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留守儿童工作论文 关于农村初中自卑型留守学生成长的思考与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1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学生。他们大多自卑内向,对生命冷漠、无知,这些孩子的生命成长亟待关注。在此,笔者剖析了他们自卑的表现形式,探寻了这些孩子生命成长的隐忧并浅谈了自己的两点建议,希望引起更多教育者对这群孩子生命成长的关注。

关键词:自卑型留守学生   生命成长   拯救策略



爸爸去哪儿了?

我找不到爸爸打工的方向。

爸爸去哪儿了,

羡慕城里的孩子能和爸爸欢聚一堂。

爸爸去哪儿了?

他在都市中添砖加瓦忙碌他乡。

爸爸去哪儿了?

盼望你能早点回来,

给予我信心和希望!

这是石家庄赞皇县农民工郑国江写的诗,叫《爸爸去哪儿了》。当城里的明星子女高高兴兴地跟着父亲上演爸爸去哪儿时,这些留守孩子却发出如此令人感伤的呼唤!留守学生,在我们这所偏僻的乡镇中学所占比重很大。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有种被遗弃之感,他们往往陷入深深自责中,极度自卑。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一、       留守学生中的自卑群落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凡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其本

身具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正视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奥地利精神学家A.Adler (1870-1937) 认为,自卑感(sense of inferiority)是起源于个体知觉到自己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完美标准,认为人在生活中时刻都可能产生自卑感。在留守学生群体中,自卑的人数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笔者的观察,自卑在这些留守学生中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 言谈举止,害羞腼腆。

留守学生,对于世事了解甚少,什么都缺乏经验。一旦要将自己展现于人前,往往担

心自己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语不能得体。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受别人注意,便局促不安,以为言语和行为有失,禁不住怯场起来。其实越感羞怯就越显得失措。越是自卑便愈显得腼腆。在人多场合出现害羞、脸红、紧张、言谈举止特别不自然的症状,如声音发颤、脸红、出汗等等,令害羞者感到不安和尴尬的举止。在别人眼里,其实并不如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受注目。

(二) 课堂反应,畏首畏尾。

   课堂本应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平台,可对于这些自卑型留守学生,常会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人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话。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他们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话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在做了事之后,又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那样做就会更好等等。总而言之,从众心理极强。

(三) 课外交往,胆怯封闭。

课外交往中,这些留守学生由于深感自己不如别人,认为与人交往必败无疑。于是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就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以致造成不良循环。我们发现他们很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竞赛场合非常想获胜,可又总是否定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肯定不会成功。因此,这样的孩子总是尽量躲避竞赛场合。在一些有激烈竞争的集体活动中,更是难觅芳踪。

二、       自卑型留守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理隐忧

自卑的留守孩子大多存在掩饰内心敏感现象,一方面他们内心中隐藏着自卑感,一方

面他们又非常渴望与人沟通,渴望被关注,大多数孩子有“自卑、内向羞怯、自尊心强、敏感、渴望被关注”等心理问题。

(一) 敏感多疑,心理脆弱。

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留守的生活更是如此。这些自卑型的留守学生生活中一旦遇到

挫折,内心会变得更加敏感,心中总是充满疑惑,嘴上也会不停地唠叨着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总之,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他们往往不能接受消极、过低的评价,呈现出一种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对别人的言行会作出不正常的反应,要么大哭大闹,要么极度消极。   

(二) 抑郁苦恼,自暴自弃。

自卑型留守学生一方面自卑,另一方面对超越自卑的渴望过分强烈,以致于时时刻刻

为自卑而烦恼,为不能顺利克服自卑而焦虑,进而在屡遭失败的挫折感之下产生抑郁。内心的苦恼找不到出口,长期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对自己毫不珍惜。有时,将自己暴露在危险情境之中。如果受到责备,他们常以“我本来就不如人”作为挡箭牌。

(三) 嫉妒叛逆,怨恨报复。

自卑感强的留守学生内心深处虽隐藏着“低人三分”感受,但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

力,常常相反地表现为贬低别人,这些孩子往往有较强烈的嫉妒心理,甚至好斗报复。他们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甚至对父母等人产生怨恨。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暴力行为。

三、  自卑型留守学生生命成长的拯救策略

生命成长是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转型,社会价值越来越多样化,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这些特殊孩子的生命成长,期待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他们的字典中,生命的存在似乎失去了价值。从现在开始做起,一切还都来得及。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笔者浅谈以下两点想法:

(一)开展生命教育,重塑生命的本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自卑的留守孩子往往找不到答案,甚至极端地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毫无价值的。殊不知,独特的自我只是还未发现,潜力贵在挖掘。开展生命教育,热爱生命,正是重中之重。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任何代价都换不来。还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名言吗?只有充分认识到自我的重要,才能实现生命价值。当前,不少自卑的留守孩子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较大,崇尚暴力、漠视生命。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命成长。怎么办?有人认为:“说那么多干吗?古代的夫子还不得靠戒尺解决问题。”体罚可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绝不能解决思想深处的麻木不仁、漠视生命的根本问题。体罚带来的后果是家校矛盾、师生矛盾加剧,也给孩子崇尚暴力提供了借口,更有违师德和教育法规。因此对他们绝不能采取简单体罚的方式进行教育,必须采取说服引导的办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关爱孩子,帮助孩子。

