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5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0课《我和昆虫》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19:5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和昆虫》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表现有情节的“我和昆虫”。
本课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表现向情节的故事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
课前准备:彩笔、油画棒、彩色纸。
教学程序:
一、表演,回忆。
1、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如图片、书籍或者网上昆虫的资料。
2、每人了解一种昆虫。
3、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二、观察、赏析、感受。
1、引导学重观察昆虫的变化过程。
2、组织小组计论--说一说昆虫变化的过程。
3、看书分析昆虫的形态、颜色、花纹。
三、思考、探索、创作。
1、昆虫的身体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昆虫的动态有什么不同?
3、自然界的昆虫与人类有关系吗?
4、自然界昆虫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你能想象你和昆虫之间发生什么故事吗?
5、欣赏优秀作品。
四、展示、评价、延伸。
1、布置作品展示。
老师选择优秀作品展示;
学生互评。
2、拓展:
了解昆虫的特征,用语言描述昆虫的特征。
了解动物的危机,从而产生喜欢小动物的感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19:51:15 | 只看该作者
《我和昆虫》教案
教材学情简析: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昆虫,观察发现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图案美。简单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昆虫的特点和种类)和渗透对称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使人与大自然的距离贴得更近。以“我和昆虫”为题想象创作一幅作品。通过观察,记忆昆虫的特征,学习昆虫的表现方法,在了解昆虫的种类和习性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有关小朋友和昆虫的故事。启发、诱导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用童心去观察自然、描绘自然。
本课占用两页,第一页提供了部分色彩鲜艳、花纹精美的昆虫图片,为学生提供欣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昆虫的种类和特征。第二页提供了部分学生作业和作业方法,供学生参考;在作业提示中明确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可操作性;学生作品内容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具有启发性。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认识对称的基本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
2、体验参与学习、主动抓住特点表现不同种类的昆虫。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让学生懂得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从而爱护身边的动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抓住特点表现昆虫,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具准备:昆虫的图片、绘画作品、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课前准备工作:
1、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如图片、书籍或者网上下载昆虫的资料。
2、每人了解一种昆虫(名称、形状、颜色、花纹),并能介绍给大家听。
二、组织教学。
教师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提出上课要求。
三、谜语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有没有兴趣来猜一猜呢?
教师出示谜语“有个姑娘真美丽,身穿一件花花衣,拍拍翅膀飞呀飞,百花丛中忙不停。”
师生一起来朗读谜语。教师: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这个谜语说的是谁呢?
师生一起揭开谜底——蝴蝶。
教师:蝴蝶是一种昆虫。全世界大约有1400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在世界其他地区除了南北极寒冷地带以外,都有分布,在亚洲,台湾也以蝴蝶品种繁多著名。蝴蝶一般色彩鲜艳,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4厘米,最小的只有1、6厘米。大型蝴蝶非常引人注意,专门有人收集各种蝴蝶标本,在美洲“观蝶”迁徙和“观鸟”一样,成为一种的活动,吸引许多人参加。有许多种类的蝴蝶是农业和果木的主要害虫。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蝴蝶的美。
四、欣赏蝴蝶。
教师课件出示各种蝴蝶的图片。
学生从形状、色彩、花纹等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所得。
师生一起总结蝴蝶的特征:
形状:对称。
色彩:丰富鲜艳。
花纹:非常漂亮。
五、昆虫知多少。
教师:同学们,世界上的昆虫成千上万,已知约100万种,占已知动物种类的3/4,在陆生动物中占绝对优势。你还知道哪些昆虫呢?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昆虫。
教师:大家知道的昆虫真是不少,大家也收集了很多昆虫的图片,我们现在就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收集的昆虫质料吧!
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每组成员从昆虫的形状、色彩、花纹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师:同学们,相信经过大家的交流,对昆虫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你们有没有观察一下昆虫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呢?
