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9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教材中有争议字的正确读音教学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3:3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教材中有争议字的正确读音教学材料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见:xiàn,通“现”。根据上下文,可知作者此去小石潭,伐竹取道,可谓颇费工夫,用心良苦。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再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又可见他对将见却未见的小石潭充满高度的期待与神往,好奇、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就在他“踏破铁鞋”的时候,一方小潭不期然地显现眼前,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惊喜。这种惊喜的心情是小石潭突然出现带给他的特别反应。因此“见”(音xian,通“现”)可体现这种突然性,而且表现了作者因小石潭突然出现而尤感惊喜的心情。

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社戏》
蕴:wēn。《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1986年4月第7次印刷)“蕰”有两个读音,一亦作“蕴”(yùn)。《说文草部》:“蕴,积也。”《春秋》传曰:“蕰利生孽。”二(wēn)聚藻,水草的一种,即金鱼藻。《左传隐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 “蕴藻”之“蕴”应读“wēn”音,“蕴藻”即“蕰藻”。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裳:cháng。“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并径注读‘常’。”从文字发展关系上看,“裳”与“常”系古今字关系:“常”为古字,“裳”为今字。《集韵》上说“裳”本作“常”;《说文解字·巾部》亦云:“‘常’裙也。今作‘裳’。”显然,“裳”的读音与“常”的读音相同。《汉语大字典》也注“裳”音为cháng,解释其意为“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并举“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为其例。通常情况下,“裳”在古代指下身穿的衣裙,但亦可泛指衣裳。《辞海》亦注“裳”为cháng,并且正举“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为其例。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还:huán。 “还”字过去只有huán、xuán两种读音,作副词“再、又”时,读huán,“还来就菊花”是再来就菊花之意。因此,“还”字当读huán。《汉语大字典》注:hái旧读huán。此诗为古体诗,诗句中“还”字当依旧音读作huán。

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斜:xiá。《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上均注为xié旧读xiá。其次,这首诗的韵脚是“家、斜、麻、花”,其中“斜”字,今天普通话读xié,与“家、麻、花”的主元音不同。“家、斜、麻、花”在古代“平水韵”同属下平六麻韵,“斜”在这里读xiá,才能与“家、麻、花”押韵。再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斜”也读xiá,不能读作xi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3:39:55 | 只看该作者
6、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
觉:jiào。“惊觉”根据上下文意是“睡梦惊醒之意”,“觉”字作“睡醒”、“睡眠”之类与“睡”有关的意思解释时当读jiào,如《诗·王风·兔爰》:“逢此百憂,尚寐无觉。”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现代汉语词典》亦注:“jiào,睡眠(指从睡着到睡醒)。”

7、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乞:qì。“以钱币乞之”是承“宾客其父”而来,“世人”句是说渐渐地有人因见仲永聪明乖巧而以宾客之礼待其父子,或拿钱赏仲永,并不是买仲永的作品。“乞”在此处是“给予”的意思,应读qì。各工具书均有“乞”作“给予”的义项。如《汉语大字典》注:“乞,给予。《集韵·未韵》:‘乞,与也。’《正字通·工部》:‘乞,凡与人物亦曰乞。’”李白《少年行》诗:“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乞”与上意同,也读qì。

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青青:通“菁菁”,当读jīngjīng,意思是“茂盛的样子”。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青(jīng)青,花叶茂盛貌。《诗经·卫风·淇奥》:‘绿竹青青。’陆德明《经典释文》:‘本或作“菁”,音同。’”

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行:háng。“同行(háng)”,《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同行业的人”;“同行(xíng)”释为“一起行路”。本诗意在表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外打仗多年。如果读为xíng,该句的意思就是“一同行走十二年”,似显难通。当读成háng,该“行”则是“行伍”之意。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háng),大概相当于今天军队编制的一个排。“同行(háng)”意思就是被编在同一行(háng)里,共同参加战斗,战斗多年,又共同荣归故里。相比较而言,当读háng更符合诗的本义。

10、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强:jiàng,通“僵”,僵硬。《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均只有qiáng、qiǎng、jiàng三种读音,无jiāng的读音。《汉语大字典》强:jiàng,僵硬。《素问·脉解篇》:“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王冰注:“强上,谓颈项痉强也。”《世说新语·文学》:“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一连吃了四五剂,口不歪了,只是舌根还有些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1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见:xiàn。该句意思是说奂山的“山市”(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好多年没出现过一次了。而不是多年没看见过一次。《辞源》见:“现”的本字;显露,出现。《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战国策·燕》:“图穷匕首见。”《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秋天》:“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见”读音同上。

