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49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1:0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春天的声音
1.下面的笔墨让你联想到中外诗词中的哪几句?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在冰雪的寒天,我仍能听到春天的脚步由远而近”
2.在行文中作者援引了一段关于“写作”的议论和一首小诗,援引这两分别有怎样的作用呢?
3.“写作可以成为爱的工作.生活的祷语,是一种能够使你个人及读者高贵化、神圣化的工作。你给予,却比接受更为有益。你应该只想到给这世界增添点什么,而不想获取。因你增添上的这点东西.使世界变得更美了一些、好了一点。”相信很多作家都是这样做的,结合你阅读过的中外名著说说哪位大师在哪部作品中“增添上这点东西”,“这点东西”东西是什么?是怎样使世界变得美了一些,好了一点的?
4、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5、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2.它们都与春有关。小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议论揭示了写作的真缔鼓励人们记录下生活的美好也使人们的情操.
3."这点东西”东西是作家的作品
   它让世界上的人有了很多感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这些东西"指作家的作品.它们淘yan了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的灵魂更高尚,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
4、文章一开始采用了设问句的形式先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回味,进而说出自己的的看法“春天的可爱处只在它的颜色,更在于它的声音”,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记忆中各种各样的春天的声音。作者在这寂寞的都市的春天里,寻求着春天声音的气息。最后,希望朋友能陪伴自己走到林中去世,寻找那回忆中的春天。
5、在深深的惋惜中也透着喜悦之情。

二、系在风筝线上的……
16、文章由风筝线牵出                           ,侧重叙写了有关风筝的两个片断:①                                 ;  ②                           。(6分)
17、从⑤—⑦段中,找出表现小伙伴们游戏时两种不同心情的语句。(4分)
  ⑴
  ⑵
18、体会文末画线句子“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所蕴含的情感,简要说说它在本文结构上的作用。(3分)
  ⑴蕴含的情感:
  ⑵结构上的作用:
19、第①段中引用古诗的作用是什么?(2分)
20、请用心揣摩第④段中加点的一连串动词,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21、作者在题目中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呢?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2、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两篇文章,它们在内容上与上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以下问题作答。(9分)
⑴这三篇文章中的儿童都具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至少写出两点)(2分)
⑵请从鲁迅所写的这两篇文章中,找出表现童真童趣的两个事例。(2分)
  ① ②
⑶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是否有过与之类似的、至今仍令你难以忘怀的趣事?请从中选取一件加以叙述。(3分)
⑷根据这三篇文章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对对子。(2分)
  上联:风筝放飞新希望
  下联:
参考答案:
16、(6分。每空2分)童年往事(“童年趣事”、“欢乐的童年”、 “我的童年”)①制作风筝 ②放飞风筝
  17、(4分。每项2分)
  (1) 例:(风筝)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2)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18、(3分)(1)蕴含着对童年生活的向往(留恋、赞美)之情。(2分)
  (2)与文章开关遥相响应。(1分)
  19、(2分)表现春天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景色优美,引出对春日放风筝的回忆。(大意对即可)
  20、(3分)①具体准确地写出制作风筝的全过程;②表现了“我们”制作时是何等的仔细与用心。(第1点2分,第2点1分)
  21、(2分)运用省略号,使题意更为含蓄,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意思对即可。只答出“含蓄”的得1分。)
  22、(9分)
  (1)(2分)天真烂漫、向往自由、活泼好动、热爱自然。
  (2)(2分)例:雪地捕鸟、捉苍蝇喂蚂蚁、看社戏、偷罗汉豆等。
  (3)(3分。叙事完整2分,表现“趣”这一特点1分)
  (4)(2分。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或相对)示例:蟋蟀弹奏好生活。


三、黄山小记★
1、本文从植物、动物、瀑布、日出、云海、山峰等六方面内容写了黄山。(3分)
2、第1段“童话”是什么意思?(2分)
比喻黄山的美好。
3、第2段从草、花、叶子、松树等四方面突出了“生命”意识。(2分)
4、第2段“两旁的小花小草却都挤到路边来了”用是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分)
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小花小草勃勃的生命力。
5、第6段“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
层层递进手法,表达了黄山的绝美(或者对黄山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遗失的夏天
14.作者说“只有蝉和孩子待在室外,一样的满心欢喜”,结合文章看,蝉和孩子各为什么而满心欢喜?(4分)
15.文中加点的“最初的吸引”和“最初的事业心”分别指什么?“惠蛄不知春秋”和“惠蛄之春秋”两处“春秋”各是什么意思?(6分)
16.本文以《遗失的夏天》为题目,回忆了二十年前白雁桥的夏天。结合全文看,作者“遗失”了什么?(6分)
17.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4.蝉:因为迎来生命中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而欢喜。(2分)孩子:因为去实现“一整个夏天的计划”——寻找知了壳换钱买新玩意儿而欢喜,也因为能珍藏漂亮的知了壳而欢喜。(2分)
15.“最初的吸引”指由于发现蝉而产生的盎然兴趣;(2分)“最初的事业心”指由于寻蝉蜕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精神。(2分)“惠蛄不知春秋”中,“春秋”指春季和秋季,表示一整年;“惠咕之春秋”中,“春秋”指岁月或生命。(2分)
16.①清贫但快乐的童年时光;②满是森林的可爱家园;③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④带给人无限快乐的蝉鸣;⑤单纯而执着的渴望与期待;⑥大自然的无限赐予。(答出一点给2分)
17.特点: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童年岁月充满激情和时光短暂的特点。(3分)作用:在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情感上,表现了对一去不返的童年岁月的留恋与惋伤。(3分)(本题如有其他答法,可酌情赋分)

五、菊有黄花
1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3分)
12.文章第③段的括号里应填(    )代的陶渊明,他是(    )诗派的代表人物,“采菊东篱下”后面应接的诗句是“    ”。(3分)
13.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2分)
14.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3分)
参考答案:
11.(3分)①我在姐姐帮助下,梳着仕女发型,顶着满头菊花跑出家,惹得村人围观。
②我羡慕菊花枕,决心做一只却没做成。③我周日逛街买回一盆黄色的菊花。(少一个活动扣1分)
12.(3分)晋    田园    悠然见南山
13.(2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
“随意又随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14.(3分)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荚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六、雨的四季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了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
3.文章第三段“别有一番风情了“指的是哪些方面?
4、请简要评析第四段。
5、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雨的四季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评分:本题3分,答出“爱恋(热爱)”得1分,全对得3分。
2.: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评分:本题3分,每个要点 答对得1分。
3.答案要点: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革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 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评分:本题5分,每个要点概括准确得1分。
4.答案要点:本段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人胜。 评分:本题4分,每个方面概括准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要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 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评分:本题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七、说 竹
1、作者认为“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②“听箫”“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5分)
答:①

2、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请根据上下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4分)
答:
3、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联系全文,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6分)
答:①
② ③
4、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gA
A、文章机械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一、答案辨析
(1)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此题应答竹自身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不是竹的象征义。要扣紧“竹”本身答题。
正确答案: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或“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傲、柔、豪爽、高远于一身”)(2分)
正确答案例举:
1、竹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凛凛然有君子之风,浩浩然有英雄气。
2、竹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学生错误答案及分析: `
1.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分析:未答出竹“自身”的境界。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分析:未答出竹“自身”的境界。
3.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唯留人间风骨。
分析:此句写的是郑板桥画的墨竹的特点,而非“竹”的境界。
4. 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分析:这是竹的作用。
5.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分析:未答竹自身的境界是什么。
6.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分析:人们通过听箫闻笛能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月下听箫,城头闻笛”这是人领悟竹的境界的活动,而不是竹的境界。
7.达到了最高境界。
分析:未答出竹的最高境界具体是什么。
8.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
分析:这是对竹的评价赞美,不是竹的境界。
9.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分析:这写的是竹的形。
10.宁可无食肉,不可居无竹。
分析:这是说竹的重要性。
②“听箫”“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
此题应从箫、笛与竹的“形”的联系和箫笛声与竹的“神”的联系两个方面作答。
正确答案:箫与笛取材于竹(或与竹的外形相似)(1分),箫、笛之音是竹之灵性(或生命)的吟唱(或:听箫与闻笛就是聆听竹的生命的吟唱;听箫、闻笛能让人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

八、山的呼唤
12、给加点字注音,并在文中划线处填两个字的词。(2分)
旖旎(   )     一片         
13、第二段“长久长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其中“倾诉”“声籁”“呼唤”在文中各指什么?(3分)
1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为什么“始终活在我的心中”?(4分)
15、文章多次出现“山的呼唤”,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6、任选一题:(5分)
(1)冰心有一首小诗“满蕴着温柔,微带着乡愁,欲语又停留”,这篇散文的写法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试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赏析文。
(2)“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结合全文写一篇赏析文回答这个问题,100字左右。
12、yǐ  朦胧
13、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山林中种种互相唱和的声浪;希望我一次又一次,继续攀登的声音。
14、因为这座山一直以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成为了我攀登、写作、成功的原动力。
15、运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这座山的无限眷恋,从而引出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引发了作者对故乡浓烈的思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6(1)文章起于“那山在呼唤”,反复吟咏,又结于“那山在呼唤”,着笔温柔,意境朦胧而含义隽永。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了两座山。童年故乡的一座山,因为“堆积着我最初的梦”而“始终活在心中”,这就为下文埋下了思乡的种子和热爱自然的根,接着作者着力用她那枝生花妙笔细腻而有序地描绘了玉山的优美景色,表达出对神奇的大自然的惊叹和沉迷。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摄取了清晨和夜里两个反差极大的特写镜头。清晨,“太阳……遍撒在整个山头”,“使你不能不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夜里,“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语言委婉含蓄,中间多用排比和反复,显得隽永玲珑。最后,结尾与开头照应,更使文章显得言短意长,余韵无穷。冰心的这首小诗恰好可以用来概述这篇散文的特点。
(2)文章以《山的呼唤》为标题,通过写两次关于山的经历,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眷恋故土的情怀,结尾“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正表现了这一主旨。
作者从小热爱自然,因此一座故乡布满松树、红泥、松果的小山,竟让人流连、沉迷,以至“活”在心中。就是这样一座山,激励着作者不断写作直至成功;而两年前最终登上的玉山,那瞬息万变、清幽朦胧,让作者“一次又一次的惊叹”,再度感受到了那份令人喘息,令人沉迷的滋味。可见,山带给你的不仅是自然的美好,更是对故乡的怀念。
山中种种声浪,汇成山的呼唤,在作者心中低喊,“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它能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带给你思念家乡的慰籍。

九、故乡的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以怀念、赞美故乡的桥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2、为本文划分层次正确的是(C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我仍忘不了屋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之情。
4、从结构上赏析第4-7段。(3分)
段的排比,写出了屋桥四季的特点,富有感染力。
5、从内容材料角度赏析第4段。(3分)
选取了燕子、春雨、各种花草等事物,体现了春的特点,表现了桥在春天之美。从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6、你这样理解“呵,我梦见了故乡春日(夏日、秋日、冬日)里的桥”? (3分)
不一定真是梦见,只是以此更加深刻地表达怀念之情,而且更加形象生动。

