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1:3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得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必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课程和其他学科互利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以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与教学因子相匹配等作一些再认识论述。
关键词: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因子匹配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迈进信息化的时代。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中,材料、能量、信息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而信息是构成现实世界三大要素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社会中所有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如同“读、写、算”一班。当今,国际竞争分为激烈,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鉴于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相继,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的还作为必修课。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就显得分为重要了,否则,就赶不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乃至造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形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众所周知,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新亮点,新视觉便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它虽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并存性、继承性,但它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其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使学校课程教学的发展颇具新的特色,育人功能更佳。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中,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就此,笔者谈谈如下管见。
一、明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之含义
国外一些教育家指出:课程整合是指“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所谓“整合”,并非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叠加。其广义而言,课程整合是指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的联系,成为整合的科学过程。狭义而言,它是指各学科之间,还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也就是各学科相互联系,而不是相互脱节的学习。在此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统一。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科学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整合特别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性、一致性与统一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与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基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它将其他学科,以及其他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1:34:02 | 只看该作者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应遵循科学的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甚或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与信息技术结合,匹配整合好,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我们在教学之前,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应搞清楚信息技术有何优势,有何不足,以及学科教学之需求,从而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佳的方面。基于学生来说,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最佳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就是它能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承认事物联系具有整体性,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性的观点。因而,在教育实践中,课程整合应满足如下之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要构建好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或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其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之中,高效地学习。通过一个或多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科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能厚此薄彼,产生脱节之现象。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
2.信息技术应成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一定要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要以一种自然的,科学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有效认知工具,如同我们的手使用铅笔、橡皮那样顺手,如同我们的眼、耳,洞察万物那样自然、那样便捷。若如此,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及我们的学生就不会茫然了。
3.课程整合应把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应仅放在学会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转移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善于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的层面上,当然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能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升华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从而使学生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并形成无意识的能力。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应科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之始终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角色地位,他们应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让学生主动、积极,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与参与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不偏离方向,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1:34:07 | 只看该作者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应和谐统一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给我们教师,及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利用它可以实现多种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当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效果一定会很好。马克思说: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因而,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譬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复杂设计等等,要求不同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谈出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确应完美和谐统一。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环境为这种团结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与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信息技术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我们把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分以下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之所以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开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把它当成获取认知的基本工具来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非是让学生简单地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更为重要是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学科目标要求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以及社会背景等等,创设出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整合时,信息技术应成为一种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这种整合模式下,信息技术既可帮助我们教师,也可帮助我们学生,从而使教学最优,使学习最优。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之初,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决定用最优的形式来呈现我们的教学内容,譬如用课件或网页等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或与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与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性均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显然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手段也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还应灵活机智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进一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1:34:13 | 只看该作者

3.研究型课程整合时,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学习工具
所谓研究型课程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旅游、人口等问题。课题的设置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低年级要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要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则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总之,应切实把握好学生认知水平的度。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的学习框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的指导,决不能越俎代庖。
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与教学因子相匹配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应与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学目的、内容、过程等同步协调,彼此珠联璧合,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使用之时,应成为教学研究、备课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它必须遵循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以服务于现代化课堂教学为宗旨。教学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诸如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料、目的、过程、内容、手段等教学因子构成的。只有充分激活以上诸因子,并相互匹配好,方能取得最优化效果。
1、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与教学目的相匹配
就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二因子来看,前者为目的,后者为前者服务;前者为主,后者为次。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目的绝对服从于课堂教学的目的,不能两者分离,不能以凸显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为目的,造成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否则,这种为用而用,为展示硬件设施,为卖弄现代教育技术,为耍花架子,为手段而手段的教学方式只能有害于课堂教学,无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何?其原因在于,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使用与教学目的没有服务关系,反而还相互脱节,甚或喧宾夺主。因此,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服从于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认知、情感、技能诸目标的协同达成;服从于课堂教学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并切实为之服务。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才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才有利于彰显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1:34:25 | 只看该作者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与教学主体相匹配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而风靡全国的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则认为,教学是多边互动的立体型的活动过程,要充分发挥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机,生与机之间的多边互动,不局限于传统师生间的单或双向活动,凸显了学生与老师为双重主体的理念。如何进一步认识教学中双重主体之间的关系,怎样实现这两者间的融合、匹配,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而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介入,无疑,使之变得更加复杂。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说,这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手段就是手段,辅助就是辅助,不会产生不协调、不匹配的状况。但从实际运用来看,一但使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手段,教师和学生大多围绕信息技术转,影响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因此,解决人与信息技术关系的融合、协调、匹配问题,是课堂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与学的成败。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确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再现情景、声像兼备、容量大之特点,比之于常规教学手段来说优势明显。它能形象,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能丰富、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能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但是,这比之于常规教学所增加的种种内容,并非越多越好,更不是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的。反而,它们更容易起到破坏应有的教学情景、画蛇添足、甚至干扰的负面作用。只有将这些增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容进行最佳融合、匹配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功,这才是我们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之目的所在。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与教学过程相匹配
教学过程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随课堂之情景、学生之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它是一个随机应变的过程,是一个艺术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机智和智慧的过程。有时,某个课件其质量的确是相当不错的,可是在课堂教学中一使用,其效果反而不理想了。原因何在?主要是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时间、过程和方式同课堂教学的流程匹配得不当,导致效果不理想。可见,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必须为教学服务,不应只追求课件的质量,还应更加注重课件本身的使用过程与课堂教学过程相得益彰,寻找出两者间的最佳契合点,这样才能显现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5、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与教学手段相匹配
教学手段的选择应具综合性。打破单一的教学手段,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相互结合、穿插安排、匹配使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所追求的方向,更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不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是怎样的先进,怎样的引人入胜,它是不可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手段的。因而,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密切注意他们之间的协调与匹配,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使之获得理想的效果。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诸教学因子的作用、联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高效整合,产生聚集效应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的今天,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