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0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语文教学回归于生活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0:3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语文教学回归于生活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通过“国培”,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我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教科书,考试靠的还是教科书,成天围着教科书打转。学生每天读的是教科书,作业写的是教科书,考试考的还是教科书。教师的绝大部分精力也放在传授知识上,单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通过课堂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也几乎与“生活”隔离。然而,课堂一旦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将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因为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瀚如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栗。所以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走进生活,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活力”。
一、创设“生活化” 的语文学习环境
叶圣陶的“生活本源论”指出:“语文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注:(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他强调了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有机、适时地灌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语文学习拥抱广阔的生活,在语文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造就语文。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乐趣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环境,往往是洁白的墙壁、两块黑板、四排桌椅、加上严肃的老师和听话的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也单一无味,无非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等到复习时更是简单的让学生读读、抄抄、背背。学生的学习也往往停留于记忆水平,难怪学生总对学习不感兴趣,取得的效果也往往是“事倍而功半”。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如春天,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得鸟语花香,让学生在“春色满园”中学习;夏天,教室中布置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让学生在“林中”学习;秋天,在教室中布置成熟的瓜果、金色的庄稼,让学生在一幅幅丰收图中学习;冬天,我们把教室布置得雪天飞舞,让学生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来设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怎能不兴趣大增。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是学生的好伙伴,生活的导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例如我在教《识字3》时,我让同学们在背韵文的时候,一边背一边比上眼睛想象,就好象来到这个公园,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感悟出公园里美的景物和小朋友们兴高采烈的进行着娱乐活动的情景。最后的设疑,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再次背诵韵文,就仿佛身临其境,颇有韵味。又如我在教授二年级第二学期课文《狼和小羊》时,在巩固阶段,让一名学生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为了表现狼蛮横无理,便叫了一位强壮男同学,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吸引了全班同学,他们的动作、神情便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
同样二年级第二学期课文《狐假虎威》中运用了许多“提示语”,如“扯着嗓子对老虎说” 、“摇了摇尾巴说”等等。为了突出“提示语”,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人说话时的种种神态动作,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提示语。我就设了2个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情境(1):
指名一位小朋友演示动作,面带微笑,连蹦带跳地走进教室,并说“我语文考试得了一百分!”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句子。(这位小朋友按要求表演,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然后用一句话描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0:36:45 | 只看该作者

学生都用新奇的目光看着这一切,然后纷纷举手:
一位小朋友连蹦带跳地说:“我语文考试得了一百分!”
一位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说:“我语文考试得了一百分!
一位小朋友欢天喜地地说:“我语文考试得了一百分!
一位小朋友面带微笑地说:“我语文考试得了一百分!”
学生在观察情境演示时,是那么专注,那么真切。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促进了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积极开展,非常迅速地从脑海中挑出合适表达来。
情境(2):
老师微笑向学生问好“小朋友好”要求学生描述老师的神情和语言。
(老师做示范,请学生用一句话叙述)
老师微笑着对我们说:“小朋友好!”
老师亲切地对我们说:“小朋友好!”
老师满面笑容对我们说:“小朋友好!”
通过这样情境演示,学生情绪兴奋,非常活跃,学生的词汇 量增加了,
口头表达能力加强了。如果要训练这样的句式:
一位小朋友()地说:“我语文考试得了一百分!”
老师()地说:“小朋友好!”