一○、婉约江南
14. 第②段中画线的“江南的细节”“最温柔的所在”在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答: 。
   15.结合第④段回答,为什么“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4分)
   答:
   。
   16.文章多次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6分)
   答:
   。
   17.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作者两次游历江南都在雨中,这样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答:
   。
   (2)分析“婉约江南”的“婉约”一词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答案: 14.无锡的寄畅园 秦观词里那一句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答不准的,适当扣分,4分)
   15.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古典,也超越了现代;从宋代唱到今天,不知让多少人找到支撑,找到爱下去的理由;已过千年,却从未落伍,许多人至今还在如此表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意思对即可;答得不全适当扣分)
   16.第一次走进江南与第二次走进江南的对比;秦观的词句与其他写情的唐诗宋词对比;秦观园有无秦观、秦观有无那一句千古绝唱对比;园子到处是“御笔”与无一处秦观词章对比;我在北方的不安分、绝望与我在江南的忧郁、归宿感、温暖对比。(写四组对比即可得全分)
   17.(1)突出江南多雨,渲染缠绵、忧郁的气氛;对表达自己的江南情节有着层层铺垫的作用;对后文写自己在秦观园的厚重感悟,有着衬托的作用。(2)表达了作者走进雨中江南的那种温柔、忧郁、伤感与热情、怀旧、温暖、相交织的复杂感情。(意思对即可)

一一、中考已考


一二、沙之聚
15、依照文章(3)到(6)节的内容,简要概括(7)节中“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的原因。(4分)
16、概括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 (6分)
17、作者三次写到读不懂鸣沙山,综观全文,感悟作者最终读懂了鸣沙山的什么? (4分)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 (3分)
19、在文章中选择一句你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4分)
20、文章最后写道:“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结合现实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风”来凝聚人心。 (8分)(不超过60字。)
答案:
15、原因是鸣沙山既有“西北汉子”坚实、刚硬、有棱、有角的阳刚之美,也具有女性般的柔软、优美、坦率的温柔。或因为是鸣沙山既有“西北汉子”雄伟威武,同时也具有女性般的温柔。
16、①一座由粒粒沙子聚成汇拢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
   ②原本应是荒凉的沙山,却表现出柔软、优美、坦率的温柔。
   ③鸣沙山虽不断受损,它竟没有低矮下去,却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或①它坚实刚硬,雄伟威武。②它温柔羞怯,温情脉脉。③它屡屡受损,
   却依然巍峨。)
17、是风的力量塑造了鸣沙山,并使它保持着原状。
18、作者借写沙之聚写人心之聚,提示了沙之聚需要风,人心之聚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答出“人心之聚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可得2分。)
19、略
20、观点清楚,言之有理有据就得分

一三、家园落日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
3.文章的开头作者写道:“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简述“我说呜,呜呜”一句的含义。
5.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7.作者写道“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写出作者有这种反应的原因。
参考答案:
答案:本文以“落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答案:文章写了五种情况下的落日,各自的特点是:①戈壁落日,一身鬼气;②云海落日,飘忽柔曼;③平原落日,一成不变,④大海落日,生分不遂意;⑤家园(田野、丘陵)落日,亲切温暖(温和、柔软)。
3、答案: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爱。
4、答案:“我说唔,唔唔”的含意是:朋友,你还没有见过“我”的家园落日呢,那才是至真至美最值得骄傲的如诗如画的景象!
5、答案要点:从全文看“落日”只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爱“家园落日”的根本用意在于爱“家园”,因而把描写重点放在了那些最能体现家园特色的景物上,这些景物更具体地体现了作者爱家园的情怀。
6、答案要点: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一、永难割舍的情感,是无法也不需要用生硬的道理说清楚的。家园就是“我”心中的太阳,这更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7、答案:(1)人、动物之影与太阳相叠,景观奇特;(2)人与动物的默契,大自然与人的默契,温馨动人;(3)老农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4)家园落日与迟暮老农相映衬,使读者如醍醐灌顶:人生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种种思绪在这一刻齐聚作者心中,大美启发大悟,大悟引发大爱,于是有了盈眶热泪,有了难以描述的爱。

一四、威尼斯之夜
1.选择题。(6分)
  ①威尼斯是(    )东北部的一座水上城市。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美国
  ②短文第二自然段是按(   )顺序来叙述的。
    A时间变化      B空间变化      C地点变化     
  ③短文主要描绘的是威尼斯的(  )。
    A小艇美       B天空蓝       C夜色美      D风光美
2、威尼斯之夜第一自然段描写的主要景物是什么?
3、文中提到了威尼斯的哪些建筑物
4、从文中找出形容威尼斯的夜色美好、可爱的词语
5.填空题(6分)
  ①威尼斯的三绝是        、           、              。  
  ②作者在描写威尼斯夜色美时,写的三种植物是:      、           、         。
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威尼斯之夜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C C  C
2、主要景物:蓝天,夜空,河面,星空
3、皇家花园 圣玛利亚教堂
4、明净,蔚蓝,宁静,迤俪梦境,清澈透明,清新,恬静,迷人,安逸等
5、碧水、蓝天和色调明丽的大理石;椴树   天竺葵   三叶草
6、文章通过描绘威尼斯令人陶醉的蓝天、夜空和四周景物、建筑,表现出威尼斯夜晚的恬静和清新,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喜爱。

一五、落花枝头
12.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5分)
13.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14.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6分)
15.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6分)

12.字面义: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2分);在本段中喻指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怀才不遇的落魄之人(3分)。  
13.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答比喻不得分)(2分);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或答写出了石榴花的生机与活力)(2分);流露出作者的愉悦之情(或答:对比反衬,为下文写落花作铺垫)(2分)
14.①它为花蕊挡风遮雨;②它不留恋枝头的繁华,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③它落而无憾,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或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6分,每点2分)   15、并不矛盾;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2分),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果满枝的盛事(2分),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1分),继续阐明主题(1分)

一六、彩蝶树
13.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选文主要写了紫荆树的花和叶。那次第开放的洋紫荆花,使人感到它们真可谓  ①  ;那形似羊蹄的叶子,又使人感到它们像是两个  ②  。
14.结合第⑤段内容理解“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一句的含义。
答:      
15.选文中有很多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80—120字之间)
答:      

13.答案:①报春使者     ②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共4分。共2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14.答案要点:作者对失去朋友的惋惜;对亲人缅怀朋友的欣慰;对眼前美好生活的感叹。
(共3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5.答案示例:“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作者把开满花的紫荆树比作“千万彩蝶云集”,形象地写出了紫荆花的美丽;又用“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展开想象,并陶醉其中,表现了作者对紫荆花的无比喜爱之情。
(5分。语句1分,结合内容赏析3分,语言表达1分)

一七、田园诗情
⒈这篇文章,先写牧场的各种     ,接着写牧场工人是怎样       的,最后写牧场             的情形。
⒉文章所写的时间依次是     、     、     。
3、照例子填写以下事物的特点:
牛犊的特点是:仪态端庄;老牛的特点是:      ;绵羊的特点是:    ;骏马的特点是:      ;夜深后,牧场的特点是:        。
  参考答案:
1、牲畜 挤奶  夜晚
2、白天 傍晚  夜晚
3、无比尊严  悠然自得  剽悍强壮 万籁俱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1:05:01 | 只看该作者
一八、风雨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2.作者 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 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          赏析:
词语二:          赏析:
3.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他们为什么回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一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1.景物一.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二. 垂柳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三.杨叶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四.羊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五.槐树上的葡萄蔓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 也不嗡叫, 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六.女孩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 在院子里旋转,
2.词语:忽聚忽散;赏析:文中用了连词,形象而贴切的讲述了风雨来时,树林的姿态,把无形的风化作有形了.
词语:撩起一角;赏析:用这词,说明雨大水急,很好的让人联想到了大雨时池塘中的情形。
3.孩子们之所以惊奇,因为在这样的天气可以什么都不做,在没有多少玩具的农村,一只只纸船就是很好的玩具。他们或许会到池塘边抓抓鱼,或者再把放出的纸船一只只收回来,贫穷纸也是珍贵的。略。

一九、寻春
18.第1段中说:“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才更宜于随便走走,沉思”〔1〕这句话表达了笔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追求?〔2〕这句话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9.“春天在哪里?”对这一问题,文章记叙了笔者三次逐渐深入的认识,请归纳综合如下: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0.“草色遥看近却无”,〔1〕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笔者由此引出了1个什么哲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1.下面临这篇散文的赏析,不错的两项是(    )
a.文中描述的笔者“寻觅早春”的过程是:希望—失望—蘧然—怀疑—肯
定—领悟
b.笔者由自然之春写到心灵之春,借“寻春”表达了自已独特的人的生活感受
c.“草色遥看近却无”,申明了1个道理:过度的细心不易发现春天,胸襟
开阔、不拘细节反而能看见到处都有春天的影子
d.“目前腊月春意动”一句诗,写出了冬季行将已往,春天行将到来的自然
纪律
e.文中大量援用了古诗句,这些诗句都为展现作品的哲理含义起到了重要
的效用
答案:
18.⑴,表达了笔者心爱早春的素净的情怀和对清爽美好物质的追求
⑵,暗示就象许的情怀追求,才能真正探寻到春天的萍踪
19.⑴,春天在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坪里(见第3段)
⑵,春天在许多人的内心世界里(见第6段前半部门)
(3),春天在登高望远所见的大地母腹里(见第6段后半部门)
20.⑴,低眉看着舒服难觅春,只有扬眉放眼,才能寻觅到早春的踪迹
⑵,在人的生活道路上,在碰到人的生活阴霾霜雪时,只有放眼远望,才能寻觅到人的生活的春天
21.ab(c,得出的道理,在文中没有描述内部实质意义的照应笔者在寻春过程的描述中,凸起对比的是“低眉所见”、“放眼望去”,而不是粗心与细心、不拘细节的对比d,错,“目前腊月春意动”,从诗句本身看,古有“隆冬腊月中孕育着春意的躁动”的意思,从诗句先后语境看,是说腊月的春意不较着,须放眼遥看才可见e,错在1个“都”字上,本文不少诗句有哲理,但不是每一句都有哲理


哲理人生
一、路★
1、第4段中“我”为什么“气闷”? (2分)
因为在学校、在家里“我”都是被认为毫无价值的人。
2、铺小径的水泥方砖是哪里来的?有什么喻意?(3分)
垃圾场。喻意为:“我”的毫无价值,以及“我”能够让自己变得有价值。
3、第4段中“回家我是抹布”是什么意思?(2分)
比喻在佳丽我也是被认为是个没有价值的人。
4、尾段,“我天生……铺路好了”是什么意思?“补天石”来自哪个传说?(3分)
“我”不能够有大的成就,但是也可以做一些小的有意义的工作,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传说是女娲补天。

二、水车转动的年轮
1、这是关于什么话题的文章?
2、作者如何理解生命、生活、人生?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3、文章中哪些物象增加了文章的色彩,耐人寻味?
4、谈谈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案:
1、这是关于生命和人生的话题,全文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2、对生命的理解:当生活失意,“看穿了——并滋生出厌烦后”该怎么办?是轻生吗?不,活着多好啊。要热爱生命,要如文中作者母亲所说“应该尽早学会独立和坚强……”
对生活的理解: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沟坎和曲折常常伴随在人的生活中。文中说“人要是耐不住一场大风的考验,就会脆弱如草,被黑暗卷入深的黑暗。”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对于生活的不如意,要能经受住考验,要敢于面对敢于承担。
对人生的理解:当我们困顿、痛苦和迷茫时,我们不是孤立的,总会有灯光的指引、茅舍的温暖。“总能激发我的内心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勇气——那是生命的力量,更是活着的勇气。
3、茅舍,灯光,水车,小舟等。
4、本文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吸引人的故事,但蕴含生活的哲理。全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考相得益彰。用物象增加文章的色彩。

三、无法不对你残酷
18.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3分)
答:①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②                              
③                              
④                                
19.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2分)
答:                                                                           
                                                                              
20.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4分)

18.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兼职;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3分,每个要点1分。)
19.(1)母亲对我做法的不理解(2)我对弟弟残酷得不近人情(2分,每个要点1分。)
20.(1)通过两段文字对于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的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 (2)表明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分,每个要点1分。)

