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依据:
这是一节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课。学生对角的认识停留在生活中和口头上,不能从平面的角度来观察角、认识角,因此本节课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角中抽象出几何角。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角最基本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教材在对这一课时的编排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如在引出角时所选取的红领巾、书封面、钟面;扇子、三角尺的运用等,都体现素材选择注重趣味性、生活化。
(2)教材编排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角的概念形成过程中,教材以两个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比较角的大小时,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独立操作的内容,如活动角的制作等。
二、设计思想
1、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从学习内容这一角度阐明了数学学习的意义。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也力图体现这一理念。如在引入角、感知角时都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红领巾、信封、三角尺、立方体等。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又如在创造角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玩的智慧棒摆角,又使知识回到生活中。
2、经历学习过程,突出感知、体验
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亲身经历的本质是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设计中以活动为主线,提供丰富的背景素材,让学生通过找一找、变一变、猜一猜、剪一剪、摆一摆等一系列活动,感知、体验角的“存在”,让概念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的过程。
3、注重能力培养??观察、操作、表达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贯穿始终的目标。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结束,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数学知识,在观察中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看起来简单,但“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来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