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参赛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1:4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参赛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海尾镇中心学校  李高雄
【内容摘要】:兴趣就是学习的促进剂。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活热情、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活热情   学科特点   完善自我
“文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好”,“乐”不仅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之柱。因此,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就愿意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愿意学。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并不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我从教十几年来,担任过小学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原因之一,教学方式单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课堂成了讲堂,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由于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经验世界变行乏味,使得所学知识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水平上;原因之二,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造成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使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受限;原因之三,学生学习空间的封闭,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课文,学生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但由于教师没能有效地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善于挖掘教材中与孩子情感共鸣的因素,不善于把语文引向生活,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致全无。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关键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呢?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比如我在教《翠鸟》这篇课文时,课文里的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 、“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1:40:59 | 只看该作者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 竟成为一个亮点!
(4)、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自学的程序与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化指导学生学习自主求知的方法。除常规方法指导外,还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能够选择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会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学习全过程,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在经历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互相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学习语文增加动力。
(2)、用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信,才会有学习的恒动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所作出的反应,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不要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应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可取之处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相信“我能行”,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1:41:04 | 只看该作者

三、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课堂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课的重要性。耐心教育固然重要,却往往适得其反,让学生觉得老师啰嗦,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其实语文课程本身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比如我在给六年级的学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时,发现学生对这部小说并不十分感兴趣。于是我给学生介绍了这样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学生品味这段话的意义。学生仍没有多大兴趣。于是我问道:“这段话里有一个病句,你们谁能找得出来,说明你们找到了大文豪的错误,很了不起哟!”学生顿时有了兴趣。在一番激烈的争辩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你们接下来再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谁先读完,先读懂,看还能不能找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错误。学生兴趣高涨,纷纷表示要和同学竞赛。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力求克服自己性格中与本学科不适宜的地方,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有个性。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自身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掌握广博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知识积累,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活力四溢!学生才会因崇敬教师而对语文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以及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0: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