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例4、例5、例6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5-2-1 09:50
标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例4、例5、例6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例4、例5、例6教学设计

    李国良
(本文已经发表于2014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特级教师同步教学新课程 新设计  新课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6—67页,笔算乘法例4、例5、例6。
教材分析
0乘一个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方法后学习的内容,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不意味着学生学习这个内容的基础是空白的。
本课时学习例4、例5、例6。其中例4教学0的乘法,主要学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教学的主要基础是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的和)。例5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个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困惑:一是计算过程中,十位上的0要不要乘?注意提醒学生都要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二是当个位上的积不满十或满几十时,积怎样处理?提醒学生个位上的积不满十时,积的十位要用0占位;当积满几十时,将几十与0相加后写在积的十位上。例6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学生学习的困惑在于对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写法的理解。教学时注意通过对比,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写法的算理。主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因数是一位数的书写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将具体问题抽象为一个数乘0的过程。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掌握一位数乘多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提升估算意识,提高计算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前准备一个中型带盖的空箱子。
师:同学们,我们先玩一个小游戏,请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参与。
游戏规则:四个代表分别站在箱子的四边,一起从箱子里面找玩具,谁能找到,谁就是赢家。(从空箱子里找玩具,当然是两手空空,逗乐大家。)
学生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他们每人找到几个玩具?为什么都拿不到玩具?会列加法算式计算他们每人找到的玩具数吗?用乘法算式呢?
师最后引导学生概括:0×4表示4个0,结果就是0。
[学情预设:根据四个同学从空箱子里都没有找到玩具的情景,学生由于有几个几的和的经验,所以要求他们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都不难,但对于理解一个数乘0乘法的意义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直观感受0乘一个数得0,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
1.自学课本,交流算法。
(1)自学例题1,并且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书自学例1,并同桌互相说说0乘任何一个数都得0的算理。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问:你们从哪些算式中体会到“0乘任何一个数得0”,请同学们再写出这样的一些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算式。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将从游戏中概括出来的关于0的乘法意义迁移到新课中,在直观的情境下理解0乘一个数得0的算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情境,运用知识迁移,在自学中理解0乘一个数得0的算理。]
(2)边计算边比较交流。
0×3=       0+3=          0×9=          0+9=     
78×0=      78+0=         231×0=        231+0=
启发学生概括:0乘任何一个数都得0,0加任何一个数都得0任何数。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区别0的加法和乘法的不同,为后继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打好基础。]
2.以赛激趣,探究算法。
    师:请四人一个小组合作交流,用竖式计算下面的算式,看哪些小组能在3分钟内算出正确的结果,并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604×8              280×3
教师巡视,捕抓板演对象。
指定四个小组的代表板演(分别演示每个算式一对一错的例子),并说计算过程。
引导其他小组质疑。
[学情预设:部分小组能正确地将一位乘多位数的方法迁移到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之中,但一位数与0相乘时怎么处理,积怎么写,这是学生很容易错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迁移能力。]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5-2-1 09:50

3.看书理解,对比深化。
(1)理解例5。
师:怎样理解小精灵所说的“600×8=4800,应该比4800人多一些。”?
604×8 的精算结果是在比4800人多一些的范围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着重强调一位乘多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注意事项。
(2)理解例6。
师:看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280×3的估算结果应该在什么范围(600-900之间)? 280×3的精算结果在这个范围吗?
第二,怎样理解用竖式计算280×3的简便写法和不简便写法的区别?
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后,老师出示下面的口算题:
200×4=      300×3=      1200×4=      1300×3=
(3)引导学生小结: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积的十位要用0占位,个位积满几十,十位上就写几。
对于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用简便算法时,要用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对齐,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学情预设:学生在开始阅读教材编排的内容时,不能完全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
[设计意图:在阅读理解中进一步巩固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之中理解新知识,从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本领。]
4.强化比较,深化巩固。
要求:先估一估计算结果,再用竖式计算,最后比较各题的算法。
128×4       102×4        206×7       3500×2       350×3
   师:请每个同学先独立估一估计算结果,再用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全班订正。
   引导学生根据板演情况,进行比较:
   师:128×4与其他四个算式的计算方法比较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02×4与206×7计算过程中区别在哪里?
       3500×2与350×3计算过程中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在强化估算意识培养的同时,通过一位数乘因数中间没有0与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乘法的比较,强化一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方法的运用;通过一位数乘因数中间有0进位与不进计算的比较,提醒学生因数中间有0乘法是计算中的难点;通过一位数乘因数末尾有0计算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简便写法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同时巩固叠加进位的计算方法。]
达标检测
  一、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1.0×8=0。                          (   )
2.一个三位数乘4,积一定是三位数。    (   )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          (   )
4.250×4积的末尾只有一个0。          (   )
5.67×3的精算结果在180与210之间。  (   )
二、改错题。
2 0 6             3 0 3                8 6 0   
×   7             ×    6              ×  5   
1 4 4 2             1 8 7 8              4 3 0
改错:

三、用竖式计算。
736×3              706×5             650×8
知识链接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个结论在小学阶段包含“0和任一非0自然数相乘”和“0和0相乘”两种情况。对于“0和任一非0自然数相乘”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即表示几个几的和。对于“0和0相乘”就不能用乘法意义来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直接告诉学生(0×0=0),不宜作其他解释。
设计思路
一、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本课时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通过“以赛激趣,探究算法”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位数乘多位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计算中来,学会运用知识迁移来解决问题,既提高计算能力,又克服新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二,运用估一估精算结果的范围,比一比精算与估算的结果,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估算作用,树立估算意识。
二、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时充分地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通过“以赛激趣,探究算法”、“看书理解,对比深化”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既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通过“强化比较,深化巩固”活动,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强化,同时也强化了估算意识的培养,巩固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算法。总的来说,整个教学活动,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