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2-20 14:22:04
|
只看该作者
二、QQ软件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一)通过QQ群,开辟班级管理新途径
创建一个班级QQ群,师生用真名备注,大家就有了沟通的平台。通过网上交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在QQ群里还能够发公告,班里的事务都可以通过公告的方式发出来,让同学们及时的得到消息。在QQ群里,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由于网络技术创造了一个大家可以任意选择、并且共享,又彼此分离的、宽松的社会交往环境,所以可以缓解曾经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给人的心理压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完全出于自主的选择,没有任何逼迫,必要的时候并且还能够选择老师在明、学生在暗的沟通方式,创设了一个民主融洽的交往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渗透着各种道德要求,学生们在接受的时候会更加从容和自然。“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QQ群里会显现得更为明显。
(二)QQ对话,成为家校沟通新方式
利用QQ进行学校与家长之间交流,开辟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既解决了彼此之间的时空限制,也使得家校互动更加灵活便捷。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QQ互通信息,使家校互动更加灵活便捷,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更及时全面了解。因此,QQ对于家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交换意见,促进对学生的同步教育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利用QQ,创造德育新天地
利用QQ可以实现师生平等交往,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除了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加以有针对性的辅导外,更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师生间的沟通障碍,增加师生交流频率,培养师生感情,营造轻松的氛围,开展德育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四)利用QQ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QQ的匿名性和无约束性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降低了学生的心理顾虑, 我们正好可以利用QQ的这一特点在学生当中开通一个QQ心理热线,以匿名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这里学生可以更加畅所欲言,将自己的烦恼、痛苦倾诉出来。心理咨询教师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和学生进行聊天,从正面引导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解决他们的情感问题。学生和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网上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安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从而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教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QQ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几点担忧
正确而理性地使用QQ软件,有利于人们加强人际沟通,共享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无疑是QQ传播的积极意义所在,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QQ传播和网络一样是柄“双刃剑”,在实际的应用中,一些负面因素,也不得不引起思考。
(一)鱼龙混杂,虚假信息泛滥
QQ使用者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这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网络欺诈、病毒与恶意软件、色情与暴力提供了绝好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近几年网络诈骗的案件发生率有所增加,病毒也是一波又一波的来袭,熊猫烧香,电眼间谍变种病毒,威金蠕虫病毒等很多都是通过QQ传播的,这给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与威胁。学生没有很强的辩真假意识,容易上当受骗。
(二)依赖QQ形成网瘾
少部分学生对QQ有着强烈的依赖,一天不上QQ就感觉六神无主,甚至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对现实社会感到极不适应。当在现实中遭遇的烦恼无法排遣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到QQ中寻求安慰,把QQ作为倾诉的对象,而不是在现实中找家长、老师或朋友寻求帮助,有着严重的网络倾诉症。
在当今的信息多元化时代,合理利用网路服务于教育教学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一种使用普遍且备受中学生所青睐的网络交流工具,QQ凭借其独有的特点,为中学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辅助功效,真正实现了教师、家长及学生三者间平等、及时地交流沟通。在合理利用QQ这一功能强大的网络资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学习和身心发展提供了又一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黄平江.QQ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综述[D].华南师范大学,2008,(108).
[2]李中华.网络即时通信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5)35-36
[3]张豪锋,孙颖.论网络学习中的意义交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218-220.
[4]张杰.利用QQ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 101-102.
[5]刘建伟,胡卫平,王福谦. 高师学生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39-42.
[6]郑小军.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博客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02-105.
[7]梁存良,王晓芳.Blog 与QQ 群相结合的学生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2010,(3):58-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