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偏关县第二中学校 杨雄文
当今,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就离不开学生全员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自然达到高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都在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一篇课文,尤其是初中的课文,长长的篇幅使得通读一遍都要花上十几分钟,如果不预习,完全依赖在课堂上再来解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解决生字词等,那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反之如果重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做到学生会的不教,专教学生不会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基本方法。 我认为常规预习应立足于以下三点:a、积累新结识的语言(主要是生字词语)——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b、大致了解作品内容(能给课文分段些段意,和主要内容和中心);c、自己发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提出自己的问题。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能掌握到以上的内容,反复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感受,有了充分的预习进入课堂自然会有所收获。 学生预习课文要做到:1、标自然段。2、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同时要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语句。3、画好词佳句,做批注,指导孩子圈画并积累背诵。4、思考。思考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及时记录下来。
二.设置问题,激发求知欲。设置的问题不要太困难的,但是又很能说明下一节课内容问题,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小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预习写出问题解决的思路,推导的过程,在课堂上先让他们来讲解,同时给予肯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如:在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时候,课前我会提出一些问题爸爸为什么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父亲的病情沉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从后文中找出一些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吗?用疑问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去学,去思考、去感受文中的内容。
三.预习能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因为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了解斑羚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情节。学生对“飞渡” 提出了疑问,斑羚真的会牺牲自我以维护种群的延续吗?在受到死亡威胁时,最勇敢的是妈妈们,他们会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当动物妈妈意识到自己的反抗根本无济于事时,从温顺的斑马到凶猛的狮子都会弃子女而自己逃生,能像《斑羚飞渡》中的斑羚那样集体分工,牺牲一部分保全另一部分的“团队合作”似乎从来没有看到过。很遗憾的告诉你,这完全是作家的想象,说难听一点是编造.是为了自己要阐述的其他内容而虚构的。所有偶蹄类动物都会在受到威胁的时候逃跑,除了少数体型庞大的动物,比如非洲水牛,美洲野牛,亚洲水牛会协同防御外,根本不会顾及同类的生死,或者更希望是同类被捕食而自己逃过此劫。类似的传说还有草原旅鼠会集体投海自杀,濒临死亡的大象会自己找到祖先的坟墓洞穴等等,这都是人类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