单纯地进行这种文字形式上的替换与组合,学生会觉得索然 无味,而且
收效甚微。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会感到妙趣横生,情绪倍增。

这种生活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看到,且富有戏剧情味,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2、留点时空,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叶圣陶认为:“处理生活的知识,当然应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取得;处理生活的能力,当然应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历练。”这句话指出语文训练就是生活的本身。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就是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的语文训练要着眼于生活世界——所用的语文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让学生可亲可近,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
  如今,新课程标准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为此,在使用新教材时,我在一片新课结束之前,总不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展开思维的双翅,自由翱翔。可以让他们随意提问、讨论、交流,甚至谈些于课文不大相关的话题。这一小段空间,往往能把课堂引向生活。美国一位叫布朗的教师在给一位考卷得了满分的学生评定成绩时,在优后面画了个减号。他说,因为这个学生现在课堂上很少提出问题。正因为美国教师有这样的教学观,也就促使学生中出现了主动学习的风气。在教学中,我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创造条件,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并且特别关照后进生,鼓励中等生,让所有学生都有“我要质疑”欲望,大胆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对于提得较好,较有深度的问题及时给与鼓励,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0:36:51 | 只看该作者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用枫叶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幅秋景图,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对大家的关怀和体贴。在教完本课之后,我给学生除了这样一到题:小朋友,秋姑娘的信多有意思呀,自己想不想给秋姑娘写信你呢?让学生先动手写一些,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不会写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让学生在写好之后在小组讨论、交流。喜欢表现是儿童的天性。这样设计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创造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并展示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写到:“秋姑娘,我替所有的动物们谢谢你。”多么有礼貌啊!有的还写到:“等到明年,我要对小青蛙说,秋姑娘给你的信你收到了吗?”学生的想象可真丰富啊!还有例如:在教学《家》一课时,同学们知道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但有的同学提出,蓝天不仅仅是白云的家,树林也不仅仅是小鸟的家……对此,我让大家展开了讨论,结果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答案:蓝天是白云的家,是太阳的家,是月儿的家,是星星的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思想。课堂上为孩子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互动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在这里自由的绽放。让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尽情地锻炼,让语文水平在生活中适时地展示,使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提升。
3、展开想象,把生活融入课堂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要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注:(吴政  《语文学习重要注重体验教学》)
基础教育阶段,有的说,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象,有时甚至还会去异想天开。这种潜能倘若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天空。
如在教《升国旗》这课结束后,我带领学生来一次升国旗的实习,学生身临其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严肃、庄严,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升国旗后,学生感慨万千。有的说:“我今天终于知道升国旗时该怎么做了。”“我越来越爱我们的国旗了。”“我觉得我是一名中国人非常光荣。”多么朴实的华语,从中却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灵确实受到了震动,这恐怕是光靠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取得的效果。如教学《人有两个宝》时,我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华一下自己的小手,然后小组进行活动,利用自己的小手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学生有的做球拍状,有的做写字状,有的做穿衣状,有的做打电脑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同学们充分地开动了脑筋,竭尽所能地做出各种与众不同的精彩表演。
“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语文是生活的产物。语文描述的、记叙的、阐述的……哪一样可以离开生活!学语文必须联系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真正懂得语文的运用,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践感,才能产生浓厚兴的学习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0:36:57 | 只看该作者

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指出:“生活体验是语感所由生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语言的学习者要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言的“本能”——语感。语感能“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自觉地用语文去解决问题,用语文去改变自己生存状况。可是要形成这种语言的感悟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化”生活实践活动,以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
1、用语文沟通心灵
在生活中,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常常有许多想法,可是很少有一吐为快的机会,有时甚至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语文武器”,用文字在彼此的心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学校配了价值几万元的图书,可是经常“封场”,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图书室活动,意见很大。我知道后,并没有找校方交涉,而是点拨学生用一用刚刚学过的“建议书”,于是学生们行动起来,给校长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建议书,问题很快解决。在学校里,学生用自己的日记与教师交流看法,在家里,学生用留言条、书信向父母提意见。渐渐地,学生们尝到了用语文的甜头,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劲头更足。
     2、用语文改善生活
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活习惯,常常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可是生活中,经常响起不和谐的“音符”,这时语文便有了用武之地。有人践踏草坪,乱向花池倒垃圾,倡导学生设计“广告语”;食堂里有人浪费粮食,公用水池不关水龙头,引导学生制作“警示牌”;有同学学习不用功,抄袭作业,亲人有赌博的恶习,鼓励学生赠送“座右铭”。校园里移栽一批花草树木,许多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于是便让学生查资料,采访园林工人,为花草写“说明书”。生活美好了,语文也长进了,真是一举两得,相得益彰。同时语文在学生心头的分量更重了。
3、用语文服务社会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决不可小视。其实他们参与社会,评判社会的欲望非常强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宝贵的“资源”引导他们应用语文这个工具,表达自己对社会一份责任。当前学生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不容乐观,可以说是报纸书刊错别字“横行”,大街上错别字的广告牌“招摇过市”,甚至有些店铺连自己的招牌“掺进”了错别字。这些正好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语文试题”,学生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随时可以找到“指点江山”的机会。这些以语文为工具的社会参与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培养民主、独立、参与的现代公民意识。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生活,其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链接”,可以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跳转”,从而使语文教学回归于生活。与生活“链接”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能在课堂上得到运用,更使学生充分展示了自我,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6 21:29:21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科学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过,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教科书,考试靠的还是教科书,成天围着教科书打转。学生每天读的是教科书,作业写的是教科书,考试考的还是教科书。教师的绝大部分精力也放在传授知识上,单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通过课堂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也几乎与“生活”隔离。然而,课堂一旦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将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因为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瀚如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栗。所以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走进生活,语文课堂一定会从满生命活力”。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
