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内涵,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 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画面感染力强。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天际……”, 在这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 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源之感。我在教学这一段文字时运用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 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美感,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 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和创造美的能力。因为通过审美感知,可以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欢快、或沉闷,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触动学生理智、改善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我在讲授《小草》一课时,面对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针对年龄小, 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教师始终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师在黑板上随手画出的“小草”的简笔画,把“小草”拟人化。教师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而精心制作的描绘小草美景的几幅动画并配乐的精致的电脑课件,色彩明快,仿佛置身其中。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教师都在欣赏美、赞叹美,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教材,如《林海》、《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 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林海一碧千里的的壮观,五彩池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