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选择多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许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原则,将一些用常规手段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内容也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排斥了如挂图、实物教具、实物投影仪等其它媒体,导致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滥。在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备课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只是盲目使用,图表面热闹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使用何种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多长时间,心中无数,这样不但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有时还会造成教学与手段脱节,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课件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特点。
一般来说,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即使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与他们的感性经验相联系,借助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根据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课件时,就要加强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使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有关概念教学的课件设计中,宜采用多种形式,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记忆、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和掌握概念,而不是生吞活剥地灌输给他们。课件设计要考虑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小学生只有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才能形成知识网络,利于知识迁移。
作为身处课程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积极接受挑战,努力学习多媒体软件设计和制作,把它作为教师备课、教学改革的工具,使电脑、网络、光盘等现代媒体成为像黑板、粉笔一样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恰如其分地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中。而不是“照搬照拿,”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不顾学生学习实际,更不管学科特点,忘记了自己是老师,整堂课只是画面闪烁,结果一堂课下来,老师变成了“电脑高手”,学生变成了“电眼娃娃”。这样反而会浪费了资源,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标。
二、把握适度的原则,防止信息滥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增加信息量,结果可能导致信息泛滥。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1)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2)教学过程中,信息要适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3)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一味地追求效率和信息量的增大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传统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恰当的体态动作较之屏幕更具有亲和力,有感染力。老师的板书、鼓励、爱抚,学生的学具操作、小组合作等传统手段与方法有时还是有它自身的优势。另外,教师在板书、板画的同时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刺激,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短暂的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和平共处”,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还要避免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无电脑”不是素质教育,有时候,笔者感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时只起到了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功能或幻灯片功能,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使得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真正做到用技术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