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学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2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巧用教材 活学语文



福建安溪县金谷中心学校 马延灯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凭借,是表达思想、运用语言、语文训练的主要范例,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语教学,教师如何摒弃“教教材”的思想,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贴近生活──让教材“立”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变得单调、乏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为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经验世界,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为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我在教学时,就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使学生从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在介绍杏林子的事迹后,请学生说说哪些人是在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出示“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等名人名言,顺势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此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纷纷说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最后再以“生命是什么?”为开头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各抒己见,谈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整个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这样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积极地学习,情感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融入了生活的语文,学生在学习中也享受到语文所带来的乐趣。



  二、精于取舍──让教材“实”起来



  精于取舍就是以现有教材为凭借,重新组合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课文中,有一些知识学生能自己读懂,课堂上就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取舍,精选出知识点作为教学核心,教师根据选取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课堂教学切入点,层层展开,巧妙引导,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都相当遥远的课文,我采取“抓住重点、各个击破”法来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课中,我让先学生明白伯父的无奈和非痛及发出的中华不振的哀叹,重点处理第二件事,周恩来在外国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受外国人和中国巡警的欺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通过理解“耀武扬威、灯红酒绿”等几个关键成语,在课文的关键处让学生想象:“他们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会怎样训斥”?学生马上摆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你瞎眼了!”“没看见汽车吗”等,课文中的中国人“只有握紧拳头,敢怒不敢言”。学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此时教室里悄然无声,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变得实在而有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20:37:00 | 只看该作者
三、拓展延伸──让教材“宽”起来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学应凭借这一例子,拓展学生阅读领域,不断充实学生的认知,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取思想的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的情趣。例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围绕“思乡”这一情感点,选编了《静夜思》、《回乡偶书》这两首诗,整合成以“思乡”为主题的教学版块,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古人借助不同的物象,表达了同样的乡愁。教材中像这样的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如同一诗人不同篇目组合学习,同题名篇对比学习,同题材经典篇目综合学习等。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善于发现,勤于捕捉,精于利用。再如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在探究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后,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报刊,寻找几篇与本文体裁和题材相似的文章──《生命的奇迹》、《感谢生命》、《人生如月》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品味鉴赏。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气氛异常活跃,有些学生还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想写成文字,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这样拓展延伸,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读为本──让教材“活”起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朱作仁教授谈朗读时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理解课文时,老师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地读、深入地理解。通过感情朗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抓住课文精彩之处,领悟语言表达之妙。又如指导学生朗读《生命生命》一文,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出了作者对飞蛾这种强烈的求生欲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学生在品读中,我创设了师生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最后反问学生:“小瓜子拼命地冲出外壳,冒出地面,可只能活几天,你认为这样做值吗?”学生进入情境深入探究了生命的价值,充分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存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活出精彩,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这样学生在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涵的理念相沟通,产生了共鸣效应,达到了以读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2: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