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1.师: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计算一下。 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 (1)12×2+4×2 (2)(12+4)×2 (3)12+4×2 6.比较方案:(12+4)×2和12+4×2的区别。 (1)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 生:运算顺序不同 (2)问: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倍。 7.师: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除,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 生: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算”本身,应该在具体情境当中予以应用。计算不是单独割裂的,而是一种应用手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知识探索的必要,形成最终正确的结论。 (三)深入研究,完善发现 1.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合唱组: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2.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预设: 生: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3.师: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预设:可能出现:方法一: 64÷(12+4)×2 方法二: 64÷((12+4)×2) 方法三: 64÷[(12+4)×2] 4.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方法一: ①师:这个算式,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按照运算顺序,最后算乘法了,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 ②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12+4)×2。,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呢? (2)方法二: 师:再加一个括号,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连续两个小括号,重复了,有些看不清楚。 (3)方法三: ①师: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 ②师: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板书:[ ] ③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6.师: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 7.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