四、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14.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5.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6.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作者写第2段运用什么方法?抒发了“我”什么感情?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⑵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4.①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丰富并深化了“生活之光泽”的内涵。②具体说明房间对人类的重要性。③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赞美房间作铺垫(或定下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同时也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①要结合全文的主旨,禅师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②要分析句子本身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③要分析句子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
15.答:因为房间既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地方,也是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其中还能使自己拥有精神上的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同时也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题目中明确要求“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即鉴赏文中的主要意象——房间的形象意义。
16.答:①阳光、空气、书籍和木头。②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和梦幻。③拥有精神的快乐。(后两点答到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这些”所指代的内容,应在分析全文层次的基础上,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房间”的,抒发作者的感受的,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出各层的大意,即可的出答案。
17.⑴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⑵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和议论,很有说服力。

五、支撑★
1、为什么列举了树根、基石、柱石等许多事物?(3分)
为了说明任何事物都需要坚实厚重的基础做支撑的道理也为引出人的成功依赖支持做铺垫。
2、为什么说“支撑的力量是沉默的”?(2分)
支撑的力量源自平凡的不引人注目的事物和行动,也不喧宾夺主,而是甘于奉献。
3、从论证的角度看,作者引用举重和短跑运动员的话,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2分)
能够支撑起惊人的奇迹的其实正是同样惊人的普通与简单。
4、我们学习过的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什么事例或者名言警句能够印证本文论点?(2分)
居里夫人的事例(《我的信念》)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酝酿和培育支撑的力量,才能托举起梦想化作的辉煌”的理解。(3分)


六、民族的性格
1、        文中所说的三个民族到底有什么性格?
2、        请在文在找出作者由圆联想到美国,由正方形联想到俄国,由三角形联想到日本的原因。
3、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结合文章,谈谈俄罗期昔盛今衰的原因。
5、        拓展题:你能由一个平面图形联想到某个国家吗?请写出你联想的原因和该民族的性格。(至少80字。)
答案:
1、        美国:平衡与完美,封闭,挑剔与骄傲,奢靡与空虚。
俄国:柔和,刚硬,高贵,不稳定。
日本:坚忍,团结,最残忍,伤害性大。
2、        见文,略。
3、        全文表达了对美国的蔑视,对日本的憎恶,对俄国的仰慕与崇敬。
4、        (在三段中概括归纳)
5、        由圆柱形联想到中国,因为中国讲求中庸之道,一切都讲究圆满、对称、和谐。
(此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七、中国的牛★
1、为什么“我们都呆了”?(2分)
因为我们没有想到中国的牛居然有这样礼让别人的美好品格,为之感动不已,一时呆住了。
2、第3段中的“阡陌”“踟躇”分别是什么意思?
田间小路。犹豫不决。
3、第5段中的“满地金黄”和“农闲时候”可以换位置吗,为什么?(2分)
不可以,因为要与后文的“搬运负重”“绕着石磨”对应。
4、你认为第7、8段的内容要表现什么?(2分)
中国的牛付出很多,但要求(得到)的却很少。
5、综合全文,谈谈文中的牛象征了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样的品质?(3分)
中国的劳动人民。默默工作,平心静气,彬彬有礼,甘于奉献。

1、中国的牛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理解。
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勤劳,甘于奉献,平心静气。
中国的牛!正像小思在文中描绘的一样,中国的牛如生在礼仪之邦的中国君子一般温文尔雅。虽然在家畜中它也算是个大个儿动物,但它从不恃强凌弱,性格还不如鸡好斗,如狗一般驯良又没有狗的势利。正如作者与它们在田垄上的偶遇一样,它们对人对物总是那样彬彬有礼。在农村,放牛的总是老人、小孩,却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个被自己的牛欺负过的。其实,面对强敌时,牛能抵翻院墙,挑死老虎、野猪。
中国的牛是勤劳的,正像我们常常听到的对中国人的评价——中华民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做着沉重的工作。”拉犁、搬运、磨磨,这是小思文中提到的,据我所知,牛还能给砖场和泥——大堆粘泥浇上水,拉着牛在里面绕来绕去,利用牛的身高体重把泥和匀。人倒是省了不少力,而牛拖着笨重的身体在齐膝深的烂泥中往往累得“气喘如牛”。用不着亲眼所见,从这个古人所创造的成语中,我们能看得出,自古以来牛就是这样一种吃苦流汗的动物。“在它沉默地劳动中,人便得到应得的收成。”
牛是家庭的功臣,但它从来都不居功。“偶然摇摇尾巴,摆摆耳朵,赶走飞附身上的苍蝇,已经算是它最闲适的生活了。”它也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中国的牛,给予人的甚多,所求于人的却最少。怪不得鲁迅愿以“孺子牛”自喻,怪不得人们要称赞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干什么都平心静气。
2、中国的牛象征什么?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象征中国人。写作目的是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及其传统美德的赞美之情。
3、文章最后两段用了什么写法?旨在说明什么?
作者在文章最后将中国的牛与别国的牛进行对比,也可理解为不同民族人们性格的对比。中国的牛不像印度的神牛借着神圣之名闲逛,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悠闲等死,也不像西班牙斗牛那么狂暴。旨在说明中国的牛像中国人一样——平心静气。

八、从一个微笑开始
   10、第⑤段“世事的云烟”指什么?(请从文中找答案)(2分)
   “世事的云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1、在第⑤-⑨段中,作者联系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谈到了“微笑”的作用,请分条概述。(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12、(1)第③段中的“开始”和“起点”,在上文和下一段中都有照应的句子,请分别找出来。(4分)
   上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下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2分)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此文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哲理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微笑是一个饱含热情、拓宽心胸、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基础。
   B.作者认为,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金钱、地位,但不一定会拥有宁静的内心和真正的幸福。
   C.微笑毋需学习,但存有微笑心绪的前提是心存温柔、顾眷、自惜、自信的情感。
   D.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拥有微笑心绪的人对瞬间之美的捕捉,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E.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表情“微笑”入手,表现自己对生命、生活的深层感悟,做到了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10、(2分)变故、失落、背叛、疑惑、烦恼、辛酸
   11、(6分)①使人学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提升认知,强健体态。
   ②可以构筑和平,达成理解,净化心灵。
   ③能使人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观。
   12、(1)上文:又是一年春柳绿。 下一段:一些固有的格局打破了,现出一个陌生的格局。(4分)
   (2)(2分)承上启下
   13、(4分)【 B 】 【 E 】

九、提醒幸福★
1、第1-7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全文看起什么作用?(3分)
内容是写我们已经习惯于对灾祸的提醒(2分)。作用是引出“提醒幸福”(1分)。
2、画线处A“临门一脚”是什么意思?(2分)
比喻说法,指面对灾难时人的临场发挥、应急能力。(2分)
3、画线句B是什么意思?(2分)
指人们往往在幸福失去时才意识到那就是幸福。(2分)
4、画线处C词语“标本”这里指什么?(2分)
已经失去的幸福。(2分)
5、画线处D“黄金”这里有哪两层含义?(3分)
短暂(体积小),珍贵(对1点得1分,对2点得3分)。
6、倒数第2段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它突出了什么内容?(4分)
排比(或者层递)(2分)。突出我们只要乐观就拥有幸福(2分)。

一○、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1、画线处A“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突出了什么内容?(2分)
腊梅清香之美。(2分)
2、腊梅具有哪些品格?(3分)
坚忍顽强,牺牲精神,忍受寂寞(每点1分)
3、画线句B用了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3分)
排比(1分)。突出环境艰难(1分),进一步突出腊梅的坚忍顽强(1分)。
4、画线句C所作的描写起什么作用?(3分)
描写腊梅形象结尾,收束全文(1分),暗示腊梅崇高品格(1分),含而不露引人深思(1分)。
5、本文对腊梅的描写,让我们想起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分)

一一、父亲的秘密
1.父子俩因 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
(1)
(2)  
2.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已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
更是为了:

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点评。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我选( )句点评:

5.父爱如山!大爱无声!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写一则字80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

答案: 1.迷失方向(迷路) 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 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 寻找蘑菇充饥 (每空2分,共8分,大意对即可)2.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2分,能答出“尝毒蘑菇,这个意思即可)3.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 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 (每空2分,共4分,大意对即可)4.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评分意见:(1)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理解体验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内容充实准确,语言通顺,给3分。 (2)能扣住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理解体验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内容较充实准确,语言较通顺,给2分。 (3)能对句子进行点评,但内容空泛,语言不够通顺,给1分。 (4)点评脱离原句内容,不知所云,不给分。5.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评分意见:(1)感悟真切或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酌情给5~6分。 (2)有感悟或联想、中心较明确、语言较通顺,酌情给3~4分。 (3)有感悟或联想,但中心不够明确、语言不够通顺,酌情给1~2分。 (4)文不对题,不知所云,不给分。

一二、怀念一种声音
      1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14.小说结尾说:“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3分)
      15.小说在多个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文中选择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3.用了比喻修辞格,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3分。比喻1分,句子分析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14.他希望通过画画来再现逝去的自然、祥和的生活环境和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借以抒发强烈的怀念之情,排遣孤寂之情。(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示例1:以前的雨声充满音乐美和“绚丽颜色”,现在的雨声呈现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压抑。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示例2:以前人与人和谐地交往和交流,现在人人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热爱和怀念。(3分。前后情况比较1分,表达效果1分,表达的情感1分)

一三、钱的极点
1、        标题“钱的极点”有什么含义?我们是否也站在钱的极点上?
2、        本文作者从什么角度深刻地剖析了金钱与人类自身需要的关系?
3、        金钱可以满足物质和部分需要,但有些是我们难以买到的。请以“金钱可以买来            
                    ,却不能买来                                 。”写三个排比句。
4、        你如何理解“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
5、        请举例说出古来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高官厚禄不能使他们低下高贵的头颅,金钱地位不能使他们弯下挺直的腰板。

6、        读完此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含义:现在无论同谁聊天,无论从哪儿说起,都会很快谈到钱。处于青少年的我们,都有我们的理想追求,不免有人希望自己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可以说我们都站在钱的极点上。
2、        从“人的生理结构”这个独特的角度入手阐述。
3、        示例:金钱可以买来钟表,但买不来时间;金钱可以买来衣服,但买不来漂亮;金钱可以买来药品,但买不来健康。
4、        金钱永远只与物质联系在一起,它不能从精神上满足人们的需要。
5、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闻一多先生拒绝领取美援面粉;江姐……
6、        读完此文,我们应该明白:金钱可以满足物质和部分精神的需要,但有是金钱难以买到的。追求金钱不应成为我们人生的唯一目的,高于金钱的精神追求是不能放弃的。

一四、朋友
1、文章以什么为核心组织材料?
2、谈谈作者的写作思路。
3、文章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分析。
4、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5、本文在写法上有一大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以“朋友”为核心组织材料。文章分三部分,但三部分内容始终围绕朋友这个话题在进行。
2、        写作思路:第一部分,作者以大胆的想象,以若干事物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朋友应该是什么;第二部分先从把面说起,强调交友的重要,随后指明选择朋友的方法;第三部分紧承第二部分内容,正面阐述朋友的作用和意义,呼应第一部分内容,完善真正的朋友是什么。
3、        略(注意:比喻的作用:使事物生动形象,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排比:增强语言气势,起突出强调作用,让文章富有感染力)
4、        抒情,议论。作用: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5、        正反对比,在阐明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时,既从正面写又从反面写,把道理说得透彻而完整。

