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堂的组织引导
(一)、合理的分组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
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有的学生刚来上信息技术课没几次,就把机房的还原精灵的密码给破解了,而有的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中连电脑都不太敢碰,生怕电脑坏了一样,由此可见学生的差异了。
学习在态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主动探究学习能动性强,乐于并且善于组织同学分工合作的积极主动学习,而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些表现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在以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调整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分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有些学生不愿意与某同学在一个小组,那么教师进行EQ引导:一个人在社会上,他不能选择单位里的同事,难以选择与谁做邻居一样,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是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愿意接近他们,争取共同进步。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教师的要求就开始动手,会造成没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盲目地凑在一起,必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与达成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并思考怎样去做才能达成目标。例如,在五年级《文明亚运》的PPT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合作制作小报的任务。笔者先通过一份范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小报由哪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PPT中如何实现,哪些是我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哪些是我们还需要通过探究来掌握的,以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在明确合作学习的这些要求后,学生对接下来该如何做已经胸有成竹,自然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三)、合理设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目标
合理设立课堂探究目标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的合作创新体系,为他们指引在课堂合作学习系统中超越纯粹个人的更深层的合作意义,从而建立一种信任感和形成协作的意愿。学生也会从意义发生的背景中评估众多的行动路线,并作出负责的恰当选择。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确定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并让学生清楚明了。确立了对学生行为的期望,才能把期望转化为课堂探究合作创新行为,更重要的是从而形成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研究的开展与总结提高。
如在教学四年级拼音输入法学习中,主要是围绕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古诗的word文件而展开学习的。在开学初成立的编辑部时候就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目标,在课堂探究学习的小组合作中,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开展学习,制作作品。有了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才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同心协力把电子报完成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