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于职业道德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诉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22:3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于职业道德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诉求
庞世清   甘肃省岷县岷阳镇第一中心小学
【摘 要】终身学习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而信息技术不仅是终身学习的突破口,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保障平台,更是教师继续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内容。本文把教师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体现教师终身学习的价值诉求。可以说,能否从事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现代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信息技术学习不断刷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不断夯实自身教学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它不断创新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变革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职业道德;信息技术;专业发展
曾经,谁能够把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终身学习结合起来呢?如今,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第六条明确指出:“终身学习”,即“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明确地把教师能否终身学习纳入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范畴。去年试行的《小学教师标准》也把“终身学习”作为是否达到教师的标准之一。但是究竟要让教师终身学习什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师校本培训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应该是教育理念,而汲取教育理念的主要平台应该是信息技术。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些所谓的“天下事”只不过是读书人通过读书获得的基本常识而已,和当先信息化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一个人不出门,通过电脑就能够获得大量最新的信息,甚至在家中也可完成本职工作。因为信息技术确实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以至教学方法。教师能否从事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现代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信息技术学习不断刷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不断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它不断拓展着教师的教学手段,也不断革新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着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现状,有力推进了新课程改革。教育部在“十五”期间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又进一步指出:“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坚持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给人一杯水,教师要有活水源头”。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具体行动来看,政府对信息技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抱有很大的希望。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跟上时代的节拍,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心应手。如果没有起码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就不可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现代课堂,更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现代学校教育中,学校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促使教师加强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扩大边缘学科的把握,提高校本研究过程与方法的驾驭能力,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指导作用。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信息技术才是所有教师汲取营养的窗口,教师只有虚心的利用好这颗“窗口”,推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才有可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22:35:24 | 只看该作者

二、信息技术学习不断刷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内在动力。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想。一个教师在教育事业上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即教育理念是否前卫。这就需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注意做好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掌握先进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中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基于这种认识,才有教师本身对教育职业、教育责任或教育良心、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追求。但就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全员培训并非易事,即使培训也涉猎很多内容。更多的培训或提高关键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电脑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教师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就像我们的课本或者教学参考书一样,只有学会正确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师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的眼界得到拓展,认识得到提高,方法就会得到改进。同时,如果教师能够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就会极大的拓展教师的视野,不断领略现代教育的发展步伐,才能正确认识当地或者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这样才能唤醒教师的理智,促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引领自身实践,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三、信息技术学习不断拓展着教师的教学手段。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处在“一本教材一支笔”的状态,甚至还用一根教鞭维护着教师的权威,这种传统甚至腐化的落后状态一直桎梏着教育发展的进程。它不仅是教师的知识得不到更新,也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得不到刷新,教学效益无从谈起。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益,教师的苦教和学生的苦学,阻塞了师生更多的发展空间,扼杀了师生本该熠熠生辉的创新思维。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幻灯片在西部学校逐步普及,录音机、电视机以及后来的复读机的使用,使沉默的教育开始苏醒,许多优秀的教师开始发现教育的潜力和空间,教育不再是一道平淡的饭菜,而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激情的伟大事业。于是,教育的探索与革新标志着教育进入了快车道。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逐步深入到一些偏远的乡村学校,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对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标准。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运用计算机的人。的确,就现代教育课堂,一个不会使用计算机的教师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十分可怕的。时代的车轮滚滚而来,敦促这教育事业五彩缤纷的春天,贴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呈现出以往改革无与伦比的强劲势头,促使教师赶紧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底蕴,灵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下载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借助名师讲课视频,寻找自身差距;观摩名师风采,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尽可能的学习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四、信息技术学习不断革新着教师的教学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22:35:28 | 只看该作者

     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包括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呈现出种种弊端,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在知识的存储、呈现、传递、交流等方面都显现出强大的优势,特别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过程就是教师信息素养各个方面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的实践者、实施者、操纵者。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采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授课的积极性与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师在备课、授课、对学生评价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感知的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正在变成广大教师自觉的行动。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就会创造出更多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总之,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之一,信息技术的学习又是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最先进的理念引领自己的发展,钻研自己从教的专业。学校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现状,立足校本,利用本校资源有效开展信息培训。利用已有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校本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形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此时,我们不仅培育出更多理念先进、方法创新的教师队伍,同时有更多终身学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源源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8: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