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化圆为方,变曲为直和平移、拼图准确、方便的独特功能,多层次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然后通过动画演示把分成的若干等份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呢?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每一份越少,拼成的形状就越接近,它们的长(底)宽(高)由曲变直的过程就能充分展示出来。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及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借助媒体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整个探索、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过程中,反映出多种思维方式的协调运用以及解题思路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加强实践,提高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 , 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 , 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杜威强调“做中学”,这是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的。作为创新教育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交互功能、人机对话功能、提供大量信息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拖一拖、摆一摆、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主动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找出疑点,为创新架设桥梁。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出1/4和1/8,并比较得出1/8小于1/4后,问:”你们还能用同样的长方形纸折出分子是1,又比1/8小的分数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折出了1/16、1/32等,如果教师此时以“看来分子是l,又比1/8小的分数还有很多”来结束本教学环节的话,显然是不够的,我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操作展开思考:”只要怎样折,折出的分数就一定比1/8小?”“比较你折出的这些分数,你有什么新发现”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操作过程转化为数学思考,实现操作活动的内化。 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继续折出1/64、1/128、1/256,……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创造性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巩固优化,强化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又是运用知识拓展思路、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更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练习时围绕理解新知、建立认知,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