一五、友谊的色彩
1、        全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在色彩们的争吵中,有许多富有意义的句子,请找出来两处来品味。
3、        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写色彩?试举例说明。
4、        这是一篇散文式的长篇寓言故事,请问作者意在讽刺什么?
5、        文中“雨”是什么的化身?雨说“彩虹象征着对明天充满希望”,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文章主要讲述了彩虹的七色——绿、蓝、黄、橙、红、紫、青闹起了矛盾,互不团结、尊重,反而一味盲目地自吹自擂,以为自己很重要,很了不起,从而忽视了对方,忘记了自身的使命。故事在色彩的争吵中延伸。终于,下雨了,雨狠狠地教训了色彩们一顿,并帮助它们找回生存的目的,使它们重归于好,和平共处,最后变成了美好的彩虹。
2、        示例:
(1)绿色说:“我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绿色是草、树和叶子的颜色,而自然界便是繁衍人类的空间!
(2)蓝色说:“水是生命的根本......天空提供了空间、和平和安详。”从古至今,文人都喜欢歌诵大海和天空,原来它们一是人类的母亲,一是能给人以宽容心境。
(3)黄色说:“我是欢笑,快乐和温暖。”在这个辉煌的时代,每天都像过节一样,人人都亮出了灿烂的笑容,加上太阳、月亮、星星,黄色不也笼罩了整个地球!
(4)橙色说:“我是健康和力量之色。”食物的营养,霞光的美妙就足以验证其好,不虚设了吧。
(5)红色说:“我是危险之色,勇敢之色。”红如血,让人看到了鲜血迸射的悲壮战场,这不就是危险与勇敢的写照吗?
(6)紫色说:“我是王族和权力的颜色。”宫殿、圣宇弥漫着庄重严肃的气息,紫色便是其感受了。
(7)青色说:“我是寂静之色。”思索与反思,内心的平和就是最好成绩的代表了。
3、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去写色彩的个性,借色彩之间的对话,借对色彩形象的描绘,赋予色彩以人的语言、动作和思想,使文章形象生动。
4、意在讽刺当今人类的不求进取、心胸狭窄、不知天高地厚的愚蠢行径。
5、雨是教育者的化身。它说的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只有和平相处,互相团结、尊重,懂得欣赏别人,这个世界才是美丽、充满希望的道理。

一六、乡村不言谢
19、乡人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的?请具体列举出来。(4 分)答:爱
20、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3 分)
答:
21、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抽出来的:
“我也碰过之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老太婆那儿拿的。” 这段话的恰当位置在第 自然段与第 自然段之间。理由是:
(4 分)
2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邻里之间借东西,借者自然大方,是因为被借者没有优越感,会主动借出以取悦对方。
B、本文形散而神不散,将乡村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串联起来,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结尾处一句:“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是话?!””表现了大娘对我的责备,由于我的言谢,便疏远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D、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将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与城市作对比,暗讽了城市人习惯说谢谢的风气。
23、本文在处理材料方面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4 分)
答:
参考答案
19、4分 (1)还犁的主动把犁放好,然后说“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春耕”
( 2)还线的与主人唠一会儿家常,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
(3)借油的会叫孩子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你尝尝”
(4)老潘让孩子给黄麻子磕三个响头,说“命是你给的,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 (评分意见每一个要点占1 分)
20.3分 本文写出了乡人的热情、质朴、真诚和乐于助人,赞美了小乡村充满和谐(融洽)、乐于助人、知恩必报、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评分意见:答对乡人的品格占1 分,赞美乡村的和谐(融洽)、乐于助人、知恩必报、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占2 分。)
21、4分。第(8)——(9)段之间。 ( 2 分) 理由:因为这段话是写被借者说的一句体贴的话,按照上文借者的顺序,这段话是对借油者说的,所以应该排在第8 段被借线的主人说话之后。(要从文章内容出发说明理由,2 分)
22.3分。B
23.4分。 详略得当(或有详有略)( 1 分) ,详写了黄麻子救潘家孩子一事,略写了乡村人借犁、借线、借油等生活琐事。( 1 分) 因为详写黄麻子对潘家孩子的救命之恩,从而更加突出乡村人大恩也不言谢的朴素民风。(2 分)

一七、一只小燕飞进家
13.小燕子来到老母家为什么能“心安理得”?(4分)
答:


14.请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它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了,等过两天我把个大学生还给你。
答:

(2)一家人遥望夜空,不再说话,可我知道大家的心都很酸痛。
答:


15.我一家为什么喜欢小燕子?(5分)
答:


16.小燕子的命运让家中每个人都牵挂。请你设想它丢失后的一种情景,描述出来。(4分)
答:
(一)(15分)
13.(4分)
小燕来到老母家:①得到了吃食;②受到了老母的看养;③成了家中的一员;④有了安全感。所以心安理得。(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
(1)①小燕由最初的等待喂食,②到学习捕食,③到敏捷捕食,④到逐步成材。
(2分,每点05分,意思对即可)
(2)①小燕子不慎丢失,让一家人难过无语;②因为小燕子已成为我们这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现在却了无踪影,所以全家人就像丢失了自己的亲人一样痛心,它的命运让全家人揪心。(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3分)
①练就了捕食的本事;②懂事通人性;③有很好的卫生习惯。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
提示:所写情景要体现全家人对小燕子的牵挂,让人酸痛。示例:
①小燕子是否能找到妈妈?是否找到了合适的栖息地?是否有人看养?是否挨饿?(担忧)
②小燕子在哪里呢?它为什么不飞回来了?难道找不到家了?(疑问)
③小燕子也许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正和妈妈亲热呢;小燕子找到了自己的同伴,正和它们嬉戏。(猜测)
④小燕子走失后,飞了几圈,迷失了方向,掉进了山谷,没有了踪影。(不好的结果)
(想像合理2分,语言通畅2分)

一八、光阴里那些手绘的花朵
9.根据文意,你认为文题中“手绘的花朵”包括哪些含义?( 4 分)


10.本文第(1)段末尾省略了“茉”展示手绘作品后班级同学的反应,请展开合理想象,补上这段描写性文字(60 字以内)。(4 分)


11.本文生动地刻画了“茉”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茉”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4 分)


12.对于在校服上手绘图案这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5 分)


9.①满怀激情张扬的青春个性。②活力四射的叛逆个性和独立自我。
10.示例:哇,那是多么美丽娇艳而又姿态万千的一朵朵山茶花。同学们都为之欣羡。
11.青春活力,有个性,聪明有才气,心灵手巧。
12.我认为同学们对手绘的喜爱是一种正当的兴趣爱好,无可厚非,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压制”。

一九、“小虫”精神★
1、读“大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想想大家为什么笑?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大家认为博格斯身材矮小却要到NBA去打球是不可能的,所以嘲笑他。这为最后博格斯实现理想做了铺垫,以对比手法突出了博格斯“小虫”精神的可贵。
2、“小虫”精神是怎样的精神?(2分)
  不放弃理想(不言败、不退缩),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二○、人生的两极
11.文中说“一是经过蒸馏的纯净”,这里 “蒸馏”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12.文中划线句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3.第三段中说“人生的两极虽相距很远,但又异常临近”,“很远”和“临近”分别指什么?(4分)
14.为什么说“孩子和老人都是我们的师长”?请简要回答。(4分)

11.经历了一切痛苦、欢乐、愤懑与悲哀。(4分,意思符合即可)
12.童年对于大自然的感应灵敏、最纯真。(4分,意思符合即可)
13.很远:指年龄、阅历、经验等相差很远;临近:指一些诸如毛发、情感等生理、心理方面的特征。(4分,各2分)
14.因为孩子对于大自然的感应最灵敏最纯真;老人的经验、成功和失败,给我们许多启示。(4分,两个要点各2分)

二一、桃花心木
15.本文记述的是老家苗圃的事,为什么写到家乡林场的树?(5分)   
借写林场桃花心木高大笔直的特点,为下文写种树人可以培养树的生存能力做铺垫。
16.文章在叙述种树人时,第三段与后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 6分 )
第3段描写高大的种树人弯腰认真种树苗,必须他的勤勉认真,说明他后面的行为并不是懒惰,从而使人生疑,探究后面这些做法的奥秘。
17.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段话。( 6分 )
人生不确定的际遇,养成了人的自立自主的精神,学会寻找机会,集聚能量,努力生长。而人一旦生活在“固定和完美的法则”中,就有可能产生依赖性,窒息了自主创造力,生存能力会降低,在友胜劣汰的社会中就可能被淘汰。比如,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前途是固定的,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

二二、阳光的香味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14.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15.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16.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17.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1:05:30 | 只看该作者
二三、精神的三间小屋
1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A.灼晃(    )    B.游弋(    )    C。濡养(    )    D.麾下(    )
20.根据意思在横线上写成语。(2分)
    ①低头就可以拣到,形容数量多,到处都有,极易得到一—一一一(根据解释来写)
    ②“我们说出的活,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根据选句所形容的情形来写)
21.将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填在括号里。(2分)
    A.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    )
    B.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
    C.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
    D.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
2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
    A.在纷繁的世界中,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是必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对每个人而言,小屋虽小,意义却是无穷的。
    B.能根据白已倾心的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的人很少,但若坚持不懈地努力,许多人最终也能找到自己爱好的事业。
    C.事业时时会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使我们的精神毫无喘息的机会,无—丝—毫的自由。
    D.三间小屋,相对人类而言,说大不大,因为它涉及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个人而言,说小不小,因为它的精神可以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宽大。
23.“让—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将“洒入”换成“射入”好吗?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怎样理解“这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白桦林中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你认为在第三间小屋应该怎样“安放我们的自身”?联系生活实际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A.  zhuó  B.yì  C.rú  D.  huī
20.①俯拾即是  ②鹦鹉学舌   
21.A.比喻;B.反问;C.排比;D拟人、比喻
22.C
23.不好。  “洒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阳光自上而下轻轻飘洒的情态,给人以温馨、舒爽的感觉,使人心灵净化。“射人”则没有轻轻飘散的感觉,不合语境。
24.①相宜的事业并不容易找到;②对自身的认识有—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25.要点:①虚心学习他人的同时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②既要掌握各类复杂的信息,更要敢于创新,有自己独到的发现;③找到开启自己的钥匙,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保留自我生存的个性。
26.有爱是做人的根本,有爱才有动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事业才能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开拓自己的精神旷野。

二四、雨季的故事


二五、心灵的选择


二六、你的欲望我的悲怆

二七、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8、试分析“野草”、“蜂蝶鸟雀”在文中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9、说说文中百合花有哪些动人之处?
10、文中作者详细地写了自然状态下的百合花,这样写是否偏离了文章题目?为什么?

8、“野草”“蜂蝶鸟雀”比喻各种非难和阻力,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强调了百合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她执著、顽强的意志品质。
9、自信、顽强、执著、幸福、坚忍等
10、不偏离文章主旨。百合花的奋斗史就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更能突出文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题标明“心田”,文中虽无一处有“心田”,而又处处暗合“心田”二字。

二八、峭壁上的树
1.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3.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点的“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
4.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5.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课文《白杨礼赞》也在写白杨树的同时写了楠木,两篇文章在这里运用的共同写法是____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白杨树的______________,突出酸枣树的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2、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3、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酸枣。  4、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5、对比;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二九、松子茶
13.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引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

14.当朋友知道我要将松子下油锅后,为什么要“大惊失色”?

15.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16.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为什么?

(2)作者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发了什么人生哲理?

