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生问题对策
李柏林
【摘要】:在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寄宿生的管理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初中学校的撤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设施得到不断改善,以及国家加大了对困难寄宿生的补助,学校寄宿学生人数急剧增多,留守儿童寄宿生的比例随之也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寄宿生,既是留守儿童又作为寄宿生每天24小时学习、生活在校园里,给学校管理带来许多难题。我们的主要对策是:从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入手,校园内实行心理辅导及安抚,校园外通过建立校讯通、班级Q群、飞信群、免费“爱心电话”等信息联系渠道,让信息技术成为学校、家长、学生的沟通桥梁。
【关键词】: 农村 初中 留守儿童 寄宿生 问题 对策
一、以某初级中学为例,某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寄宿生现状:某镇是一个山区乡镇,全镇总面积534平方公里,东西跨距100多公里,全镇3.5万人口,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万人左右,外出务工成为全镇主要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全镇留守儿童占儿童总人数的60%左右。
2012年,由上级投入410万元,完善了该初级中学各项设施,把该镇另一所初级中学合并到该初级中学,该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寄宿生由500人增加到700人,留守儿童占寄宿生比例由55%增加到77%,学校管理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留守儿童寄宿生这一块。
由于留守儿童寄宿生首先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一定心理缺陷,加上进入初中寄宿制学校后又远离了家庭,因此,很多留守儿童寄宿生有许多明显问题:
(一)留守儿童寄宿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其他非留守儿童、非寄宿学生。
(二)行为方面,由于在家时就缺乏父母的管教,临时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言行举止易走极端,到了初中寄宿后,更是目中无人,容易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三)缺乏家庭的辅导,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困难重重,成绩差,容易厌学、逃学。
二、留守儿童寄宿生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性格内向。由于留守儿童从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部分得到其他亲人的临时监护,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父母。很多父母1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我封闭,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造成内向性格。这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寄宿制学校后,由于年龄只有十一、二岁,再次离开亲人的监护,导致在心理上形成再次缺失,部分学生可能产生自我封闭加剧,很难融入学生集体。
(二)自卑心理。儿童少年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家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寂寞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有的甚至不服学校老师的管教、翻墙外出打游戏、打架斗殴等等。有的由于父母不在家,周末也不愿回家,在学校周围游游荡荡,为所欲为,把校规校纪当做耳边风。
(四)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怨恨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