1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其三)》)
长:cháng。诗人当时感觉草木太长,若是草木短一点儿,也不至于让“夕露沾我衣”了。是嫌草木太长的意思。再从全诗来看,与诗中“草盛”、“荒秽”一样,“草木长”正恰当地反映了劳动的艰辛,从而反衬出全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凸现诗人的高尚人格。再者,本诗中的“草盛”和“豆苗稀”都是由名词和形容词构成的主谓短语。同样,“道狭草木长”也是由两个这样的主谓短语构成的。这两句诗采用了古代五言诗常用的特殊本句对偶形式。正如“豆苗”的后面不宜使用动词一样,“草木”后面的“长”字也只能理解为形容词。所以,“长”字应读“cháng”,当形容词理解,释义也应为“草木很深”。

1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骑:qí。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审定“骑”字的读音为“qí”(统读)。《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说明部分第二条是:“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可见,“骑”字的读音应遵循《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的读音。

14、诸葛亮北伐前就朝廷内政向后主刘禅提出劝勉。(《出师表》)
禅:shàn。“禅”字读chán时和佛教有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刘备笃信佛教,他不会给儿子的名字赋予“参禅”等和佛教有关的意思。而从刘氏兄弟的名字上入手,刘备养子名封,嫡子名禅,合指帝王封禅(shàn)。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坛祭祀的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从刘氏兄弟的名字上,可见刘备素有帝王之志。刘禅,字公嗣,名、字相关。若禅字读chán,与嗣字无,若读shàn,则和嗣字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刘备生前已经称帝。刘禅字公嗣,名字喻其注定要嗣帝位。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回乡偶书》)
衰:shuāi。从押韵的角度来看,古人作诗讲究合辙押韵,“衰”字应与首句尾字“回”押“ui”韵,似乎应读为“cuī”。 查阅相关的书籍,“衰”字属四支韵,有两个读音,一是shuāi,意思是鬓发疏落变白;二是楚危切。是灭的意思。从这首诗的字义和句意来看,又似乎读“shuāi”更合理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3:40:07 | 只看该作者
16、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céng。《文言虚词汇解》“曾”字:“用在否定副词前,借以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还’、‘竟’、‘竟然’等。”注音céng。所举例句,赫然就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①再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曾”字读céng音时义项有三个,其中之一是“副词。用来加强语气,有时可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再将读zēng音的注释全引如下:“zēng(增),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故 “曾”音应为céng。

17、你的趾爪是被人捆绑着活活地铰掉的吗?(《华南虎》)
爪:zhǎo。《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下卷6102页有“趾爪”,意为脚爪,“爪”后注有——zhǎo。zhǎo为古读,zhuǎ可能为俗读。另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851页也认为“爪”有此二读,而zhuǎ“多用于口语”。《华南虎》是诗歌,是书面语,当读zhǎo。从意义来看,《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zhǎo有二义:①动物的脚趾甲;②鸟兽的脚。zhuǎ义同zhǎo②用于以下各条:爪尖儿,爪儿,爪子。一般猛禽、猛兽的脚(如:虎、鹰之类),多读zhǎo;而小动物的有尖甲的脚(如:鸡爪子、猫爪子、老鼠爪儿),多读zhuǎ。

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臭:xi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豪门贵族之家酒肉瓢香,而路上却有冻饿致死的穷苦百姓”。如果我们对该诗写作背景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臭”字的义项不清楚,就容易造成对“臭”字的误读和误解。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读“xiù”,解释为“气味”(这里指酒肉散发出的香味儿),不能读成“chòu”。 从情理上看,在寒冷的冬季里,穷苦百姓冻死路旁,可见当时的天气是多么地冷。在这种冻死人的天气下,“朱门”的酒肉再多也不至于腐烂变质而散发出臭(chòu)味儿的。

19、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词《醉花阴》)
    樯倾楫摧.薄雾冥冥。(《岳阳楼记》)
薄:bó“薄”是一个“文白二读”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薄”的读音有如下说明:
薄(一)báo(语)常单用,如“纸很薄”。(二)bó(文)多用于复音词。薄弱 稀薄 淡薄尖嘴薄舌 单薄 厚薄
“文”和“白”是两种不同的语体色彩,“文”指书面语色彩,“白”指口语色彩。“薄”读báo还是读bó是由语体色彩决定的,“单用”或“用于复音词”对于辨别“薄”的语体色彩有一定参考作用,但不能作为主要依据,因为“单用”的“薄”未必都是口语词,包含“薄”的“复音词”未必都是书面语词。
口语色彩与书面语色彩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具体到某个词语是什么语体色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对“薄雾”读音的争议就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其他条件判断“薄雾”的语体色彩。
“薄雾”一语经常用于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言,从它所在的语言环境可以感受到它的书面语语体色彩,如:沱江水穿城而过,吊脚楼旁苗家少女赤足临江,大山脚下薄雾缭绕。
她塑造的仕女,神情含蓄如轻云蔽月,形象妩媚若薄雾萦花。
只有深秋初冬时早间的薄雾,丝丝袅袅,在我眼前心中时时荡漾。
课文中的“薄雾”也是用在一段书面语色彩的文字中。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古今汉语的传承关系上观察“薄雾”的语体色彩。虽然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但是“薄雾”却很早就形成了一个双音词,唐代诗人元稹有“因风吹薄雾,向日误轻埃”的诗句(见《虫豸诗·浮尘子》);在宋代文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樯倾楫摧.薄雾冥冥”的句子;李清照词《醉花阴》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更是大家熟知的名句。

