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8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5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重要问题作了理论梳理,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方面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课程整合;自主学习;约束力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谈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理解课程是什么。所谓课程(Curriculum)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1] 。这个定义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把课程作为一种计划或方案来理解的,在学习方案中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作了设计和规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课程的各个方面入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整合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应局限在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活动之中,这显然过于狭隘,说明这种整合没有真正从课程的视角去思考,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考虑总体课程的目标、总体课程的内容、总体课程的组织以及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等,应该与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并且还要与各种类型的课程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是全方位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的“课程整合”的概念。在英文中,“整合”一词表述为“integration”,这一单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如综合、融合、集成、一体化等,但它的主要含义是“整合”  [2] ,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整合可以使系统内各要素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这个过程会导致生成一个新的事物。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并不是指单纯地将被分割的东西拼凑在一起,课程整合是指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模式。这种内在联系是自然的、真实的、本质的,而非人为的。牵强附会的联系只能使得课程变成一个大杂烩,如果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就不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不是每个事物都必须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将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3]。也可以称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4]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一,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信息技术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主要的变化在于从强迫式学习转换为自我要求的学习,从知识的并列性、片段性学习转换为融合性、关联性学习,从书桌上的学习转换为实践力、行动力的体验性学习,从以记忆为中心的学习转换为研讨学习方法的学习,从固有体系的学习转换为对应生活主题的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53:37 | 只看该作者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双向性,应该是双向整合,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于信息技术,两者应该做到各取所需,前者是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后者是研究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建构信息文化背景下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以及如何利用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大核心领域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特殊性何在?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课程之间的整合,它的目标是多方位的,工作具有多样性,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核心领域: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把整合理解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之中,在这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和目标。然而,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无论是从教材形式设计,还是教学方式都应该有一个新视角,应该在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一项综合任务学习信息技术,很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提高了信息素养,而且还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角色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工具,学生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中,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形式。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可以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络上的和光盘里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天地,提供了学习环境,增强了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第三,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教师作为主体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同样也可以作为主体运用信息技术。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工具软件,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软件进行自主学习,以便更好地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三)四种整合观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和理解这种教学和学习现象,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合理性及意义,都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的侧面把握了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的基本规律,同时,这些观点也可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找到例证。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20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比较大的整合观概括为四大类。
1.保护主义的整合观
当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力大到了人们不可忽视的程度时,便产生了一种要求学生远离信息技术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将学生与现代媒体相隔离,特别强调将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彻底消除,有选择地整合信息技术,以减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这种观点就是所谓的保护主义的整合观。因此,人们试图不容许学生收看某些节目或站点,并开发出了使学生不能浏览有害站点的应用软件。成年人在将媒体所表现的信息分为好与坏的二相对立的价值判断的指导下,将学生与媒体的消极影响相隔离的方法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学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点,已经远远超出了成人的控制范围,并且这种保护主义的做法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相反效果。
2.技术主义的整合观
如果说保护主义的整合观是明确地与社会行为规范紧密结合的理想主义,那么,技术主义的整合观就是以效率性和经济性为基础的机能主义。技术主义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技术主义观认为教学和学习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解决各种实践性问题。技术主义的整合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以及反复练习、巩固知识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主义的整合观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比较忽视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思考。只将信息技术作为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因此,技术主义的整合观确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第二,学生只是单向的信息接受者,也就是说,在将知识和能力的给予者与接受者完全分开作为基础之后,十分重视提高教学传递的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53:43 | 只看该作者

3.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
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性,例如批判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等,但是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积极地面向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应该是构成社会的要素,并且应该具有变革社会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也是现代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社会主体在接受信息技术所承载的信息时,并不是无意识地进行的。社会主体是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来消化理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表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作为我们接受和理解社会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它也是人们表达对社会各方面看法的手段。
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主体行动主义与保护主义、技术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主张在恶劣环境中消极防守,也不提倡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它倡导能动地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而且应该作为社会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改变信息技术环境。实际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包括着思考社会行为本质的问题,学生应该在实际行为活动中学习,并且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学习者,应该具备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性的、创造性的和负有责任感的行动能力。通过对学生与信息技术相联系的接触点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社会行为的水平。根据以上的论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为学生创设可以亲身体验的和可以进行活动的良好条件。在具体操作时,整合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应该与学生目前和未来的生活状况相关联;整合应该在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中进行,应该不断扩大学生与信息技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可能性,应该收集学生的各种需求意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改进方法,学生应该将自己亲身经验带入整合的学习过程之中,同时也应该在学习中形成信息技术的直接经验;整合应该从学生的社会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工具主义整合观