14.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引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4分)
                                                                             
15.当朋友知道我要将松子下油锅后,为什么要“大惊失色”?(6分)
                                                                             
16.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4分)
                                                                             
17.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9分)
(1)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为什么?(4分)

(2)作者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发了什么人生哲理?(5分)
                                                                             
答案:14.(4分)“情怀”指“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
15。(6分)松子外形晶莹细白(2分),是历经冰雪,经过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具有高远的境界(2分);“松子下油锅”,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2分)(要点相合即可)
16.(4分)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17.(9分)(1)(4分)松子虽小,但和“我们”+样,吸取了日月精华(2分);有时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2分)。

三○、梧桐
1.“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分析开头所引古诗在全文的作用。(6 分)
3.“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全文文意分条概述。(6分)
4.“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意说出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2分)运用典型细节,能够具体生动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2分)
    2.①引出下文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②统率下文的内容,形成全文内容的总纲; ③增加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答到一点即给2分)
    3.①梧桐有着音乐天赋,对万籁的取纳造就了他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②桐木制作为琴,琴声可演绎人间爱恨悲欢,千般情感;③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④投人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答到一点即给2分)
    4.幸或不幸之中的幸运。①我深知音乐是梧桐的灵魂和生命,是它的知音;(2分)②尽管“丝弦已失”,制成书桌,我却能识此木,与其声气相通;(2分)③我不仅理解梧桐爱乐的天性,还追慕它的执著精神和至高境界。(2分)

三一、没有留住的
1.解释文中加线句的含义。
  ①瞎子的前面是塞得严严实实的黑暗,黑暗像丰收了的小麦一样多。(2分)
  答:                                                                                 
                                                                                    
  ②瞎子身后的亮光是瞎子自己播种的。
  答:                                                                                 
                                                                                    
2.瞎子为什么总是不断地数着脚印?根据文意写出它的原因及其寓意。(3分)
  答:①                                                                           
②                                                                             
③                                                                             
3.“瞎子手里的竹竿”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条概述它的作用。(6分)
   答:①                                                                           
②                                                                           
③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        本文不属叙事,也不属抒情,而是阐释一种人生哲理的散文,文章的重点是阐发人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的道理。
B.        本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象征,也用到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双关、排比等修辞方法。
C.        文章重在启示人们珍惜生命,强健人格,像瞎子那样永葆心中的一点亮光,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千万别走歪路邪道。
D.        文章避开抽象玄奥的述说,而采用形象的、跳跃的、诗的语言,看似扑朔迷离,实则哲理意蕴豁然照彻全篇。
E.        在构思上,本言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1.(1)比喻像瞎子一样的人所面临的困难极其多,生存极其艰难。(2)说明瞎子心中光明永驻,在困境中勇敢前进,战胜了黑暗。
2.(1)知道自己的“在”,既然自己在,自己就要活,寓其有强烈的生存欲望。(2)了解自己脚印的样子,寓其明白所走的人生道路。(3)挥开禽兽,行走在人行道上,寓其要堂堂正正做人。
3.(1)表达瞎子的坚强意志。(2)引出“数脚印”这一文章的主要内容。(3)把瞎子的形象意义扩大到社会影响(或点明瞎子形象的社会意义)
4.CD(重点不是阐发人生的坚强意志,故A错;B的错代、双关错;E的卒章显志错)

三二、雪夜
1.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都写了冬夜的雪景,请你分别说说其各自的作用。(4分)
2. 文中以两位老人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表现儿子还“活着”,请归纳说说老人谈论的语言是从哪几方面来写他们的儿子活着的状态的。(4分)
3.文中把雪花比做小精灵,这样写有那些好处?(3分)
4. 本小说的情节行文前后照应,丝丝入扣,请你举例来说明小说行文前后照应的特点。(4分)
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表现亲情,有的人则以为表现冷酷的现实。对此你持怎样的看法,请你说说。(4分)
参考答案
1.开头的雪景描写烘托孤苦老人苍凉的心情,营造落寞凄凉的氛围。
结尾的雪景依旧宁静唯美,暗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得到慰藉,比开篇多了一份温馨。
2.文中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怕儿子学习辛苦而送热茶;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
3.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4.如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又如从开篇一直到陌生人抢劫,楼上一直安静,学习也不点灯为结尾真相大白作了伏笔。
5.示例一:歌颂真挚的亲情,对儿子的极度怀念用活着的假象来安慰,表现“可怜天下父母心”主题。示例二:鞭挞冷酷凶暴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

三三、停止与开始
20.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呼吁人们“试一试停止吧”。(4分)
    答:因为(1)停止潜伏了新生的可能性,(2)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3)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4)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5)停止是现状与超越之间的一座桥梁。(6)停下来才能欣赏到一些好的东西。(每点1分,共4分,答对其中4点即可)

21.举乔达摩•悉达多和画家高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3分)
    答:大人格、大成就无不从不间断的停止中生长出来(或:停止可以产生成就)。

22.为什么说 “美啊,请让我为你停留!”比“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今天的我们”,表述也许更为恰当?(6分)
    答:“美呵,请为我停留!”(是浮士德体验到生活的美之后说的),重点在表现“美”,赞叹美(1分),停留的主体是“美”(2分);而“美啊,请让我为你停留!”是指今天忙忙碌碌的我们顾不上为美而停留,突出了作者对不懂得欣赏美的人们的不满以及对人们的劝告(2分),停留的主体是“我”。(1分)

23.正确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梯子应该搭对墙壁。(2分)
     答:做事情要找准目标,找准方向
(2)在路上高速奔跑的感觉固然刺激,然而不能指望看清两边的东西。(3分)
     答:忙忙碌碌的生活固然给我们带来一些东西(1分),但在忙碌的同时,可能会忽视生活的美,无暇认真思索生活,审视自我等等(2分)。

三四、古藤
    16.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 “我吃惊了”, “我”为什么“吃惊”?(4分)  
    17.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6分)  
    18.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年老女人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19.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6.①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但主人说只是一棵藤。②这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顽强地生存了上千年。  
17.①受过无尽的苦痛,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经历1300年风霜雨雪而直立不倒。  
    ②藤,是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有真气色,历久弥新,枯枝仍孕育新生。  
    ③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藤就以藤的坚强、独立、不屈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18.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年老的女人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只要生命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9.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古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三五、平面的生活
18.文章开头。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2分)
19.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四个动作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秘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6分)
  (1)培根的绘画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飞的绘画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通过单眼和双眼观察产生的两种视觉对比,具体描绘了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不同景象,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既体现了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讽喻。
  B.作者娴熟地运用象征手法,为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我”摘下眼镜前后所看到的两个世界充满矛盾和对立,表明作者对平面生活的适应与赞美,对立体世界的厌恶与批判。
  C.本文不同于一般叙事、抒情散文,它运用寓言的表现形式,借助虚拟的生活场景,多角度地展现了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散文写作的一般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D.本文最后四段通过形象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世界给人的荒诞恐怖与柔和愉快的不同感受,而引经据典以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更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E.本文语言独特,风格鲜明,简朴中显灵动,明快中见厚重。开篇的对话貌似漫不经心,实则逻辑严密;内容略显奇异怪诞,态度一本正经,令人忍俊不禁。

18.①“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我有两只眼睛,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从“我”的眼睛特点上讲,可以从第三段第二句概括出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是交替工作的。第二,从“我”的眼睛视觉效果上讲,可以从第七、八段上概括,我感觉不到物体的凹凸起伏,观察不到图象的立体感,即“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二维世界。) 
19.(1)①友好地伸手;②恶意地握拳;③微笑;④伸出舌头做鬼脸。
(2)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
(3)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对立关系(人与人的对立;平面与立体的对立;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解析:第(1)小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四个动作”可以从划线句后面的句子中筛选,文中有两个关键词“首先”“尤其”,每个关键词后分别有两个相对的动作:“为友好握手而伸出平展的手”与“准备打人而握成拳头”,“微笑时嘴向两边咧开,眼角皱起”与“做鬼脸时伸舌头”。第(2)(3)小题是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秘密”就是指第(1)小题“四个动作”的两两对立,即“友好握手与握成拳头”的对立,“微笑的动作与做鬼脸时伸舌头”的对立。也可以把这两方面的对立概括为“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要理解“普遍”一词的基本义,对立的现象大范围地存在;二要联系课文,理解“普遍”一词的语境义,即这些“普遍的对立现象”存在于哪些方面。第12段的人与人的对立,第13段人与外面世界的对立,第12、13段与第14段形成对比,构成平面与立体的对立。) 
  20.答案:(1)①夸张的;②批判的;③立体的。(2)①优雅的;②歌颂的;③平面的。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从“培根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状的世界”中可以获知培根的绘画风格:“过分的描绘”说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侵略性的内容”说明对现实世界的攻击,即反对性地批判;“螺旋状的表达方式”说明是立体感的。而杜飞的绘画风格恰好与培根的相反,从“亲切的花枝图案”和“轻快的鸟儿”中可以看出,其风格是亲近自然的(现实的);从“歌唱的主题”中可以看出是歌颂现实的;再从前后对比是看,杜飞的绘画应是平面的。)
21.答案:B、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也考查了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B项“作者娴熟地运用象征手法,为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错误,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平面生活与立体生活的对立。D项“引经据典”错误,所谓“引经据典”是引用经书、典籍中的话和故事,本文并没有这方面的引用。)

三六、窗
1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将门和窗进行对照,突出了门的实用,窗的浪漫。
B作者把春天和窗比喻成画和框子,反映出对春天的渴望。
C文章虽偏重议论却不枯燥,穿插描述文字却不繁冗。
D本文提示我们“门跟窗有不同的意义”,就在于人的心境不同。
E由门到窗,由窗及眼,由眼再到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17.本文1、2两段写出门看春和从窗望春有不同的感受。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18.文章最后引用刘熙和凯罗的话,为什么认为“只说一半”?请简要分析。
19.理解“门是住屋子人的需要,窗却多少是一种奢侈”,根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门与窗的不同作用在于强调什么?
“需要”与“奢侈”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6.A、C(每个2分,共4分,多答按前两个计算。)
17.赏春。答对给4分。
18.因为他们只强调了眼睛看外界的一面,而没有说“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从眼睛看出他的心思”的一面。 答对给4分。
19.①强调“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
②“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
答对①给3分,答对②(都答出)给3分,共6分。

三七、西瓜
14.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农民出场前“大款等人”对待西瓜的表现,有何用意?(4分)
15.大款等人看见农民来了,为什么“立马来了精神”?这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6分)
16.请概括分析小说中的农民形象。(6分)
17.你如何看待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6分)

14.(4分)其目的在于展现大款等人既想占有西瓜又怀疑西瓜的矛盾心理,揭示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猜疑、相互观望的心理;为农民的出场张本,与下文农民对待西瓜的做法形成对比。
15.(6分)因为农民的出场使得大款等人的等待有了结果,他们可以利用农民验证西瓜有没有问题。这反映了大款等人轻视农民、戏弄农民的不健康心态。
16.(6分)农民身上保有民族最本真的纯朴、善良,讲诚信,不虚伪,不设防,对城市人的互相猜疑等不健康心理不理解,是一个被轻视、戏弄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形象。
17.(6分)答案示例:(1)在本篇小说中,大款等人分别代表了小城里各个阶层的人,他们中不乏有文化、有身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人,如干部模样的中年汉子,法官,警察,医生,本地新闻媒体的记者等,也有像大款、商人等聪明人,更有像学生这样本应很单纯的人,但他们对待西瓜的态度却如此的一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人与人之间的猜疑、相互观望的心理,既体现了小城人共同的心理特征,也折射出都市人处处设防的自我意识。(2)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的精神层面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大款等人代表了物质条件较高的一个群体,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农民则代表了物质条件较低的一个群体,但他身上也保有我们民族最本真的纯朴与善良。在小说中,大款等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可以让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对农民的轻视、戏弄,这恰恰透露出社会飞速发展中不和谐的一面。

