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 学 过 程 | 设计意图 |
一、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 1、组织教学,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本质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 2、引出画面(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请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依据。(同中求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揭示课题:梯形 4、生活感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 PHOTOSTORY演示)
| 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直逼梯形的本质属性: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养发现能力 |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个梯形来吗?(学生用纸折、画、钉子板围等,给学生时间,然后汇报,展示结果。) 2、说特征:刚才你们在做梯形的时候发现梯形有什么本质特征吗?(指名3-4人回答,小结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3、比较异同: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先小组说,再指名2—3名学生回答)。 4、说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引导自学课本第47页,教学梯形各部分名称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
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了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无数条。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 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 板书:直角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创造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腰梯形) 说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 | 引导主体参与,预设活动进程,强化发现能力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主要优点有: 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2、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特征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
四、游戏活动,拓展新知 |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见课件) 2、拼一拼: 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 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欢的图案。
| 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 |
五、交流评价,升华 | 1、小结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 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 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 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②引入互动评价方法,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