工具主义整合观是近年来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观念。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先后针对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分别制定了教育技术标准和相应的绩效指标。这个标准给我们的启示是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和学习之中的作用应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具,而且更能成为学生的学具,成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工具;应该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能够使用一些信息技术工具;应该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教信息技术,而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重视设计能够保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解决整合的根本性问题,认真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并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人文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根据前面的论述,特别是借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信息技术标准的基本思想,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53:49 | 只看该作者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信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的使命,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我们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息应用的实践力。按照课题和目的应用适当的信息手段,主要包括积极独立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和创造必要的信息,按照对方的具体情况发送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第二,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包括对信息手段特性的理解,对为了评价和改善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评性地处理信息,在接受信息之前,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训练的,而且应该是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第三,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作用的理解,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对信息的责任,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社会的态度。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共事的精神。
(四)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认知工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获取和占有信息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前提,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是学生发现和获取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第二,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工具将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究和发现。第三,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的通讯工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和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协作学习常常无法顺利进行,而信息技术为有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第四,作为自我评测和信息反馈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十分高效和准确的学习评测系统,学生可以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各种问题,为不断进步打下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53:54 | 只看该作者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5]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创造工具。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有力支持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第二,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第三,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第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可以对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六)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学生在制作关于地理内容的多媒体作品时,需要同时使用计算机、地理、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规划、制定有关内容。特别是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可以将多门学科聚拢在一起,学生可以学习多学科的交叉性知识。如果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主题或课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轴,经过体验和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是技术和工具,又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混合,其中影响信息技术整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必须做好“三件”建设:首先是硬件建设,主要是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建设;其次是软件建设,即课程和教材的建设;第三是潜件建设,即整合理论和方法的建设,这个建设是起决定作用的。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一定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优化教学效果。具体说来,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和学习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特定的正确性,但是,一旦推及到实践中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现出普遍的合理性,换而言之,无论哪一种理论也不能涵盖其他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否则,误入了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易导致为了克服一种片面性而又陷入另一种片面性。行为主义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有其合理成分。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建构主义较适合于不良结构领域的高级学习,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正处在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结构还比较简单,自主学习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还缺乏自制力,因此,教师的指导、传授及人格魅力的影响,就有着不可替代性。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运用理论并指导实践。
(二)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整合策略
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更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更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53:57 | 只看该作者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如语言教学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下,用正确的语言,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好地与别人交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接近生活的真实的语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数学属于逻辑经验科学,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它们的应用问题组成,数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思维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而物理学和化学,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亲自做实验的动手能力等。对那些需要观察自然现象或事物变化过程的知识,形象和直观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来说,如果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亲手实验,则违背了学科的特点,背离了培养动手能力的学科教学目标。据此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不相同。
(四)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而非纯理论性领域,因此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实际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十分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
(五)用各种媒体
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矩阵体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所支撑的。因此,“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技术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多种媒体,例如摄像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各种媒体制作电子作品。
何克抗教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中从理论的高度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明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信息途径。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在人们接受的信息中,通过视觉接受的占80%左右,通过听觉接受的占10%左右,其他感官接受的仅占10%。研究表明,多媒体是迅速传播和理解信息最有效的途径。在习作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实践证明,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习作,能激发习作兴趣、训练想象力、明晰指导过程、优化评改途径,使学生动笔有兴趣、观察有方法、修改有成效、积累有成果,优化了教学,提高了学生能力。当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选准关键点和有效时机,相信信息技术将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