱观察、善考虑、多读书、多积累
过渡:刚才俺们是从王勃的表示来体会他是位奇才,实际上,俺们还可以从他人的表示来体会他是位奇才。
2、学习第二节
(1)生自学,多出示句子
(2)交流:在座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示怎样?为什么?
师结:这么多有学问的人都不敢来尝试,可见王勃多有才啊!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过渡: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王勃写的《滕王阁序》的全文。
(四)课内拓展
多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师: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王勃不只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俺们不只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俺们知道要像王勃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考虑、多读书、多积累。
板书:
少年王勃
奇才
爱观察、善考虑、
多读书、多积累
作业:
A
1、誊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及和它相对应的迷人秋景
B
2、课外积累
描写有才气的词:
王勃写的名句:
少年王勃课后反思
教学的设计一直是俺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在设计前俺查阅了许多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想法开始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俺以为: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寻找中心话题,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煽风点火”。
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奇才?”是教学的重点,俺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从“文中的诗句、王勃的表示、旁人的表示”这三方面来引导同学体会到王勃很有才气。课中注重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性,让同学在探究、发现、考虑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课中俺采用了图文结合、巧妙的处置“读”与“讲”的关系,充沛读书的如: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绚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俺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俺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过图片、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同学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文中也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同学朗读体会,为了让同学充沛理解,俺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同学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俺又采用动作扮演等方法,让同学体会到了的意思,防止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同学兴趣盎然。
课中还有许多缺乏,过渡中的衔接还不够紧密,评价语缺乏激励性,语言基本功较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