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5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6: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底、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提高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根、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这个袋子里有我们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有三角形,你能把它摸出来吗?
  (指名一生到前面摸三角形。)
  师:你怎么又快又准确的摸出哪个是三角形?
  生:因为三角形有三个角,其它图形都比三个角多,比如长方形有四个角,梯形也有四个角。
  师:三角形仅仅是有三个角吗?
  生:还有三条边,三个顶点。
  师:看来三角形还有很多的奥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评析]新课伊始,韩老师创设摸图形的游戏情境,激起了学习兴趣,引发了参与热情,唤醒了原有的经验储备。学生摸三角形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调动已有对三角形的模糊经验,初步建构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一句“你怎么又快又准确的摸出哪个是三角形?”的反问,让学生在三角形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加深了对三角特征认识。此时,记忆苏醒,心智激活,兴趣倍增。
  二、自主建构,探究特征
  1、画三角形,得出概念
  (1)第一次画三角形,从学生错误的作品中得出“围成”。
  师:同学们,要想深入的研究三角形,只靠摸和看是不够的,还要画。会画三角形吗?(会)画一个三角形吧。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
  展示一名学生的作品:三条线之间有空隙。
  师:对于她画的三角形,想说些什么吗?
  生1:我觉得她画得不对,那线和线之间不能有空,三条线要连在一起才行。
  师:要连在一起,好像不太好理解。这有三根小棒,如果把它们看作三条线段的话,你能一边摆一边表达你的意思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师随手碰了一根小棒,使其中间有一些空隙(图1)。
  生1:这样不行,要把线都连起来,才是三角形。
  当他把小棒摆好后,师再次碰了一根小棒,使其露头(图2)。

  生1:这样也不是三角形,因为线段出了一点头了,没有连在一起。
  生2:老师你刚才动的那两种情况都不行,要把三条线段的端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图形。
  师:是啊!三条线段的首尾要连接起来,其实就是把这三条线段?(手比划着)
  生齐:围起来。
  师:这个词用得非常好,我喜欢。(板书:围成)
  师问画错的孩子:现在你知道画得三角形错在哪里了吗?
  生:三角形要是一个封闭图形,三条线段要围在一起才行,而我画得三条线段没有围在一起。
  师:你能接纳别人的意见,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进步。
  (2)第二次画三角形,得出概念。
  师:现在你们知道画三角形要注意些什么了吗?(知道了)那就再画一个三角形吧。
  师:画好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欣赏欣赏,然后再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可以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有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生2:不需要说,三个角和三个顶点了,因为只要是三条线段端点连起来的图形就一定有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生3: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你们都关注一点:三条线段要?(围在一起)是的,正像你们所说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
  2、在判断中深化概念: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师:你能利用这个概念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生1:第(1)个图形不是在三角形,因为它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它是四边形。
  师:真棒,抓住了三角形的一个特点,必须是?(三条线段)
  生2:第(2)个图形也不是三角形,三角形必须是围成的封闭图形,这个图形中间有空,没围成。
  师:一针见血,关注了一个词,什么?(围成)
  生3:第(3)个图形不是三角形,它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
  生4:第(4)个图形不是三角形,它的几条线段都没围起来。
  生5:第(5)个图形也不是三角形,因为概念说了,三角形要是三条线段,而它都是曲线。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孩子就是了不起,很善于抓住三角形的概念字斟句酌,去判断是不是三角形。那第(6)个图形是三角形吗?(是)为什么?
  生齐:它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得出各部分名称和字母表示法
  师:(课件演示)围成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在一个三角形中共有几条?(三条)这是?(角)它的个数?(三个)这是?(顶点)也有?(三个)
  师:瞧,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多有缘呀!所以把它叫三角形。
  练习:(P81“做一做”第一题)拿出你画的三角形,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用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课件演示)比如可以用A、B、C表示三个顶点,那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请在你画的三角形的顶点处也标上大写字母。(学生任意标上大写字母)标好的同学读一读你标的三角形。
  [评析]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本环节中,韩老师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并抓住学生画的过程中的“错误资源”,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逐步澄清对“围成”含义的理解。所以在第二次画三角形后,学生顺利得出概念。接下来的判断,学生在深入理解概念后,“一针见血”地抓住了关键词。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的投入,也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应该说是充满生命灵性的。
  三、尝试操作,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导入,得出底和高
  师:瞧,这是一座房子,想知道它有多高吗?(想)为了方便测量,(课件演示)我们从中抽象出它的横截面图,并且知道了长方形BCDF的长是3米(如下图),你知道这座房子有多高吗?

  生1:房子有3米高。
  生2:不是3米,3米只是CD边的长,那上面还有一个三角形的高不知道呢。
  师:很会观察,上面还有一个?(三角形)他把目光聚焦到这儿了(课件放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多高呢?
  生3:在三角形的中间画一条线,测量一下就行了。
  生4:从三角形的A点往BC边引一条垂线,测量它就行了。
  师: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听明白了)他想测量从顶点A向BC边做的一条垂线段的长度。
  师:(课件演示画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解决问题:三角形的这条高是2米,那这座房子有多高?(5米)
  3、尝试画高
  拿出刚才画的三角形,任意画出它的一条高?
  4、展示汇报中,引发冲突,得出高的条数和对应底对应高
  课件展示学生作品后,然后转动三角形,师:这么一转,你想说些什么?
  稍作等待后,生惊奇的发现:我知道了,不光可以从A点向BC边画一条高,还能从B点向AC边画一条高。
  师:了不起的发现,掌声送给他。照他这个意思,我们还可以?(从C点向BC边画一条高)那你认为在这个三角形中能画出?(三条高)为什么三角形有三条高呢?
