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风》教学设计
音乐组魏孟孟
[课题]音乐鉴赏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通过鉴赏和对比初步认识通俗歌曲和艺术歌曲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标准认知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正确看待通俗音乐在音乐范畴内发挥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思念》
2、《懂你》
3、《好汉歌》
三、【教学理念】
通过对比聆听、分析、探讨与师生合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歌曲和演唱方法的风格特征,感受、体验音乐的魅力,以音乐艺术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发掘学生对音乐的创新能力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四、【教学重点】
通过歌曲的聆听、对比与演唱,理解通俗音乐的风格特征,体验通俗音乐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后能够创新改编歌曲,展现新的“流行风”。
五、【教学教具】
多媒体、音乐影视资料、课件、古筝等。
六、【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情景设置:聆听黑鸭子合唱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对比聆听玖月奇迹组合演唱的《万泉河水清又清》。
问:这两首歌是什么形式演唱的?你们喜欢哪一首?这首歌是通过什么类型歌曲改编的?改编后属于什么类型歌曲?
(二)、引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问:流行音乐的起源。
(简述流行音乐起源于欧美以及发展的各个阶段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变化)
让学生聆听、感受流行音乐每个发展阶段的风格,简述当时诞生流行音乐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每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
(三)、中国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的诞生与代表作品:
聆听、感受与体验流行歌曲的风格特征
① 思念》作于1987年,是我国通俗歌曲创作中的代表之作。歌坛上因这首歌的诞生刮起了流行风,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聆听并演唱)
《思念》中让学生认识歌曲结构。通过分析歌曲(A+B)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通俗歌曲创作手法并理解每个乐段表达的人生情感。
② 懂你》把目光和歌声投向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真挚美好情感,歌曲反映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道德、亲情、文明的再度呼唤和重新审视。(聆听并演唱)
《懂你》教育学生关爱母亲,关注弱势群体。同样是以(A+B)的结构在B段中以连续的四个高音爆发出对母亲的关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该歌曲凄楚的韵味,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③ 好汉歌》影视剧作品《水浒传》的主题曲,曲调取材于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歌曲粗犷、豪放,生动表现“梁山好汉们”的豪爽不羁、讲义气的性格。用山东方言演唱一改当时流行歌曲甜、软、美、悲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而风靡全国。(聆听并男女对唱《好汉歌》并与《思念》、《懂你》进行对比)
《好汉歌》中采用传统民歌上下句的手法,一人领众人和的演唱形式让学生理解流行歌曲的特点。抓住大跳音程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流行歌曲的创新意识, 问:《好汉歌》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刘欢运用山东方言与民族唱法的形式表现了“梁山好汉”粗犷、豪爽不羁、讲义气的性格。此曲取材于河南民歌,所以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歌曲截然不同。
问:我们听辨了这几首乐曲后,大家认为什么是流行音乐?有什么特点?
通俗音乐也称流行音乐或大众音乐,一般指结构短小、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声乐或器乐作品。风格多样,自由性强,创新度高。
七、拓展与探究
课堂探讨
1、聆听毛阿敏演唱《烛光里的妈妈》与羽泉演唱《烛光里的妈妈》的对比
问:二者的区别是什么,风格有什么不同?
总结:羽泉改编后的比之前的更富有激情,情绪更加夸张更易吸引人,打动聆听者的心,更创新,更自由。
2、学生演唱《菊花台》教师演奏古筝进行伴奏,让学生感受加进民族乐器创新后的流行歌曲。
【设计意图】 通过在课堂中的探讨,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
通过该形式,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使他们在富于个性的表演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演奏、舞蹈等表演技能。通过实践,增强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八、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欣赏、对比、分析了几首歌曲的不同演唱风格和特点,相信同学们对通俗歌曲和民间歌曲的一些演唱风格与表演方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有两个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进行讨论:
1、为什么说通俗音乐中的流行歌曲“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
2、你如何看待社会上所谓的“追星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