三八、对一朵花微笑
23.当“我”看见身后的小草开花时,为什么会发笑?(1分)
24.从文中“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能够断定作者是一个农民吗?为什么?(2分)
25.文中“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的比喻句与上文中“           ”一词相照应,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2分)
26.为什么说“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7.为什么“走近一株草、一滴水、一只小虫的路可能更远”?(2分)
28.“我”从草木身上得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2分)
答案:
1、        因为花开得很美,充满了生机。
2、        不是。因为作者是把自己比作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一生辛劳,却收获甚少。但他坚信会有成功的一天,犹如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青青小草一样。
3、        饥渴。兴奋喜悦
4、        因为人与大自然相隔,人与大自然都是孤独的,所以要真正进入荒野其实不容易。但作者却走进了荒野,因此在表达悲哀之情时也表达了自豪喜悦之情。
5、        因为要真正弄懂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绝非易事。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懂得他们。而且,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也无暇顾及这一草一木一虫,与他们相隔得就更远了。
6、        道理: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三九、我与地坛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1)                                                   
(2)                                                      
(3)                                                   
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解析】题目中明确规定是阅读第二段,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答案要点不难拟出。因为第二段就写了三个片段,很容易概括。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就非常明确了。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参考答案:(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
(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中出现的形象的意义的理解,难度较大,不容易把握。要结合全文,又要充分读懂全文,甚至联系到课本中读过的该文的部分。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解析】考查的是对特定句子的赏析,而且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也就是语言运用技巧。如果读懂了题目中的要求,至少第一、二点能够回答出来。虽然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但第三个要点难度较大。

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参考答案: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解析】考查的是对作者及文章观点的把握,难度不是很大。

四○、送花
11、这篇小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12、(1)文中能体现“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3、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4分)
14、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5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
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
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1、对比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只要写出2个即可)6分
12、(1)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6分) (2)儿子的死,让老妇人没有了精神寄托。(3分)
13、她从丧子的哀痛中走了出来,把爱分给那些活着的人,这让她意识到活着还有用处。(4分,意思对即可)
14、活着就要对人有些用处。(5分意思对即可)
15、BC(B项“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文中没有这个意思,C项“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应为“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答对一项可得2分,多选则不得分)

四一、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开篇使用对比手法,叙述了对往事的两种不同态度,突出了“珍惜往事才是真正在生活”的观点。
B. 在对生命的感叹中,作者用“时光劫掠”这个词语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生命短促的无奈、悲观和绝望。
C. 第四部分引用库柏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人类在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消磨掉了对往事的敏锐感觉。
D. 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想象、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意蕴深刻丰富,富有感染力。
E. 文章结构清晰,逐层递进。层层深化的文意中,蕴含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17.第三部分画线的“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一句中“活着的往事”指的什么?(4分)
18.简析第三部分画线的“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一句的表达效果。(5分)
19.文章最后,作者抒发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的感慨,你是否认同?为什么?(200字左右)(10分)
[参考答案]
16. B  C
(4分。每项2分)
17.答案示例:“活着的往事”指活在你心中、带给你深切感受和体悟的自然和社会的风物人情。
(4分。“活在你心中、带给你深切感受和体悟”2分,“自然和社会的风物人情”2分)
18.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纯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的童年是我们心中爱和希望的源泉,把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化作了具体的“童年”“沙漠”“水井”,化抽象为具体,独特新颖。
(5分。修辞手法1分,句子理解1分,艺术效果2分,语言表述1分)
19. 给分要点:①表明观点;②结合文本或列举其他事例或联系现实作合理分析;③层次清楚;④语言通顺,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10分。观点不明,或缺乏分析,或层次不清,1-3分;有观点,有分析,表述较通顺,层次较清楚,4-5分;观点明确,分析充分,层次清楚,表达顺畅;6-8分;观点明确,分析深刻,层次清楚,语言优美,9-10分)

四二、目送
16.第⑵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17.根据作者的情感,解释文中画线两句话的深层含意。(6分)
①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②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18.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5分)
19.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请你参考这些说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目送”这一行为及其寄托的情感作出领悟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不少于180字。(10分)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参考答案]
16.①表现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之情;②写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弱小,为下文写他长大后内心的闭锁、渐行渐远作铺垫。(或:与后文对比,为表现孩子心理、情感随成长发生变化作铺垫。)[(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对作者思路的分析)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个要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17.①分手时,面对已然长大的孩子(1分),母亲深情涌动(1分),而孩子却不为所动(1分)。②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1分)和母子之间的隔膜(2分)。[(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评分标准:本题6分。第①小题挖掘点和采分点为“长大的孩子”“母亲的深情”和“孩子的忍受”;第②小题的挖掘点和采分点为“空荡荡的内心”和“只立着一只邮筒而无从沟通”。注意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意思对即可。]
18.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1分),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1分),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1分)。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的鉴赏)评分标准:本题5分。第①点3分,第②、③点任选其一,2分。意思对即可。]
19.(略)[(本题考查基于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内容作出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4分;表达,4分(达到字数要求,1分;通顺、连贯、精彩,各1分)。]

四三、写给戈壁
17.概括本文中“你”的形象特点。(4分)
18.文中三次提到骆驼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9.简要分析本文在人称使用上的妙处。(4分)
20.本文中的“我”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7.“你”的形象特点:驻守戈壁滩的空军军官,体谅妻子、不乏温柔细腻、有责任心,坚毅、刚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共4分,一点1分)
18.第一处描写,表明夫妻俩对这种在艰苦环境下表现出极强生命力的植物的喜爱和敬佩,也暗示出“我”对驻守戈壁滩军人的敬重。第二处描写,体现了“我’对丈夫的深深思念。第三处描写,表明“我”被丈夫及其战友献身国防的行为所感动,并理解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举动,与前面两处描写相呼应。(共6分,第1处2分,第2处1分,第3处3分。意思对即可)
19.文章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交替出现,细腻、真实地再现了夫妇二人的情感世界,娓娓道来,亲切感人;使人物栩栩如生,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奉献精神。(共4分,每点2分)
20.答案示例:
文中的“我”是一个富于奉献精神的女性,在今天这个社会中这种精神非常难得,令人 敬佩。懂得奉献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幸福。“我”对驻守边防的丈夫一往情深,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当孩子出生时丈夫不能守护在身边,“我”没有任何抱怨;面对独自抚养孩子的辛苦,“我”包容大度。恰恰因为“我”通情达理、懂得奉献,“我”才真正拥有幸福。现实  社会中,一些人只讲究索取,只希望获得,对物质充满追求,对生活充满抱怨,于是他们越  来越缺少真正的幸福感。
   (评分标准:①观点明确,与文中“我”的形象、情感或生活有关,2分。角度如:奉献精神、幸福观、责任、女性面对爱情家庭的态度。②对“我”的精神境界、价值观或幸福观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述,3分;能够结合现实生活,3分。③表达清楚明白,连贯流畅,2分。④出现2个影响句意表达的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3分;每少30个字减1分)

四四、怀念老陆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是(4分)
A.老陆为人与世无争,但他创作的一些小说却笔尖里带着锋芒,可谓“绵里藏针”。
B.文章中多次写到了老陆无言的“笑”,表现了他平和、温厚、真诚、质朴的性格特点。
C.作者写从维熙逞强好胜,张贤亮自我吹嘘,意在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和对老陆的喜爱。
D.老陆去世了,他的生命已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因此作者一想起他就想起江南水乡。
E.文章紧扣老陆的个性特点从为文和为人两个角度精选材料布局谋篇,形散而神聚。
18.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从文中看,老陆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中找到了小说艺术的哪些“玄机”?
(2)作者在文中写老陆的“迂”,用意何在?
19.文章结尾写作者画画,妻子评画,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17、C、D
18、(1)小说要讲究情节曲折,意蕴丰厚,结尾余味无穷。(2分)
(2)写出了老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恪守谦让之礼,不知变通的特点,还表现了老陆为人的真诚质朴,凸显了他的可爱。(3分)18 ① 从苏州园林的曲折,没有穷尽,让他明白了短篇小说应情节有波澜,有多重悬念,意韵无穷;汤是一桌美餐的关键,让他明白了小说的结尾要耐人回味。(2分)
①写作小说讲究艺术的和审美的技巧;从苏州园林的曲曲折折,没有穷尽,想到小说情节要曲折、含 蓄,有层次感;从宴席最后品味清爽鲜美的汤,想到小说结尾要精致、隽永而回味无穷。(2分)
18、①老陆由苏州的园林曲曲折折没有穷尽的特点中找到了短篇小说 内容与情节的玄机,从餐后汤的余味无穷发现了小说结尾的玄机。
1分,小说的“玄机”是什么解说不具体。
18②.表面写“迂”,实则写其为人真诚,谦让有礼,写出生活中的他虽不精明却透着可爱,使人物形象鲜活,读来感到轻松自然,有趣,有韵味。         3分
19、(6分)要点:①形象地再现了老陆的人格、气质,照应了文章的开头。②表达了作者对老陆的深沉的怀念之情,点明题旨,抒情含蓄,韵味悠长。(每个要点3分,要注意必须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老陆去世,作者提笔画江南水乡,而妻子评江南水乡“静”与“灵动”“有绵绵的情味”道出了老陆的性情,表现出他如江南水乡般宁静、平和,对艺术的讲究与对人的真诚。结尾再写江南水乡与开头忆如江南水乡的老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结尾绵绵的情味抒发了作者对老陆深切的怀念,点明了主旨,极富感染力,余味无穷。6分

四五、碑后的字
11.文章开头划线句子所说的“特殊”,从全文来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2.文中划线句子“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的含义应如何理解?(5分)
13.文中提到颜真卿的《祭侄稿》和司马迁、方苞的文字有什么作用?(6分)
14.文中提到“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请结合本文探究,要达到这一效果,你认为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要求。(8分)
参考答案
11、①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立在一座矮坟前。②墓碑的背后有一行歪歪斜斜的字。③在歪歪斜斜的字背后,拥有人世间最真挚的忧伤和挚爱。 ④可以读出汉字的伟大尊严。(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12.①孩子通过它与母亲对话,抒发了满腔的思念和忧伤,真情书写,汉字起到了传达真情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尊重(3分)。②批判了当今词语泛滥、人们不尊重语文、使用汉字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的现象。(2分)
13.引用材料衬托出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字字血泪、含恨如石(2分),说明只要发自真情,就能达到心境和艺境结合,从而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3分),丰富了文章内涵,突出了主旨(1分)。
14.示例:①语言要有生活有真情,字为心声,心境与意境相通,这样才有惊心动魄的力量。②语言要有想象力,要朴实无华。③对语言不要任意挥霍歪曲作假,使用要精心精当。(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或有独到而合理的见解可酌情给6~8分)

四六、幸福的味道
1.(1)文题 “幸福的味道”别具一格,请具体解说以此为题的好处。(2)作者在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幸福的味道”?(6分)
2.本文是写有关“幸福的味道”的,开篇却用一大半的篇幅叙写父亲与女儿聊天的内容,请说说这样写的意图。(5分)
3.文章结尾写道:“或许女儿算得上是有那种鼻子的人吧?”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4.(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2)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幸福的味道”?请把这些“幸福的味道”用简明整齐的语言列举出来。(请举出三种)(5分)
参考答案
1.(1)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文章用“味道”来表达,使得抽象的心理感受形象化(如答使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手法即可得1分);同时在行文中也是紧扣“味道”来写的,做到了题、文统一。(每点1分)
(2)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这样几种“幸福的味道”:①父女单独相处自由聊天的情景;②女儿不用做功课,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生活的状态;③听哥哥讲故事的往事;④妈妈为家庭生活所做的事情(如用茶叶水洗草席、用波萝的香味去除屋子里的油漆味)。(4分,每点1分)
2.①通过写父亲与女儿聊天,自然引出下文;②父女聊天,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的味道”,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③为文章的主题表达作了有力的铺垫。(三点全答出来给5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一点给1分)
3.女儿是一个对生活有自己的认识的人,她热爱自由自在的生活,热爱家人,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她又是一个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相当敏锐的人,正因为她有一只“嗅觉灵敏的鼻子”,她才会体会到生活的自由、快乐、美好。(每点2分)
4.(1)“认识和感悟”(2分,言之成理即可);列举“幸福的味道”(3分,每种1分,内容切合即可)。

