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新课改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中的几点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北区科技实验小学 唐 敏



  新课程改革如一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自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局面,我们欣喜地发现,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教师因此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但是,冷静地审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繁荣”“热闹”的场面,我们也不能不感到一丝隐忧,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如何来正确把握语文课改理念,让新理念更好地为各自的教学实践服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眼前的首要任务。


  一、对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认识的偏颇。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本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两者之间孰轻孰重,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却一直是困扰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充斥着大量段落、层次的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教师的讲解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兴趣索然。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内容更加关注,对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影响尤为重视,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文本逐段逐句的感情朗读、反复研讨、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一堂课的时间,学生只不过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微言大义,而作为语文学习的另一重要目标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吸收却所得甚少。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军神》一课时,精心制作了课件,画面展示了刘伯承躺在手术台上做手术的过程,血淋淋的场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着实让学生体会到了刘伯承的铮铮铁骨和钢铁意志,然后老师就围绕这个画面让学生谈体会,学生谈得非常深刻,都深深地被刘伯承的坚强精神所感动,但这节课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整节课下来,不像一堂语文课,倒像一堂思品课。



  如果仅仅把语文教学理解为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其“人文性”未免有失偏颇。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需要我们用整合的思维来加以理解与操作,即在“人文”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即母语教学,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更改的一个事实。既是如此,则落实“双基”应是语文学科存在在最基本的理由,换言之,“工具性”应成为语文课最基本的属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意味着我们必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内容”和“形式”并驾齐驱。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教材中的文章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品位味语言,学习表达方法,以使学生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程标准》)



  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能偏离文本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许多教师以此为据,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并因此引发学生的许多佳语美言,奇思妙想,这些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生动的一幕幕。



  但是,语文课堂上的另一种场景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对课文的理解还未能深入,就抓住一点,空发议论;或者根本没搞清楚作者的原意,就一阵猛批,以显示见解的“独特”,还有的“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言的感悟零散杂乱……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诗的意境都非常成功,但在结束课前,老师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时,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他说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翁是用什么工具凿冰钓鱼的?一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是用斧子;有的说是用榔头;有的说是用凿子;还有的居然说用电钻。这样,就把先前学生体会到的柳宗元因官场失意,寄情山水的那种诗意给破坏了。其实,当老师遇到学生提这样的问题时,完全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问题与课文关系不大,可不去研究,从而一笔带过,不让学生去钻牛角尖。



  其实,所谓个性化阅读必须是在深入理解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对文章所做出的更加深入的思考。阅读是学生通过文本这一媒介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前提是对文本所表述的内容、观点的细致了解,全面把握,那种离开作品本身空发感慨,背离作者原意侃侃而谈的做法是对作者和作品的极不尊重。那种举一漏万,断章取义的治学态度也是极不可取的。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



  课改后的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明显增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通过多种生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演、绘画、唱歌、实验等方法走进语文课堂,可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泼,但它们的使用要恰到好处,“要不要用?在什么时机用?以什么方式呈现?”等,都要视实际情况而定,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无论何时“小学语文课”都是姓“语”姓“小”的,切不可盲目追求效果,把语文课上变了味道。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游园不值》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游园不值》这首诗描写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景色太美了。



  师:你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呢?



  生齐:想……



  师:那就赶快动手吧!



  生:开始作画,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学生代表的作品。(这一过程一共花去时间10分钟。)齐唱《郊游》,在歌声中再次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



  生:齐唱《郊游》。(这一环节共四分钟)



  这个片断中,教者设计了一些“画画、唱歌”等环节,使课堂多了些“花拳绣腿”,华而不实,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无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弄巧成拙,形若“抛荒”,犯下教学之大忌,实令人心痛。新教材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但并不是要求教师将各种学习方式全部融入课堂,弄得一堂课热热闹闹,犹如一大杂烩,但课后学生却摸不着方向,找不着重点,因此,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恰如其分,并不是多多益善。



  四、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课堂教学。



  当前的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成了时髦,不用就好象落伍了。老师花大量地时间去制作课件,一个比一个漂亮,课堂上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美的享受。应该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语文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现代教育手段毕竟只是外在的感悟,并不是从文本、从语言文字中受到的感染。



  一位老师在教《四月的天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天山的美景,就通过课件展现了大量美丽的画面,还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来欣赏,确实很漂亮,很多学生都陶醉了。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天山的美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们并没有去自己感知文本,而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感悟。



  当然,并不是说不要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相反我们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如上述教例中,老师如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欣赏画面,那效果就会很好。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必将为我们的语文课增光添彩。但不管怎样,这些都只是手段,都只是外在的,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脱离文本、脱离语言文字来进行。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广大教师施展各自才华的大舞台,给以往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年轻的她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以其全新的理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观照我们的教学实践,纠正其中不和谐音符,使这一宏大的乐章演奏得更加完美、动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