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9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常见介词结构语序之古今对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2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常见介词结构语序之古今对比
摘要 介词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成分,然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成分,因此,古今汉语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中常见介词用法的分析,采用采用对比的方法,探讨了古今汉语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位置的异同,对于掌握古汉语介词以及古代汉语句法结构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介词;介词结构;位置;于、以、自
引言
汉语的基本语序在上古时期就基本定型了,但是汉语从上古时期发展到今天,毕竟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语序上还是有所差异的。比如介词,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在语序上就有所差异。
介词是起介绍作用的词,其用法是放在名词、代词乃至词组之前,和它们组合成介词结构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与行为性状有关的时间、地点、原因、目的、方式、对象等。这些都是古今相同的,但是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古今却有所不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主要作状语成分,例如:
①医生给大家检查身体。
②球队在国际比赛中替祖国争得了荣誉。
③我们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例①、例②、例③中,由介词“给”、“替”和“用”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前,作状语成分。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更多的时候却是担任补语成分。例如: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楚辞•离骚》)
②《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③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
例①、例②、例③中,由介词“乎”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分别位于形容词谓语和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
在本文中打算通过讨论“于”、“以”、“自”三个介词所构成的介词结构的语序问题来探讨介词结构语序在古今的异同。
一、于
“于”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介词之一,“于”字所引导的介词结构在古代汉语中既可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成分,也可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并且作补语的时候要多于作状语的时候。
(一)“于”字介进时间、地点时,古今介词语序的异同
“于”字介进时间、地点时,所构成的介词结构有时放在动词谓语之前,有时放在动词谓语之后。当“于”字所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动作的着落时就放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表示动作主体的位置或动作的时间时就前后都可以,作状语或补语。例如:
①孟孙问孝于我。(《论语•为政》)
②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25:30 | 只看该作者

例①至例③,“于”字所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表示动作的着落。
④王如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
⑤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
⑥子击磬于卫。(《论语•宪问》)
例④至例⑥,“于”字所构成的放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表示动作主体的位置。
⑦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⑧于传有之。(《孟子•梁惠王下》)
⑨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左传•宣公十二年》)
上述例子,“于”字所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成分,例⑦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的时间,例⑧表示动作主体的位置,例⑨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到了后来,“于”字介进时间、地点的用法,为“在”、“到”、“从”等介词替代。“在”字构成的介词结构如果表示动作的着落时,一般仍然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成分,比如:我住在三楼,食堂设在底层。而表示动作主体的位置或时间时,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则都放在动词之前了。例如:
①这种服装在北京很流行。
②请到黑板上演算这道题。
③火车在下午准点到站。
④会议开到深夜十二点钟。
⑤从今天起,我为未来而奋斗。
例①至例⑤,介词结构都放在动词之前或句首,作状语成分。例①例②表示动作主体的位置,例③至例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二)“于”字介进原因,依赖、借助的人或事物,对象等用法中,古今介词结构语序的异同
“于”字在介进原因,依赖、借助的人或事物以及介进对象等用法中,“于”字构成的介词结构均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例如: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②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③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杂下》)
例①中,“于”字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例②“于”字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所依赖、借助的人或事物;例③中,“于”字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于”字在介进动作对象,表示“对于”时,必须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③我于辞命,则不能也。(《孟子•公孙丑上》)
在上述三个例子中,“于”字表示“对于”,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均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成分。除此之外,“于”字所构成的介词结构更多放在动词谓语之后。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于”字的这些用法逐渐被“由于”、“用”、“对于”、“给”等介词代替,例如:
①由于党的培养,他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厂长。
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③对于科技创新,要给予表扬或奖励。
④请你给我倒杯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25:36 | 只看该作者