教师出示几种昆虫的图片和其他动物进行对照。
师生一起总结对比结果。
昆虫的特点:
1、躯干分头、胸、腹三部分。
2、头部生有一对触角。
3、胸部生有两对翅(也有一对的,另一对退化为平衡棒。如蚊子)
4、有3对足。
六、画昆虫。
教师出示作业要求:请同学们画画自己喜欢的昆虫,并给昆虫画上美丽的花纹、涂上丰富鲜艳的色彩。
学生练习:
1、选定自己喜爱的昆虫,并确定它的形状。
2、拿作业纸并将它对折,然后画出你喜爱昆虫身体一边的图案。
3、用剪刀沿外轮廓线剪下对称形。
4、进行涂色,保持左右两边相同,使其成为对称图案。
教师适时进行示范辅导。
七、评价。
请我们的“昆虫朋友”一起在花丛中飞舞,互相看一看谁的翅膀上的图案最漂亮。
1、学生自己评价。
2、同学评价。
3、教师点评。
八、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选一种昆虫,观察它的生活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19:51:36 | 只看该作者
《我和昆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认识对称的基本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体验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通过观察,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不同种类的昆虫。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抓特点表现昆虫。训练组织画面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昆虫标本、昆虫生活资料影碟。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昆虫有成千上万中。它们是动物大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以前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我身边已有许多昆虫灭绝或者濒临灭绝了。现在,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有益的昆虫,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大家上节课画的昆虫还没有自己生活的家,你们说我们要怎样做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呀,我们要给它们画上美丽的生活环境,让它们生活的更快乐。
三、环境大观察。
教师:老师布置大家回家观察你所熟悉的昆虫的生活环境,相信大家一定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了吧!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自己观察所得。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起来欣赏视频,再来观察一下昆虫的生活环境。
教师课件出示欣赏影视资料。
学生欣赏。
四、环境大添加。
1、教师:同学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画的环境让昆虫喜欢呢?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总结:植物丰富多样、色彩丰富鲜艳。
2、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出了给昆虫画上环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方法。
师生一起总结:彩纸拼贴、橡皮泥、贴画结合。
3、教师选择彩纸拼贴进行示范。
学生观察拼贴的方法:剪、卷、折、撕、揉。
4、学生练习:
(1)根据已制作过的昆虫图案,为它们添加环境。
(2)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立体的环境或画出来都可以。
(3)可以小组合作,将不同的昆虫朋友放置在一个环境中。
让学生模仿昆虫飞行,并想象他它们交流的语言,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评价。
教师: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努力,昆虫们都有了自己的满意的生活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最喜欢哪个同学们设计的环境。
学生小组间组员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小组推选出一张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集体评议推选出的作品,教师点评。
六、表演总结。
选画面完整或有立体环境的作业进行表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19:52:00 | 只看该作者
《我和昆虫》教案
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我和昆虫》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谓、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昆虫,观察发现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图案美,简单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和渗透对称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使人与自然贴得更近。
本课占用两页,第一页提供了部分色彩鲜艳、花纹精美的昆虫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资料。第二页展示了同龄学生的作品以及作业方法,供学生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界中的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认识对称的基本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目标:体验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懂得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从而爱护身边的动物,分清昆虫的益处与害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抓住特点表现昆虫,训练组织画面的能力。
教学材料:
学生准备:昆虫资料、图片、日常绘画工具。
教师准备:昆虫课件、昆虫图片。
教法运用:
1、情境激励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游戏、欣赏、交谈、想象”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把学生带入艺术的空间里,引导学生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规地、自由大胆地进行遐想,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的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美育渗透法
教学时通过欣赏,评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渗透美无处不在的概念,同时了解美术基本理论知识。
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教师语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昆虫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昆虫的世界。
此时教师出示课题----我和昆虫。简单的语言说出了这节课的绘画主题。
二、回忆感受:
1、初步回忆、感知
在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课题后教师提问:说说你知道的昆虫,学生踊跃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欣赏课件中的“找昆虫”游戏。此环节语言描述使学生回想起身边的小昆虫,课件演示”找昆虫“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漂亮的图片中感受到昆虫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
2、分析昆虫的特点
在说昆虫环节中,同学们说的小动物不一定都属于昆虫,我并没有细细讲解,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让同学们跟随老师的图片走进昆虫。
首先展示蝗虫图片,并注有昆虫出现的时间与种类。这一环节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正好适中,没有过多的语言施压,使学生简要的了解了昆虫的历史与种类。
接下来设置了两个图片,一个注明昆虫的结构的提问,一个是昆虫结构的说明。通过这几个环节加强了学生对昆虫的认知,大而清晰的画面在感官上帮助学生很好的记忆。明确了什么样的小动物属于昆虫一族。
三、欣赏感受:
在学生了解了昆虫的历史与种类、结构后让学生欣赏大量的昆虫图片,此环节的欣赏包括了形状、色彩、花纹各方面内容,学生兴趣浓,为学生提供了视觉艺术的享受。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昆虫的形于色。同时为学生创作作品提供了素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边欣赏边向学生提问,看这几种昆虫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得出结论,左右都一样,教师适时的讲解,这就叫对称,然后再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加深了解。
此环节运用图片与语言的结合解决了对称知识的教学。
四、人类与昆虫的关系:
学生边看图片边倾听教师的叙述。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昆虫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可大了。
有的昆虫能给植物传播花粉,比如:蝴蝶、蜜蜂。
有的昆虫能治病救人,比如:虫草、金凤蝶。
有的昆虫为人类科学发展提供了素材,比如蜻蜓。
但有的昆虫却是害虫,它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比如:蝗虫吃庄稼,蚊子吸人血、传播疾病。
五、欣赏学生作品:
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大胆发言,猜测自己与昆虫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同龄孩子作业的欣赏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设计思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学生作业:
学生开始作业,教师播放轻松而舒缓的音乐,此时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忆着这节课的内容,运用音乐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相关事物的联想,使学生的创作欲望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解决诸如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
七、作品展示、师生互评:
学生陆续展示作品,采用自评为主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八、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把自己在课上学到的知识说给大人听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情沟通的情感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1: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