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9 21:48:00
|
只看该作者
《田忌赛马》课后反思3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协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是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使同学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同学"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俺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继续巩固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的方法。
"情感"目标:懂得在学习生活中勤于动脑、善于分析,才干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本文赛马情节生动,文字浅显的特点,贯彻"新基础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同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教授从生命的层次和动态生成的观点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生命型的课堂教学为"生命意义"而发展,而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存在,强调了同学的主动性,课堂上要充沛挖掘同学的潜能让同学自身学,发明表示的机会让同学自身说,强化同学的自主意识,让同学自身问,自身去体会,掌握训练的兴奋点让同学自身练,拓宽思维的空间让同学自身想,为了使同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使同学的生命在课堂中闪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俺实践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改变教师角色,创设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同学学习热情,开发同学潜能,使同学在互动中获得新知,获得生命的满足。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的设计:
首先,复习导入,复习旧知识,让同学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按初赛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胜利、取胜原因来写的。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俺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孙膑献的是什么计呢?田忌能转败为胜是什么原因?大局部同学认为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俺顺着他们的发言,继续追问,田忌能转败为胜,这是什么原因?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转败为胜?大家深究了吗?让同学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这样可以唤起探索问题的兴趣,激发思维动机,从而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接着,同学通过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考虑:田忌是怎样调换马的顺序呢?此时课堂上,同学有的读课文有关的段落,有的摆学具马,有的在小组交流……而后,俺请一位同学读描写第一次赛马的段落,其他同学考虑:从第一次赛马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同学在交流汇报中,俺请一位同学上台用学具马摆出了第一次赛马的阵势图。为了便于两次赛马的比较,俺就请同学读描写第二次赛马情形的段落,同桌边读边议,边动手玩弄课前准备的学具马。同学们非常地投入,摆动得津津有味,其中摆得最快的小组派一名代表把黑板上第一次赛马的阵势图略作调整,就变成了第二次赛马的阵势图。俺请同学们说说前后赛马不同在哪里?让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讨论,突破难点,分析赛马胜负的原因。此时的课堂,在师生的多向互动中,同学心情释然,畅所欲言,坦诚相见,这不正是叶澜教授指出的"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能使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得到多方面的满足"的充沛体现吗?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局部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同学界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俺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分角色读,也可以采用扮演的形式等等,同学在分角色朗读时,立即同学在小组里主动要求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无论是在分角色朗读,还是在扮演中,俺充沛尊重同学的感受和体验,让同学在独立,充沛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同学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同学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课上到这里,为了尊重同学个人阅读的体验,让同学自由释放各自阅读体验。俺说:"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充沛展示了自身独特的见解,俺不作统一结论,只是引导同学们一起认识:竞赛双方都要注意战略,战略高低是胜败的关键。
叶澜教授指出:"只有与生活世界能沟通的知识,只有能提高、完善同学能力和实质的学习,才富有生命活力。"据此,在课上俺设计了:还是原来的马,田忌假如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会有哪些方式?结果又会怎样?"大家都很兴奋,又玩弄起学具马来,课堂学习得到延伸,在这基础上,谈谈读完这个故事的收获,做到了"语思融合,文道统一"。在实际的教学中,俺感觉自身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同学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组织教学,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同学理解课文,师生互动效果较好,但是老师还是有点越俎代疱,放得不够开,如:没有提供足够的时空,扩大同学参与的面,让同学在同桌或小组中充沛发表自身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因而这节课生生互动体现还不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