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徐老师非常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尊重儿童生活的教育意义,力求教学活动体现生活化。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成人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道德认识。因些,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学习内容应贴近生活。
运用活动式教学方法,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为学生准备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活动材料;二是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可见,要想让我们的品德课上得更精彩,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注意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真正让学生在品德课上动起来,能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值得商榷的地方,徐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感悟道理”环节,有的小组没有顺利完成体验任务,教师要适当地鼓励和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徐海燕老师执教的《努力才有收获》是一节诠释新课标理念的有实效性的课,课堂体现了“生活性”、 “活动性”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