  生: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每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都是它的一条高。
  课件验证三条高后,师:现在你要想向别人介绍这条高(指着其中一条高),怎么表达别人能明白呢?
  生:可以说这是从C点向AB边做的一条高。
  师:是的,可以这样说,但数学讲究的是简练,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成BC边上的高?那这条高呢?(AC边上的高)这条呢?(AB边上的高)每一条边作为底,都有着对应的高。
  5、练习画高(P86练习十四第1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都要画三条高,就像刚才要求房屋的高度一样,只要量出特定边上的高就行了。瞧(第1题)你能画出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吗?动手画一画。
  展示时,重点对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条直角边作为底的情况讲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韩老师把三角形高的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不但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而且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接下来的转动三角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对“对应”的理解更加深刻。韩老师的问题设计把数学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的课堂,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从生活中的三角形中引出问题
  师:学习到现在,我们对三角形的认识深入了,你在哪儿见到过三角形?(学生举例)
  出示一组图片,如果看到三角形,就用手比划比划。
  师:这些图片美吗?(美)只是欣赏不动脑筋可不行,为什么这些物体的一部分都钟爱于三角形呢?
  生: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动手实验,发现特性
  师:你怎么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呢?
  这名学生马上从抽屉里拿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来说明理由。
  师: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他善于寻找身边的有用资源来解决问题。每人抽屉里都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拿出来,拉一拉。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稳定性)
  3、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动手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再做一个实验:这有三根小棒,谁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一学生围好后,师:请你们记住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想一想,还用这三根小棒,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
  老师请来几位认为“能”的学生到前面演示,若干次尝试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移动小棒,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觉得用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其它形状的图形了,除非换一根小棒。
  生2:老师,你让我们围三角形,都是用这三根小棒,当然怎么围,也围不成其它形状的三角形了。
  归纳: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板书:三条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不变)
  4、利用特性,解决问题(P86练习十四第2题)
  [评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感悟、理解知识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韩老师在本环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的层面,而是通过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拉不动”,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设计独具匠心,实现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五、拓展延伸
  1、埃菲尔铁塔和鼎
  师:有关三角形的特性,在古代时人们就有所研究,瞧这是?(埃菲尔铁塔),有三角形吗?(有)如果从整体上看,也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它经历了百年风雨,依然风采依旧,巍然屹立在塞纳河畔。这是我国古代的?(鼎),瞧,下面的三个脚不就有一个三角形稳稳地支撑着它庞大的身躯吗?
  师:这些不正是古人对三角形特性的深刻认识吗?
  2、动物和人对三角形特性的利用
  师:其实有关三角形的特性,不仅仅是咱们人类善于利用,有些动物似乎也懂得三角形的好处。瞧,这是袋鼠,它休息的时候坐在自己的尾巴上,它的尾巴被称作它的“第三只脚”,不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面吗?
  同学们,当你还惊讶于动物的几何头脑时,其实咱们身体的一些部分也是这么做的。人的每一只脚在走动中的基本着地点都只有三个。三个就够了,我们已经能够走得又稳又灵活了。
  3、延伸结束新课
  师:同学们,细细想想,以上这些仅仅只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吗?难道这其中就没有蕴含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三角形更多的奥秘吗?深入学习吧,你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评析]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惊讶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动物的几何头脑。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特别是老师最后的问题,回味无穷,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总评]
  这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之中,主要得益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在活动中教师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思考,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一、从“教数学”到“做数学”。
  在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这让我想到了咱们的“做数学”。它使孩子始终处于一种具体的操作性探索活动中,极大锻炼了孩子们自己发现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发展其自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堂课,韩老师以“活动”来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首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摸出三角形,这时学生调动对三角形的已有经验,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设计了两次画三角形的环节。第一次放手让学生画三角形,然后暴露学生的错误,并以之为教学的有效资源,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的思考,逐步理解“围成”的意思。第二次画三角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都能正确画出,但正确画出三角形不是教师的主要用意,教师的主要用意是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的活动,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逐渐形成对三角形正确的认识。这种探究性的“活动”,变教师单纯的“教数学”为学生创造性地“做数学”。
    二、从“教师需要”到“学生需要”。
  人总是先有需要,然后才有动机,才有满足自己需求的行为。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诱发学生新的心理需要,才会推动思维快速发展。
  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韩老师先出示一座房屋,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要想知道房子的高怎么办?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房子下面的长方形的长是3米,要想知道房子的高,还必须知道上面三角形的高,这时学生有了学习三角形高的需求,适时的引出了高的概念。
  在教学完高概念后,展示完学生任意画的一条高的作品后,韩老师把一名学生的三角形就这样转动一下,看似简单的一次转动,却是为孩子找到另一条高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看到转动的三角形,就会在脑海中思索:刚才那条高已不是竖直的了,而竖直的方向还可以画出另一条高,这时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三条高自然就浮出水面。
  在教学对应底对应高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你要想向别人介绍这条高,怎么表达别人能明白呢?这时学生需要思考: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是哪条高呢,学习需求有了,那么围绕着这个需求,自然就出来了这是AB边上的高,这是……
  三、从“是这样”到“为何这样”。
  三角形的稳定性从数学角度解释是: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我们平时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位于“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如果单纯用拉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那么就可能出现,如果把四根钢管焊接在一起,不稳定吗,为什么椅子的腿都喜欢做成四边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是不想让椅子稳定吗?我想把四根钢管焊接在一起也是同样的稳定,但这并不代表四边形就有稳定性。这只是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将生活中的“稳定”与三角形稳定性的“稳定”混为一谈。所以韩老师教学时将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三条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不变”,先是拉三角形、多边形框架体验稳定性,再借助用三根小棒无论怎么围其形状大小都不变。这样的教学不仅形象、易懂,而且科学、明确地指向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7: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