1.探寻生命原点,引导自卑型留守学生发现独特的自我。

学校依托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全面开展“独特的我”的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发现自己在生理、心理、社会自我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不断地参与学习和生活(如通过活动与别人比较、反省自己),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七(2)班刘奔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课下自卑内向不合群,自暴自弃,一上课就闹堂,被师生公认为缺点最多的学生。怎样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呢?在师生的共同帮助下,他找出了自身生命的价值,认识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可对他满满的爱从未曾改变过。经过经一个月的努力,他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陋习少了,文明增了,师生对他的评价也变了。这项活动操作简便,让孩子们找到一面认识自我的“镜子”,使得生命教育迅速起步。

2.提升生命质量,指导自卑型留守学生找到明确的目标。

结合这一主题,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如组织观看名著《红岩》、《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开展“树立人生目标”演讲及征文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形成浓浓的生命意识,从而形成珍爱生命的自觉行为。同时注重典型引领,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和安全意识,如评选“珍爱生命之星”等,可以给他们佩戴大红花、颁发证书奖品、办宣传专栏等。征集珍爱生命警句,将其中获奖的制作成宣传牌张贴校园醒目处,出自学生口中的警句更具教育意义。

3.重塑生命价值,教育自卑型留守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

开展“珍爱生命,勤奋学习”、“珍爱生命,励志成才”等系统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勤学故事演讲、勤学人物事迹大搜寻、学习方法大讨论、学习意义大辩论等活动,引导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意义,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端正学习的态度,从而形成勤学的好习惯,提升生命价值。八(2)班学生牛伶俐,母亲一人在家照顾姐妹俩。自身头脑灵活,可她总是自卑,不思进取,一度出现辍学的想法。一次星期五上学,她搭上到东海的客车,被好心的司机拦下,学校闻讯将她接回,对她教育时她却说:“读书有什么用,不读书照样成老板,文盲照样当发明家。”针对这一极端思想,我们首先对她擅自出走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了分析,并例举出一系列因擅自出走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的事例,使她心服口服,对于她的糊涂认识,我们没有采取空洞说教的方式解决,而是给他布置如下“家庭作业”,要求她自己在互联网上查询世界十大发明家,看他们中间有多少是文盲,要求她利用节假日就近调查集镇上的“老板”,看看有多少是文盲或半文盲。固执的她经过近两个周末的调查得出结论:文盲发明家和老板几乎为零。事实胜于雄辩,从此她打消了辍学出走闯天下的念头,安安心心在校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生命教育的开展,可以在孩子中树立起珍爱生命、励志成才的思想意识,同时将生命教育与留守孩子发展紧密结合,让这些孩子们走出自卑的泥沼,同享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塑生命的本真。

(二)开展励志教育,重塑生命的坚韧。

生命何其脆弱,法国思想家卢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正因为其脆弱,我们才更应该学会坚韧。当前,社会各种不良思潮和丑恶现象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不科学的家庭教育都直接影响着自卑型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在部分孩子中存在着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现象,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在狠抓生命教育的同时,不断渗透“励志教育”,把他们的思想逐渐引领到追求进步、奋发有为的正确轨道上来。

1.利用“励志”典型,教育自卑型留守学生奋发向上。

学校利用黑板报、校报、报栏等宣传徐本禹等奋发向上、励志成才的先进青少年事迹,挖掘学生喜爱的明星成名背后的故事,利用班团会等形式组织学习讨论,引领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组织观看《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开展“励志大讨论”。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不断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做助人为乐的“活雷锋”,等等。让孩子们明白,青少年只有奋发向上,才能有所作为。

2.整合教育资源,启发自卑型留守学生励志成才。

东海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学校利用地方课程的形式进行开发,并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熏陶,自觉远离低级、庸俗、消极思想的侵蚀。如挖掘东海水晶大姐吴兆娥的故事,古老的水晶、温泉等文化知识,让学生知我家乡、爱我家乡,从而勤奋学习。中日钓岛争端事件发生后,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组织观看《老梁讲钓鱼岛历史渊源》,激励孩子继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1)班学生李云峰,其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忙于农活从不关心儿子的教育问题。性格孤僻,从入校以来就有逃学的习惯,学校、家长多次教育都不能奏效,经过励志教育的熏陶,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背离了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也带来不少安全隐患。而今,他不再是一个纪律松散,随意外出的学生,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学习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本次全市中小学运动会上他奋力拼搏为学校争得荣誉,还被同学们推举为入团积极分子。

3.树立身边榜样,引领自卑型留守学生追求进步。

学校除了传统的一学期评选一次“三好学生”以外,还设立不同类别的先进进行定期表彰,如一季度评选一次学习进步标兵、学习状元等。各班还结合班级开展“劳动之星、守纪之星、尊师之星、助人之星”等评比活动,让学生在评比中进步、成长。

我们欣喜的看到通过一些列的励志教育活动,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文明守纪的多了、勤奋好学的多了、珍爱生命的多了”可喜局面,也促进了校风校纪根本好转,营造了良好的学风,为留守孩子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打造了良好的思想环境。自卑的留守孩子逐渐认识到生命只有在坚韧不拔的奋斗中,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发挥生命的价值。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救救孩子!”在这里,笔者同样呼吁我们的社会救救这群自卑型留守学生!“我渴望怒放的生命”,每当听到汪峰的这首《怒放的生命》时,总让人陷入对他们生命成长的思考。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们的生命也一定可以怒放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晓军,周宗奎,汪颖,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 心理科学. 2010(02)

[4]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 教育研究. 2011(09)

[5]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 教育探索. 2011(1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22: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