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媒体启发想象、碰撞思维,让翅膀动起来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知识储备不足,即使课文生动活泼,文字兼美,学生也难以直接进入文中意境。教学时,根据不同体裁,结合课文内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弦,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处在和谐、积极的状态中,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激情。如教学《月光曲》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皮鞋匠在听贝多芬弹奏美妙的琴声所产生的联想这段内容,我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倾听那美妙悦耳的曲子,这样借助音乐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学生的眼前出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美丽景象……不由地心驰神往。突然,琴声高昂急促,学生的神情也起了变化,他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刮着大风的海面上,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正朝着岸边涌来……音乐结束了,学生还沉浸在美妙的情景中,完全被这美妙的意境所陶醉,学生的兴趣也就被激发了。此处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使想像的火花得以碰撞,使学生增强了美感体验,为进一步学好课文奠定了基础。又如在教《题西林壁》一诗时,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原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最后让学生在这壮美的奇景前吟诵诗文,体会诗的音韵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古诗意境之美。学生在情绪饱满、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不但发挥了想象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第三,多媒体视听结合,让翅膀“飞”起来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又如在教学《吆喝》一课时,文中介绍的旧北京城的吆喝声对于我们这里的农村孩子来说,掌握其语言特点就有些困难,更不要说能有感情、绘声绘色地把它朗读出来了,所以教学时,我事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旧北京城的吆喝声,然后又让学生听了课文的朗读示范,学生们竟然能够绘声绘色地读出文中所列举的吆喝声的味道了,使这堂课收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其实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四、多媒体丰富内容、拓宽视野,提高飞翔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