     叶圣陶的“生活本源论”指出:“语文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注:(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他强调了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有机、适时地灌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语文学习拥抱广阔的生活,在语文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造就语文。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乐趣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环境,往往是洁白的墙壁、两块黑板、四排桌椅、加上严肃的老师和听话的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也单一无味,无非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等到复习时更是简单的让学生读读、抄抄、背背。学生的学习也往往停留于记忆水平,难怪学生总对学习不感兴趣,取得的效果也往往是“事倍而功半”。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如春天,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得鸟语花香,让学生在“春色满园”中学习;夏天,教室中布置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让学生在“林中”学习;秋天,在教室中布置成熟的瓜果、金色的庄稼,让学生在一幅幅丰收图中学习;冬天,我们把教室布置得雪天飞舞,让学生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来设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怎能不兴趣大增。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是学生的好伙伴,生活的导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例如我在教《识字3》时,我让同学们在背韵文的时候,一边背一边比上眼睛想象,就好象来到这个公园,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感悟出公园里美的景物和小朋友们兴高采烈的进行着娱乐活动的情景。最后的设疑,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再次背诵韵文,就仿佛身临其境,颇有韵味。又如我在教授二年级第二学期课文《狼和小羊》时,在巩固阶段,让一名学生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为了表现狼蛮横无理,便叫了一位强壮男同学,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吸引了全班同学,他们的动作、神情便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
     2、留点时空,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叶圣陶认为:“处理生活的知识,当然应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取得;处理生活的能力,当然应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历练。”③这句话指出语文训练就是生活的本身。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就是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的语文训练要着眼于生活世界——所用的语文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让学生可亲可近,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
      如今,新课程标准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为此,在使用新教材时,我在一片新课结束之前,总不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展开思维的双翅,自由翱翔。可以让他们随意提问、讨论、交流,甚至谈些于课文不大相关的话题。这一小段空间,往往能把课堂引向生活。美国一位叫布朗的教师在给一位考卷得了满分的学生评定成绩时,在优后面画了个减号。他说,因为这个学生现在课堂上很少提出问题。正因为美国教师有这样的教学观,也就促使学生中出现了主动学习的风气。在教学中,我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创造条件,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并且特别关照后进生,鼓励中等生,让所有学生都有“我要质疑”欲望,大胆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对于提得较好,较有深度的问题及时给与鼓励,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开想象,把生活融入课堂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要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有的说,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象,有时甚至还会去异想天开。这种潜能倘若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天空。
     二、开展“语文化”的生活实践
     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指出:“生活体验是语感所由生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语言的学习者要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言的“本能”——语感。语感能“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自觉地用语文去解决问题,用语文去改变自己生存状况。可是要形成这种语言的感悟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化”生活实践活动,以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
     1、用语文沟通心灵
      在生活中,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常常有许多想法,可是很少有一吐为快的机会,有时甚至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语文武器”,用文字在彼此的心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学校修建了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的足球场,可是经常“封场”,学生很少有机会在上面活动,意见很大。教师知道后,并没有找校方交涉,而是点拨学生用一用刚刚学过的“建议书”,于是学生们行动起来,给校长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建议书,问题很快解决。在学校里,学生用自己的日记与教师交流看法,在家里,学生用留言条、书信向父母提意见。渐渐地,学生们尝到了用语文的甜头,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劲头更足。
      2、用语文改善生活
      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活习惯,常常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可是生活中,经常响起不和谐的“音符”,这时语文便有了用武之地。有人践踏草坪,乱向花池倒垃圾,倡导学生设计“广告语”;食堂里有人浪费粮食,公用水池不关水龙头,引导学生制作“警示牌”;有同学学习不用功,抄袭作业,亲人有赌博的恶习,鼓励学生赠送“座右铭”。校园里移栽一批花草树木,许多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于是便让学生查资料,采访园林工人,为花草写“说明书”。生活美好了,语文也长进了,真是一举两得,相得益彰。同时语文在学生心头的分量更重了。
      3、用语文服务社会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决不可小视。其实他们参与社会,评判社会的欲望非常强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宝贵的“资源”引导他们应用语文这个工具,表达自己对社会一份责任。当前学生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不容乐观,可以说是报纸书刊错别字“横行”,大街上错别字的广告牌“招摇过市”,甚至有些店铺连自己的招牌“掺进”了错别字。这些正好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 的“语文试题”,学生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随时可以找到“指点江山”的机会。城市水源污染,住宅小区公共绿地被居民种上了蔬菜,这些都能进入到学生的视野,一份份调查报告,情况反映寄往城管部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以语文为工具的社会参与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培养民主、独立、参与的现代公民意识。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生活,其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链接”,可以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跳转”,从而使语文教学回归于生活。于生活“链接”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能在课堂上得到运用,更使学生充分展示了自我,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6: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