上述四个例子,介词结构均位于动词之前,作状语成分。例①“由于”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原因,例②“用”字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凭借以来的事物,例③“对于”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介进的对象,例④“给”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旁及的对象。
(三)“于”字介进比较对象时,古今介词结构语序的异同
古代汉语中,“于”字表示比较有两种情况,一是“于”字前用形容词表示差别时,即“形容词+于+名词”,一般译作“比”;二是“于”字前边已用表示比较的词的,一般译作“和”、“跟”、“同”。例如:
①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公》)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左传•哀公元年》)
④然则魏国之封,九锡之荣,况于旧赏,犹怀玉而被褐也。((《三国魏志•武帝纪注》)
⑤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蜀志•诸葛亮传》)
例①至例③,“于”字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均位于形容词之后,作补语成分,表示同类事物的性状作比较的对象,译作现代汉语为“苛政比老虎更凶猛”、“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越国却比少康大”;例④、例⑤中,“于”字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不同的比较对象,译作现代汉语为“那么,(现在)魏国的封地,九种赏赐的光荣,同前代的封赏相比,就像怀抱美玉、穿着粗布衣服啊。”“(如果)把曹操和袁绍相比,那么,曹操的名气小而且兵力少。”但是汉语发展至今天,表示比较的介词结构一般都位于形容词之前,例如:
①高一班的学生比高三班的学生多。
②他和小李一样努力。
③今年的庄稼跟去年一样丰收。
④哥哥同弟弟一样,跑得特别快。
(四)“于”字表被动时,古今介词结构语序的异同
“于”字作为介词还可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①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公冶长》)
④内困于父母,外困于诸侯。(《国语•晋语二》)
上述例子中,“于”字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均谓语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一般译作“被”,如上述例子译为现代汉语则为“郤克被箭射伤”、“在东面被齐国打败”、“屡屡被人讨厌”、“在国内被父母所困,在国外被诸侯所困”,由此可看出,在今天由“被”字所构成的介词介词结构均位于动词之前。又如在现代汉语中经常这么说:
①那本书被他借走了。
②杯子被打碎了。
③敌人被我们打垮了。
语序都是“被+行为主动者(有时可省略)+动词”,“被”字结构作状语成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25:42 | 只看该作者

(五)“于”字保留至现在
“于”字和“以”字一样,在古代汉语中的各类用法后来被不同的介词代替,但它并没有消失,它作为介词及其用法仍让被保留了下来,只不过是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例如:
①我常常于工作之余写点东西。
②目前的形势于我们有利。
③这场雨于干旱的庄稼很有好处。
④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
⑤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⑦他是勇敢献身于革命的人。
用法与在古代汉语中用法一样,位于动词之前,作状语成分,或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成分。
二、以
(一)“以”字介进方法手段时,古今介词结构语序的异同
“以”字表方法手段时,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可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成分,强调动作主体的动作行为,也可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强调所介进的方法手段。例如:
①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②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③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孟子•告子上》)
例①至例③,“以”字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成分;
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⑤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⑥杀人以梃为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例④至例⑥,“以”字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上述六个例子,都表示动作行为主体所凭借、依赖或借助的对象。
“以”字结构,到了现代,有时还出现在书面语中,像“以身作则”、“以理论指导实践”等等,但是“以”字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被“用”和“拿”字代替的时候更多,比如“以理论指导实践”可以说成“用理论指导实践”或“拿理论指导实践”。现在我们用“拿”或“用”字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方法手段时,一般情况下,介词结构只能放在动词谓语前面,而不能放在动词谓语之后了。例如:
①眼睛不好,我常常拿放大镜看东西。
②大家正在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
③大家总是拿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④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才叫做思想工作。
上述例①中的“拿放大镜看东西”我们现在不能说成“看东西拿放大镜”,例②中的“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不能说成“响应党的号召用实际行动”,同样,例③中的“拿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说是“要求自己拿共产党员的标准”。例④中的“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不能说成“开一把锁用一把钥匙”。
(二)“以”字介进遵循的准则或依据时,古今介词结构语序的异同
“以”字结构表示遵循的准则或依据时,介词结构可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也可放在动词谓语之后。例如:
①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左传•隐公元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25:49 | 只看该作者