四七、少年茁壮
20.马鹏飞为什么放学回家见到奶奶后才敢放下心来喘粗气?(3分)
21.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3分)
22.如何理解“马鹏飞就像一株经历风雨依然茁壮成长的小白杨”这句话?(3分)
23.马鹏飞是一个怎样的男孩?(3分)
24.请你对马鹏飞的生活态度做简要评论。(3分)
参考答案
20.一是担心奶奶的身体状况;二是因为他回家后还要陪奶奶、买菜、做饭,很忙;三是学校离家四公里远,路上走得急。
21.内容上补充交代马鹏飞不幸的身世和贫困的家境。结构上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2.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鹏飞在艰难中健康成长的向上形象。
23.马鹏飞是一个孝敬老人、自立自强、勇敢顽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好少年。
24.要求立足文本,结合自己成长经历,评论积极向上。答案示例:我欣赏马鹏飞在挫折中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我要将这种生活态度运用到学习中去,不断努力奋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八、映秀镇,体育又回来了
19.这篇通讯以“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开头,说说这样开头的好处。(4分)
20.文中的画线句“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两种高度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5分)
21.文章结尾说:“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综观全文,“体育”又回到了“这个心碎的地方”,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参考答案
19.①这句话中的“震动”一语双关,把5月的汶川大地震和8月的北京奥运会从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了;②为下文写奥运会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和鼓舞作了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未写出“双关”,“铺垫”,不扣分。)
20.一种高度是指体育健儿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民面对竞争急起直追的拼搏精神,一种高度指抗震英雄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者都体现了自信、乐观,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1.①奥运会开幕式上林浩与姚明一起出场,让映秀人以特殊的方式参与了奥运会;②在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又能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了;③解放军帮助灾区修建标准篮球场,让灾区人民能够开展体育活动。(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已经走出了大地震的阴影,正在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重建家园。(2分)

大千世界
一、智慧之花★
1、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正确的是(B)
A、大脑:可容纳全世界图书馆中藏书的信息量,真不愧为大自然创造的伟大奇迹
B、大脑:孕育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魅力无穷的智慧
C、智慧:智力有遗传性
D、智慧:后天训练有助于提高智力
2、说明方法正确的是( A )
A、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B、打比方 分类别 举例子
C、打比方 列数字 分类别      D、分类别 举例子 下定义
3、在文中三个空白处应该填入的句子是(B )
A、①语言、书写、抽象思维、数学计算、形成概念的能力;②智力有遗传性;③后天训练有助于提高智力
B、①复杂图形的感知、空间关系的理解、面貌识别、音乐、绘画、立体知觉;②智力有遗传性;③后天训练有助于提高智力
C、①语言、书写、抽象思维、数学计算、形成概念的能力;②智力有遗传性;③后天训练有助于提高智力智力有遗传性
D、①复杂图形的感知、空间关系的理解、面貌识别、音乐、绘画、立体知觉;②后天训练有助于提高智力;③智力有遗传性
4、与文章原意不吻合的是(A )
A. 智力、记忆力等聪明才智是可以遗传的。
B. 后天训练有助于提高智力的证据是:经过训练的大白鼠脑细胞中有更多促使记忆力旺盛,注意力集中的成分——核糖核酸。
C. 人脑垂体分泌一些属于多肽物质的神经激素,与人的智力、记忆力有关。
D. 人脑的神经网络是与后天的努力有关的。
5、本文依次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4分)
大脑构造→大脑皮层几功能→脑的两半球功能→大脑智力高低、记忆强弱的有关因素
6、与智力相关的因素有哪些?(2分)
遗传性、后天训练

二、鹤
  ⒈静静飞翔的鹤群为何又陷入了混乱之中?
  ⒉鹤群是怎样救助受伤伙伴的?
  ⒊读完这篇短文后,你联想到什么呢?
  参考答案:
  ⒈因为鹤群发现了一个受重伤的伙伴迅速脱离开队列,身体飘飘摇摇,一直向下方落去。
  ⒉队列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来到伙伴身旁,为它加油打气,然而,无济于事。于是,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架起来,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把负伤的伙伴送回高空的队列。
  ⒊略

三、动物听笛
1、        动物听笛是怎样的一幅风景?
2、        从文章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作者对什么的渴求?
3、        牧羊短笛,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命题,你能想起哪些关于“笛”的诗句?

参考答案:
1、        夕阳余晖之下,悠然笛声伴奏之下,动物们静默、专注地听笛,凝神的默想,杂念顿消,渐如宁静的雕塑般的定格和那僧侣般的虔诚,引领读者走进了一方全新的天地。
2、        动物听笛,忘却了探寻猎物、忘却了烦躁、忘却了战争,唯有温馨宁静,和平美好。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温馨、美好、恬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四、野狼
16.文章围绕我与狼的相处逐渐展开了故事,请仿例用一些词归纳出故事的线索。(3分)
17.这只狼为什么在深夜“环绕我的帐蓬嗥叫不息”?为什么“撕破我的帐蓬,钻进来”?
(4分)
18.文章的语言明白如话却又充满深情,下面这段话感情复杂,请细细品味。看看每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一只善良可爱的野狼,拯救了我的生命。不,是一只野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一个人的生命。不,是一个人残酷地杀了一只自己的救命恩兽!
19.“我知道,无论怎样地努力,我都无法抹去我在野狼眼睛里沉重的投影。”我在野狼眼睛里到底留下了怎样“沉重的投影”?(3分)

五、会飞的花朵
1、        标题“会飞的花朵”有什么含义?
2、        蝴蝶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全文从哪些方面对“会飞的花朵”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说明?
4、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5、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6、        第三段中“尤为奇妙的是,有些蝴蝶由于鳞片的开关和鳞片上脊纹的物理结构不同”这句中的“有些”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1:05:47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1、        会飞的花朵,这是一咱比喻的说法,它是说飞舞的蝴蝶像花儿一样鲜艳美丽。
2、        蝴蝶的美丽,既表现在它的色彩上,也表现在它的舞姿上。
3、        全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蝴蝶:蝴蝶的美丽,蝴蝶曾经有过的丑陋,蝴蝶爱水的生活习性,蝴蝶双飞的理由,蝴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等等。
4、        打比方,如标题,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蝴蝶美丽的特点。
作诠释,如第二段。
作引用,关于蝴蝶与文学的关系一部分,引用了大量的诗词。
摹状貌,如第一段。
5、        逻辑顺序。
不能,因为删掉与事实不相符合,“蝴蝶由于鳞片的开关和鳞片上脊纹的物理结构不同”只是有些,而不是全部。如果删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六、洪湖再现昔日风采
13、(2分)选文第②自然段运用大量的数据,有何作用?
14、(2分)选文第②自然段中的“仅湿地迁徙的越冬水鸟每年就达100多万只”的“仅”字在文中的有何作用?
15、(3分)50年代后,洪湖的湿地遭到破坏,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6、(3分)阅读理解选文第⑶自然段和第⑸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说说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第二段运用大量的数据,具体说明洪湖水生动物资源丰富  
14、“仅”是“只是”意思。这里限制说明洪湖湿地迁徙的越冬水鸟,表明还不包括其它季节的水鸟,反映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5、 ①围湖造田 ,(或:遭受了大面积的围垦和开发,或:三次大规模的围湖垦荒活动)②  酷渔滥捕  ③湿地面积缩小,生物的繁衍受限制
16、对比。反映洪湖湿地今昔的巨大变化,突出了“再现昔日风采”这个主题。

七、以柔克刚

八、中华鲟
1.为什么把鲟鱼称之为“中华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3分)
2.阅读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中华鲟的几个特点。(3分)
3.仔细观察下面中华鲟的图片,用打比方或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下中华鲟的形体特点。(20字左右)(3分)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 )(3分)
A中华鲟是我国的特产珍稀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
B这里水流湍急,含氧量充沛,水质、水温非常适宜。
C整个洄游过程大约历时一年,路途长达3000余公里。
D其寿命为50年左右,一般雄性11岁,雌性14岁才开始生殖。

1. “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1)体形较大(2)物种珍稀,研究价值重大(3)有溯河洄游的习性(4)中华鲟成熟期长,生长周期长,繁殖率低等。 3.略   4.B (3分)

九、第十天的虎★
1、从全文看,驯兽师提出了哪几次要求?(3分)
一是做听从命令的奴仆,二是说声“饿”,三是按要求转圈和停,四是学猫叫,五是学驴叫,六是叫好鼓掌,七是吃草。(少1个扣1分)
2、为什么在虎说饿了后驯兽师会笑了,并说“这下它落入圈套了,永远不能得救”? (3分)
虽然说“饿”了事情很小(1分),但是却是屈服的开始(1分);而一旦开始了屈服,就不可挽回(1分)。所以……
3、结尾段,驯兽师、学徒分别比拟什么?(4分)
驯兽师比拟最高统治者,学徒比拟统治者的帮凶。
4、这是篇寓言色彩的小说,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后的认识感受。(3分)
主题:不能向困难、邪恶等做哪怕很微小的屈服(1分),否则一退就没有停止(1分)。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谈(1分)。
5、结合全文,合理想象,写出老虎在说“饿”前的心理活动(20字内)。(2分)
示例:说下饿是小事情,何必不说而挨饿呢?

一○、在月球上
1、        这是一篇以科普知识为基础的想象作品,读完全文,你从中知道了哪些科普知识?能说出三点吗?
2、        本文想象丰富,请你从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品味赏析。
3、        说说本文对你写作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        知识一:月球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表现引力的六分之一。
知识二:在月球上,到处一片漆黑。
知识三:月球上的浮力相当大,人在月球上只能浮在空中。
知识四:月球上地面全是石头,很硬,这里没有松软的黑土,没有沙子,也滑天下之大稽黏土。非常凄凉。
知识五:月球表面的温度相当低,给人非常冰凉的感觉。
知识六:地球和月亮相离太阳同样远。
2、“这里没有地球上那样拂动青草和摇撼树梢的风;这里听不见秋虫的鸣声;这里……可是,不管哪一块都是棱角鲜明而且闪闪发光……从来就没有在石头身上下过工夫。”这一段把地球和月亮对比起来想象,突出月球上荒芜凄凉的特点。语言非常形象优秀,想象非常丰富。
3、本文通过想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妙的崭新世界。这给我们一个写作启示:创作时,应该打开思路,以丰富的想象来写作,揭示要表达的主题。

一一、雁
1、文章第一自然段说,“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这只孤雁长久地不愿离去。”读了全文,你能帮助人们揭开这个谜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章中说,“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大雁就会排着队从他们头顶上飞过,然而这么近地打量着一只活着的大雁,他们还是第一次。”人们在打量大雁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大雁的形象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末尾“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发人深省,给人以震撼。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悟、体会。(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文题为《雁》,但文中却有大量的文字写了张家男人和女人及围观的人们,你怎样看?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指出本文的写作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一只母雁受伤了,公雁为之哀痛,因对母雁的依恋而不肯离去。(2分)
2.答:大雁是美丽、漂亮,高贵、执著、坚贞而又向往自由的艺术形象。她的神态,漂亮的羽毛显眼,使周围的鹅黯然失色,她夹在鹅群中,她的心中装满了屈辱和哀伤,她高昂着头是她的美丽、漂亮和高贵;那只孤雁“长久地不愿离去”,天色近晚了,才“犹豫”着向南飞去,当听到她的呼唤时,“毅然”地飞向了她的头顶,是执著和坚贞;“她在一天天地等,一日日地盼,盼望着自己重返天空随着雁阵飞翔”,“两只雁头颈相交,死死地缠在一起”既是执著和坚贞,又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4分,形象2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
3.本句主要是表现大雁不屈的品格,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围绕这个意思谈(2分)从此意思出发,谈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或谈对“人们”“自私、冷漠和残酷”的批判,对人性弱点的揭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分)。
4.答: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大雁和人的对比,揭示人性的弱点,提醒人民关爱自然、关爱自然界的其它生命,警醒人们克服自身弱点,培养高尚的品格;拟人化的心理描写和动作、语言的描写也是本文的重要写作特色。(5分,前一问3分,对比、揭示、提醒、警醒内容是得分点;后一问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一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历史文化
一、摸书
1、摸书诠释了一种怎样的爱书的境界?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标题能换成“爱书”吗?为什么?
4、如何理解“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5、文中有许多对比鲜明,哲理深刻的语句,如“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请从文中再找一个这样的语句。
6、从本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
参考答案:
1、人对书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爱读书上,还体现在“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上,摸一摸心爱的书,就有一种满足,也把书中无法言喻、无法读出的意味感受到了。是一种读书的境界。
2、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书的感情。
3、不能。因为以摸书“为题能引起悬念,更具形象性,一个“摸”字含蓄地表达了爱书爱到入迷的程度。
4书的内涵很宽广
5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
6。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

