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一种学习,这个道理同样适合德育,学生也是德育的主体。但是,与教育定义一样,目前我国的德育定义基本上也是仿照教育的定义格式,把教师看成是德育的主体,学生时候德育的客体,虽然我们同时又说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我们给德育下定义起码有四个要求:一是要把道德教育界定为一种德育学习;二是让学生做定义句的主语;三是要把教师的作用体现出来;四是要抛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概念。经过推敲最后的答案是:德育是学生接受、利用教师指导,通过情感体验、认知推理、身体力行的鞥内外互化的过程,回应社会的道德要求、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提升道德能力的学习过程。
思考提醒:区别教育主体与教育中的主体。
在一般意义上,人都可能作为主体存在。比如,我想五办公室跟老师请教问题,但是由于胆小,我还邀请了以为好朋友陪我同去,到了办公室我发现除了老师外,还有其他老师在,这更让我觉得带个同学的正确性了。于是求教活动中,有了多个主体,但是,求教主体则只能是我,求教客体是我的老师,培养和其他老师算是一种背景条件。
在教育活动中,也存在多层次、多维度的主客体关系:教师讲课时,他是讲课的主体;学生做作业时,他是作业的主体;教师作用于学生时,教师是主体;学生作用于老师时,学生是主体。。。。。。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中的主体并不等同于教育主体。前者是指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的一切的、一般意义上的主体,后者却是指作为整体教育活动之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