②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左传•宣公四年》)
③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孟子•万章下》)
例①中“以”字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成分;例②、例③中,“以”字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句首,作状语成分,都表示动作行为所遵循的准则、依据。“以”字的这一用法在今天通常为“根据”、“按照”等所替代,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这样说:
①我们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了植树活动。
②根据气象台预报,傍晚有暴雨。
③历史是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
④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法,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由介词“根据”、“按照”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均位于动词之前或句首,作状语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三)“以”字介进原因时,古今介词结构语序的异同
“以”字介进原因时,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例如:
①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赵策四》)
②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上述例子中,“以”字构成的介词结构都位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发展至今天,“以”字的这一用法逐渐被“因为”代替,例如:
①因为工作关系,我们在天津住了半个月。
②他因为一时疏忽造成了严重的错误。
③因为订货问题,他提前回了南京。
介词“因为”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句首或动词谓语之前。相比较而言,现代汉语语序更灵活一些。
(四)“以”字保留至现在
“以”字在古代汉语时的各类用法虽然到后来被不同的介词代替了,但并没而是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例如:
①以我们的胜利宣告敌人的失败。
②我们以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骄傲。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④全系统同志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⑤他这样处处节约,完全出以公心。
用法与在古代汉语中用法一样,位于动词之前,作状语成分,或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成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25:55 | 只看该作者

三、自
在古代汉语介词里,还有这样一种介词,就是从古代到现在都在使用比如“自”。
在古代汉语里,由“自”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被动,例如: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自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勉学》)
②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论语•子罕》)
③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上述四个例子中,“自”所构成的介词结构都位于句首或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成分。例①表示动作行为起始的时间,例②表示动作主体行为的起点,例③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产生的原因,例④“自”引进行为主动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自”在今天作为介词使用,在口语或书面语中都能看到,例如:
①自那以后,他更坚强了。
②他自大西北来到内地。
③我们来自四面八方。
例①中,“自”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句首,作状语成分,表示主体动作的起点;例②中,“自”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成分,表示动作主体的出发点;例③中,“自”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成分,表示事物的来源。相比较而言,“自”字构成的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位置更灵活一些。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自”字构成的介词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状语成分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②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史记•大宛传》)
“自”字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来源或动作主体的出处,只是作补语的情况不如在现代汉语中常见。
四、结语
综观这些常见介词结构语序的古今对比,可以发现,在古今汉语里,介词结构在动词前后的使用频率差别最明显,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多放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放在动词之前担任状语。并且,还可发现,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只有寥寥几个,但是,它们所担任的用法是很多很复杂的,而这些用法在汉语发展中逐渐被不同的介词所代替。究其原因,归结如下:
(一)由介词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对于动词或形容词所发生的关系有种种,因而就需要有不同的介词在中间来介系,介词愈多,就愈能把这些关系表现得愈细致,愈明确。这也说明了语言发展演变的一个规律,要求表达准确化、精密化。
(二)汉语发展过程中,词汇日益丰富,且词语从单音节词走向多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介词就是“以”、“于”,后来出现了“用”、“拿”、“在”等介词,等到出现了多音节词以后,比如“根据”、“按照”、“因为”等等,使用这些词要比单独使用“以”或“于”更能把关系表现清楚。
(三)口语的随意性所决定。对于保留下来的介词,其常用的用法依然保持了下来,但在口语中出现得并不多,大多出现在书面语中,在口语中,使用更多的是后来出现的那些介词。像“自”、“以”、“于”等保留下来的介词,更多的时候出现在书面语中,如“他出生于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口语中则不会这么正式,口语的随意性决定了后来出现的那些介词使用的频率更高些。
(四)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汉语语序逐渐固定,词或词组在句子中所担任的成分也逐渐就固定下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8: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