二、轻松读经典★
1、为什么作者说要轻松读经典?(3分)
普通人很难像学者那样读经典,只有轻松地读,才能接受熏陶、浸染,而逐渐陶醉于经典,提升自己的品质。
2、轻松读经典是出于哪种读书目的?(2分)
第三种,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3、第5段,作者认为应该“拒绝和排除”什么?(2分)
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
4、第6段“更怪”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2分)
对不读经典者的嘲讽和批判。
5、第7段“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是建议什么呢?(2分)
建议大家读这样的经典。
6、第8段“超越历史”应怎么理解?(2分)
既具有历史价值,又“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让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灵魂觉醒的惊喜,即还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7、第9段尾句“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的含义是什么?(2分)
指“你”成长为了“有灵魂的个人”,成为有活泼的心智品质的人。

三、文明的尺度★
1、作者用类比手法,在谈“文明”前先谈了“宇宙”、“时间”,那么这二者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呢?(2分)
具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因而人若想领会它的全部意思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一种概念,已经被人们极其寻常化地纳入一般认识范畴了。
2、为什么那位担任翻译的法国青年先会“心里很别扭”,后来“心里不‘别扭’了”? (4分)
因为在他伤害了他人而没有补偿对方时,让他感到不符合自己心里的“文明的尺度”,所以“心里很别扭”;后来补偿了对方了,感到符合了自己心里的“文明的尺度”了,就心里不“别扭”了。
3、作者举两个法国的事例,意图是什么?(3分)
    用以和中国现状做对比,证明我们还存在许多不文明的事,并向我们提出努力奋斗的方向。
4、在“我们听到了太多太多堂而皇之天经地义的理论”中,作者对这样的理论是什么态度?为什么?(4分)
    否定(鄙视、嘲讽……)(1分)。一是“堂而皇之”这词语包含有嘲讽意味(1分),二

四、古典之殇
6.阅读(6) - (7)两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尴尬”一词的含义。(4分)
7.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4分)
   原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撒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
   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8.本文“古典之殇”中的。“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上文内容从两个方面具体回答。(4分)
参考答案:
6.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
7.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一是运用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更具震撼力;二是运用反问句式,情感更加强烈,提醒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三是运用贴切的比喻,形象描述了各种古典场景流失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四是用了“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
8.寄托了作者对古典场景流失,以及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的悲痛之情;还有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的哀悼之情。

五、夜读岳飞
16.从全文看,标题《夜读岳飞》中“读”的意思有哪两层?(4分)
17.文章第①段,作者在书房挑灯夜读,为什么还要写远处高楼上灯明灭不定的五彩霓虹以及近处泛滥新潮的流行音乐?(4分)
18.第②段“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我的夙愿”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19.文章末段,作者说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这样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分)
20.用简要的语言举例说明岳飞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16. 一是阅读或看的意思,阅读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及其事迹(2分);二是瞻仰、领悟的意思,瞻仰岳飞,领悟岳飞的精神人格(2分)。
17.交代写作背景,反映滚滚红尘中欲浪拍天的现代生活(1分);形成对比,表现我对纵情享乐的芸芸众生的反感和不满(1分);反衬岳飞精神人格的高贵(1分),引出话题,揭示写作目的(1分)。  
18.将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的碑帖带回家。 (4分)
19.岳飞的精神人格即是民族的精神人格;表现了对岳飞无比敬仰、爱戴的情感;表达了对官员穷奢极欲的义愤;期待人们对英雄神明的尊敬(1句1分)。  
20.岳飞是名垂青史的伟丈夫(2分)。他是爱国忧民的英雄,少时铭记精忠报国的志向,危难时期心忧天下(1分);他是胸怀坦荡的豪杰,面对纷乱时局发出不爱钱不怕死的豪言(1分);他是节俭自律的清官,身居高位自俸甚俭,全家仍是布衣粗食(1分);他是治军有方的武将,与士卒同甘共苦,使岳家军上下一心,战无不胜(1分)。(既答出第一句,又答出后面的句子时,以后者计分,不累计。)                 

六、夕照透入书房
15.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
15.藤草(窗台) 镇尺、蚂蚁(桌面) 泥公鸡(书架)
16.投射:把夕阳透过窗棂及照在树木后映在书架上的状况逼真地表现了出来。
穿:真切地摹写出夕光从很小的缝隙中透过的强有力的状态。
17.(1)《傅雷文集》放在光照的地方,且书名是烫金的,放着光芒所以仿佛在说“我可以永存”,而苏格拉底的雕像隐在暗处,只有一束细细的光芒停在他的嘴唇之间,所以他仿佛“紧闭嘴巴,一声不吭”。
            (2)对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代表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日渐没落,渐至消失的现象的深深惋惜。
18.①使被照物分外美丽,②使案头物品妙不可言,③使平凡事物无比神奇。

七、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1.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2.对于文中画线句“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第④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态度?试找出相关词句予以说明。
4.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结合平时的积累,请再举一二则材料来阐述作者的观点。(文中列举的材料除外)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胜人者力”是指用力量征服别人,不仅说明孔武有力,也证明是真正的强者。
B.登山者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能征服高山。
  C.在人类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
  D.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征服自然。
参考答案:
1题“力量”“权力”出现在两段反面论证的材料中,是反面观点中的核心词语,其意思已经不同于常用意义。所以它的语境义与文章中列举的鄙视自然糟蹋自然及对人生命的无视行为有关。(参考答案:力量:指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及所造成的后果。权力:指具有主宰他人一切的绝对力量。)  
2题,该句是文章正面观点的引子,在文中有着提示中心的作用。要着重评价女探险家的态度和情感,正面肯定本句的社会意义。(参考答案:表现了女探险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3题从作者对事件的评价中找。可以先找表现作者态度的词句,再用恰当的词句概括作者的态度。(参考答案:态度:嘲讽、否定、愤怒等    词句:更是大可不必、“力量”、领教、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4题从第二、五、八自然段中找,最后要站在“正确对待大自然,正确认识人类自身,正确处理人类同其它生物的关系”的高度去认识,从正面去归纳,三个方面要答全。(参考答案:①对大自然的敬畏;②自知之明或战胜自我;③善待他人)  
5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举例。例如,正面的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了让藏羚羊顺利通过铁路而专门修建的涵洞、桥梁;为了保护一棵古树而让公路改道;反面的例子:围湖造田;大量生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造成白色污染;大量生产和使用化肥,使土地地力减弱。  
6题,判断A项时注意原句中的“仅能”一词是“只能”的意思,是说“孔武有力”并不是强者的内涵,与前后构成正反并列,强调的是后面的正句,前后不是递进关系。B项“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并不是征服高山的条件,而是必须有的态度。D项“征服自然”一说是文中被否定的观点,肯定不符合文意。所以只有C项符合文章所说的意思。 

八、唐朝的潭水
19.阅读全文,说说“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一句的含义。(4分)
20. 作者而今重新品味柳河东的文章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请写出其感受的具体内容。(4分)
21. 文章以浓墨重彩详写吴冠中《观鱼》画面的内容,和其他画家作家未能涉笔小石潭,其用意是什么?(5分)
22. 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超脱和幸福的理解。(5分)

19.小石潭里的水永不枯竭,(1分)《小石潭记》在文学的长河里,永远鲜活地流淌,以文学的美感,愉悦着读者。(3分)
20.寄情山水,淡忘仕途失意;超乎世俗,看透事态炎凉;看透自己,寻求人生幸福。(三个要点,答对两个即可得4分)
21.运用衬托手法,(1分)表现出《小石潭记》一文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特点,(1分)引出自己未能拜会永州小石潭的遗憾,(1分)揭示“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的文章旨意。(2分)
22.应结合“世事”“自己”谈自己遭遇挫折、失败时获得心灵慰藉的经历或感受。(5分,答案略。中心明确,格调积极,文字流畅可得满分)

九、生命的瀑布
1.请用两个词语概括林则徐纪念馆给人的初步印象。
2.“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用“~~~~~”标出第④段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语句,并简析这段文字的表达作用。
4.林则徐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本质的内涵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林则徐人格和灵魂中固有的伟大和高贵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阅读此文,让我们不由的想起了林则徐的那句著名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               。”(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是否注重课外阅读和积累)
5.“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这句话如何理解?
6.文章以生命的瀑布为题有何用意?

1)冷清,简陋
2)表达作者对功臣被贬逐的悲伤和对清朝政府的无能而痛心的感情
3)“那里的林则……络绎不绝。”“犹如看戏,轰轰烈烈的高潮过去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表达作用:把在伊犁的林则徐纪念馆与在虎门的林则徐纪念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对比;把林则徐人生顶点与被流放之后的坎坷对比,写出了林的大起大落,引起后文对其精神的赞颂。
4)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岂因祸福避趋之”
5)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只有在逆境中才能体现出人的品格本色。
6)意在说明人的生命有高点,也有低点,有时低点也许更能显出人精神品格的壮美。

一○、波兹曼的诅咒
1.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
2.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3.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参考答案:
1、(6分)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2、(5分)
  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⑵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3、(5分)
  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旅途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4、(4分)B  C

一一、飘逸的诗魂
11.从全文看,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辉煌的诗篇和高尚的人格,放射着万丈光焰”?(6分)
12.第一自然段描写采石矶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3.结合全文理解“不是李白有幸选择了这一片优美、幽静的地方;倒是青山有幸,把一个诗人的魂魄拥在怀中”的含意。 (6分)
14.探究文中第6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6分)

11、文章采用的侧面烘托的写法来表现李白辉煌的诗篇和高尚的人格,主要方面有:①范传正为李白迁墓,②历代对李白墓的修缮,③李白纪念馆和李白祠的修建,④为李白塑像,⑤马鞍山举办诗歌节等。
12、作用:渲染采石矶不寻常的环境气氛,为后文写李白的浪漫和飘逸作铺垫。
13、李白选择的地方并非世界最美的地方,李白是伟大的,只有优美、幽静的地方才配安葬他;青山因为安葬李白而出名了。
14、①通过引用、对比、反问等手法的使用,突出了李白“超凡脱俗,浪漫豁达”的个性,为千年以来人们追思李白、纪念李白作铺垫;②通过长短句的综合运用,更利于抒发对李白的赞美之情。

一二、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19.“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20.“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和陶渊明各是如何突破的?(4分)
21.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列举一下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下。(6分)
2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合《饮酒》谈谈在热闹的人境如何获得“安静”?(4分)

19.陶渊明与魏晋名士有相似之处,比如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但是不同之处更多。①他更接近道家的自然观念,②生活在众人视线之外,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4分)
20.魏晋名士通过极端的方式,让它回归个体;陶渊明更进一步,生活在众人视线之外。     (4分)
21.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短见偏见的传统,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这种短见和偏见主要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之中。孔子、爱因斯坦、梵高等。(6分)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意境,是否安静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心远”,而不是身处何地。(4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17 04: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