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3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有效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4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有效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张雷龙   山西省永济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其做法主要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通过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较少涉及,还没有真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难以促进有效教学。本文就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课堂有效教学上作了以下几方面的阐释: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最后提出了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 课程整合 ;  有效教学   
一、前言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其做法主要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通过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较少涉及,还没有真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效果有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及有效教学概念的阐释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gy--IT)通俗地说,就是在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这里所说的“技术”主要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包括传播信息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黄荣怀教授给出的定义是: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南国农教授给出的定义是: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是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
整合(Integration)在教育教学中而言,是指教育教学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的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评价策略诸要素做系统整体的考察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主要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gy into the Curriculum)在《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中的定义是:“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学习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环境和资源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最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何克抗教授给出的定义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祝智庭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整合,以促进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49:1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有效教学的关系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即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等学习理论,实现有效教学的心理机制和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教学条件,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合理选择和利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等学习理论,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四、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经常将课本的知识点内容简单的通过屏幕播放,形成了知识的堆砌,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知识。另一方面,课件的间隔播放,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无法联系对比相关的知识,造成理解困难不利于知识的掌握。
2、整合的教学目标不清。
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是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混淆,知识目标主要围绕内容展开,而技能目标则是描述学生学习后“能做什么”;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于宽泛,根据参考书制定,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容易造成教学过程的盲目和偏差。
3、整合时所需的资源运用不恰当。
一方面,教师过度使用网络资源,照搬照抄,遵循别人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忽视自己的学情,抹杀了自身的创新精神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资源的使用忽视学科的特点,简单的“拿来主义”直接使用,如教学中连续呈现给学生大量信息,忽视了课堂活动的动态生成,弱化了学生的探究思考感悟能力。
4、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大部分教师知道一定的教学理论,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在教学设计中,能对所教内容进行分析,但缺乏系统思维,未考虑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切性,基本上还是凭经验来设计,达不到整合的目的。
5、教学实施时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预设的目标与课堂的动态生成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机械套用,在运用中难以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6、整合后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不够。
教师对于教学评价不很重视,评价内容过于片面浅层化,评价方式欠灵活,评价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49:15 | 只看该作者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整合时教学目标。
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做好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避免将教学目标形式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对教材、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要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如何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教学目标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导向作用,从而切实改善课堂教学。
2、对整合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筛选、优化、组合。
教师要拓展资源的使用范围,对资源的利用要以有效教学为导向,关注资源、学科、课堂的统一整合。首先,重视教材这一基本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深层发掘,进行适当的补充取舍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发展,充分发挥起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有开放的资源观,不能局限于网络资源,师生的个人知识、经验、对社会的认知都可开发为课程资源,要有原创资源的意识,开发更多的本土资源。再次,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过程性事件、情景是潜在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产生的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思维碰撞,具有即时性、动态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最后,对资源的使用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有效使用。
3、做好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尤其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工作。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案,达到优化教学的系统决策过程。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创造教育理论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学与教的理论、教学设计基础、网络资源的使用、整合案例的分析等),同时要注意培训要从实际出发,落实在操作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不断实践、评价、反思,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教学策略应呈现动态可调的结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如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处理信息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
(1)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具有直观性、易理解的特点,如教师的板书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反映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向导,能够调控与改进教学进程,良好的板书设计也是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重要示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融入传统课堂教学:如板书书写、语言表达、挂图、模型展示、讲练结合、实验的动手操作有机结合,防止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49:19 | 只看该作者

(2)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平等合作的关系,在教师教学时,教师主导作用是能够有效调控课堂,信息技术要发挥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等优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训能力。
(3)针对各学科的教学规律,设计有效的整合模式。
各学科教学规律不同,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不同。如语文的作文教学、阅读教学,数学的逻辑推理,物理化学的实验教学等,教师要积极研究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生活实践型课程的整合,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4)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及使用信息技术的适时、适用、适量。
整合的切入点的设置要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运用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做到适时、适度、适用。
5、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完成后的评估要关注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对学生要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看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对于教师要看教师整合中是否完成角色转变,营造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良好环境,是否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整合的有效性。
六、结束语
总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教师、学生、资源、信息技术等诸多方面,需要在课堂实践中探求整合课的教学规律,摸索解决的办法,把理念变为实际的教学过程,不断地探索改进,最终形成有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1: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