20、人皆吊之,其父曰;人皆贺之,其父曰《塞翁失马》
父:fǔ 《塞翁失马》一文中三次用到“其父”这一词语,如:“人皆吊之,其父曰”、“人皆贺之,其父曰”、“人皆吊之,其父曰”。对“其父”,课文并没有作出注释,《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作“他”。《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的译文后特意说明:“译文基本上是直译,也有个别语句是意译。”看来《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是将“其父”看成是个别语句了。把“其父”意译作“他”,那“父”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其父”是应该可以直译的要准确地翻译“其父”,  首先要弄清“父”字的读音。“父”在文中应读“fǔ”,表达的意思是对老年男人的尊称。这意思同上一篇寓言《智子疑邻》中的“邻人之父”的“父”是相同的。这样“其父”的意思就有了着落,“其”是代词,即那;“父”指老年男人,“其父”就是那老人或那老头的意思。教材对“其父”这一词语不加注释,往往会引起歧义,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就有人译作“他的父亲”,如果那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3:40:14 | 只看该作者
21、“以头抢地耳”的“抢” (《唐雎不辱使命》)
   抢:chuǎng 见根据教材注释“抢”读qiāng,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认为此处读qiāng,义为“撞”。我们认为这个“抢”应该读chuǎng。《广韵》“抢”有三音:折合成今音是qiāng、qiǎng,chuǎng。今读qiāng的“抢”,其意义《广韵》的解释是“突”,《庄子·逍遥游》中“抢榆枋而止”的“抢”就这个意思。而《广韵》表示“撞”义的“以头抢地”的“抢”,其读音现在应该读chuǎng,这个字现在通行的写法是“闯”。如果依据《广韵》,则课文此处“抢”应该读chuǎng,“抢”是“闯”的古字。今读qiǎng音的,《广韵》没有标明词义。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最常见的表示“抢夺”义的“抢”比较晚出,中古应该还没有产生。“抢”的“抢夺”义在古代字书中较早的记载见于明代的《正字通》,明清的戏剧、白话小说中可以见到“抢夺”义“抢”了。 (朱 蕾,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2、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
会:huì 关于“会”,《教材精析精练》(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4版)将“会”读为“guì”,将“吴会”释为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郡,合称吴会,包括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释义显然无误,但若将“会”读为“guì”令人无法理解。“会”,在此实际指“会稽”,古地名,即在今浙江绍兴(《简明古汉语词典》193页),再说,查遍《中华字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会”的读音只有①huì,有聚合、汇合、相见、时机、恰巧等义项;②kuài,即“会稽”,山名。在浙江绍兴县东南,相传禹会诸侯江南计功,故名,读kuài时另一义项是“管理财务及出纳等事” (《辞源》)。若将其读为“guì”实在找不到事实根据。
23、“箪食壶浆”读法质疑

  初中课本中《鱼我所欲也》一文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句,有学生问此处的 “食”该如何读。对这个问题,课本和教学用书都未作解。为慎重起见,我查阅了《古汉语常用词典》(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书中对“食”这样注释:“①shí。吃。又吃的东西,粮食。……②sì(寺)。供养,给……吃。……③shí。日食、月食。……”据此可知,“一箪食”的“食”意为名词“吃的东西”,而非动词“给……吃”,理应读为“shí”。
  与此同理,《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中“箪食壶浆”里的“食”也应读作“shí”而非“sì”;《论语·雍也》中“一箪食,一瓢饮”里的 “食”也应读作“shí”而非“sì”。
  但是我查遍了手头的工具书:《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辞海》(“语词分册”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以及新发行的2004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不论哪个出版社的版本,都将上述句中的“食”注作“sì”。而且,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里关于字音的部分,还特别强调了“箪食(sì)壶浆”。
  但是《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辞海》里又都将“箪食瓢饮”“箪食壶浆”中的“食”解释为:“食物。如饭食;丰衣足食。”《词海》中还以“《左传·宣公二年》:‘而为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为例作为强调。如此一来,上述读法不是与字义相悖了吗?
  《配图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中这样注释:“【箪食瓢饮】dān shí piáo yǐn。……”,并且电脑中的汉字输入法也将“dān shí hú jiāng”作为正确的拼音输入法,我想,应该是不无道理吧。 由此,我认为,无论是从语言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从便于理解的角度来看,将“箪食”读作“dānshí”都更为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 17: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