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三年级科学教案、反思集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0:00 | 只看该作者
实验因改变而精彩  



山东莱州市实验小学 李许芳



一、活动背景



《哪杯水多》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在在哪里》一课用感觉器官观察、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水”为载体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量筒,探究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意识到借助仪器观察比用感觉器官判断更准确。



三年级的孩子纯朴可爱,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我经常会在放学的路上碰到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下节课上什么?带什么材料?”,他们喜欢都上科学课,我想与每个学生都能够动手参与做实验,经历探究的过程是分不开的。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望,为了上好《哪杯水多》,备课时我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学习他们的精华之处,准备了充分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去探究:每组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几个杯子,杯子里装上不同体积的水,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多。各小组的材料相同,相同的杯子里水的体积也相同。每个班有70多个学生,至少得分成12个小组,到仪器室里找了12组3种不同形状的杯子很容易,可实验室里的杯子都是玻璃制作的,由于教室的学生多,又没专门的实验桌,上过两个班后每个班都有打破杯子的现象。第三个班我就改变了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杯子。



提前一天布置学生每人带一个杯子,纸杯、塑料杯、玻璃杯都可以,上课前将杯子里装上适量的水,不超过半杯。这下好了,各种各样的杯子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大大的可乐杯、高高的玻璃杯、花花绿绿的塑料杯、还有各种漂亮花色的纸杯,当然纸杯中有一些是相同型号的。由于材料的改变,我也为这节课的效果有些担心……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远远在我的预料之外。



二、片断及分析



还没有开始上课,有的学生就问:老师,让我们准备这么多水干什么,是不是要比较水的多少?我笑而不答,让他们去猜。一上课,我便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大家面前都有一杯水,谁杯子里的水最多呢?你能想办法比较出来吗?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积极地行动起来。我好像没事先生一样来回于各个小组之间,观察他们的做法与比较,倾听他们的讨论与交流,随时融入他们的活动中。还是来听听学生的谈话吧:(1组)



生1:我们把这4杯水放在一起,好比较。



生2:对,编上号更好,要不说“***的杯子”太麻烦了。



(生同意,编上1、2、3、4号)



生3:这两个杯子一样,放在一起。



生1:对,1号和3号杯一样大。



生2:3号杯比1号杯里的水多。



师:为什么3号杯的水多?(生一愣,抬头看师)



生2:因为3号杯的水比1号杯的水要高一些。(师点头,生继续交流。)



生4:我觉得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多。



师:是吗?



生4:这两个杯子里水的高度差不多,3号杯子粗,肯定水就多。



(师点头微笑,生有了信心)



师:1号杯和2号杯,哪杯水多呢?



生3:我觉得好像是2号杯的水多,因为2号杯比3号杯稍微细一点,而1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要少许多,所以我觉得还是2号杯的水多。



生1:4号杯下面细,上面粗,可是这个杯子很大,里面的水也挺高的,应该是最多的。



师:你们按水的多少把杯子排排队,再讨论讨论,准备交流。



学生的谈话和比较的方法令我震惊:他们已经找到了比较哪杯水多的方法,不仅相同的杯子可以比较,不同的杯子而水的高度差不多时也可以比较,亲身经历的感受是最难忘、最深刻的,这要比我直接去教给他们比较的方法好十倍百倍,更要比用三个特定形状的杯子来比较要好得多。孩子的能力不可估量!



还有一个小组,四个人拿了五个杯子,有一个同学拿了两个同样的杯子,而盛水的四个杯子都不相同,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比较的:(7组)



生1:这怎么比呀,杯子都不一样。



生2:就是,怎么比呀?



生3:肯定能比出来,别着急,再想想!



生4:(看到了多余的杯子,眼睛一亮)我有办法了!



生123:怎么比?



生4: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杯子的水都倒进这个杯子里来比!(边说边指边比划)



生1:噢,我知道了!



生2:还有,倒的时候不要弄洒了,要不就不准了!



生4:好,我来倒,你们看。



生4拿过这个杯子,向里面倒水,其他三个学生看杯子里水的多少。



生3(恍然大悟):对,我来做个记号,看得更清楚!



说着拿起笔在杯子的外面画上记号,并在旁边标明是哪个杯子,那三个同学都佩服地看着他。那个学生倒得很用心,同学们也观察得很仔细,一会儿就比较出四杯水中哪杯水多,都高兴地举起了手。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表面看起来不好解决的问题,就这样被他们愉快地找到了答案:把不同杯子里的水都倒进一个杯子里进行比较,自然就很容易地比较出水的多少。这些方法,都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集中小组全体同学的智慧而发现的,是要比我们为学生准备整齐划一的材料去研究要生动得多?



三、活动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远远超过我的设想,甚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课堂应该贴近孩子的生活,发现学生身边的科学,挖掘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现有的材料、条件,去生成一个真实的科学课堂,而不是刻意地去创设一个实验探究情境,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研究、思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要从小教会孩子运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科学,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深奥的科学问题,用灵巧的双手去探索有趣的科学知识。



完全相同的探究材料,对学生的探究未必就是好事,它可能禁锢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创造,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可能的材料,对他们的研究也许会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青岛版的科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教学空间,我们要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灵活运用,真正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克服教学材料的不足,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每一课的精彩都把握在自己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0:00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食物链》 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刘 娟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猜谜语



1.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草莓    草→羊



2.然后来了一群狼(再打一水果名称)杨梅    羊→狼



3.讲述:在科学上我们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被吃的物体在箭头的前面。刚才的两个谜语就存在两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板书:草→羊→狼



(评析:猜谜语的环节很快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



二、故事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螳螂捕蝉的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



在这个例子中,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



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  (板书:蝉 → 螳螂 →  黄雀)



提问: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黄雀为什么对螳螂虎视眈眈?



那蝉吃什么呢?黄雀会不会被其它动物吃呢?



(完善板书:树汁→ 蝉 → 螳螂 →  黄雀)



3.谈话: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评析: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进一步的了解了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熟悉了用箭头表示的方法。同时安排学生举例生活中所了解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展开教学。)



三、在游戏中认识食物链



1.谈话:看得出,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其实,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



2.游戏“帮我找位置”。



多媒体出示:青菜、毛毛虫、蜘蛛、鸡、狐狸图片,认识吗?



谈话:现在请五们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这儿就有五张表示这五种生物的图片,请五位同学任抽一张。



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如果这五位同学按吃与被吃的关系就这样站,合理吗?



提问:那你能不能到前面来,帮他们重新把顺序排一下?



谈话:这样排同意吗?只是你们同意还不行,我得问问他们当事人。教师现场采访表演游戏的五位同学现在这么站合不合理。



(板书:青菜 →毛毛虫 →蜘蛛 →鸡 →狐狸)



3、游戏“猜猜我是谁”。(出示大鲨鱼、海藻、鱼、虾、海豹)



谈话:规则是这样的,到前面来抽到卡片的五位同学,按吃与被吃的关系,自己排好队伍,然后请下面的同学猜猜他们各代表哪种生物?意思明白吗?(五位同学按吃与被吃的关系站成一排)



谈话:下面的同学开动你的脑筋,猜猜他是谁。



(板书:海藻→虾→鱼→海豹→大鲨鱼)



4、谈话:生物间总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我们就把它称作——食物链。



(评析:安排的两个游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的调动起来,自主的进入探究学习,所以在给出食物链定义的时候学生掌握都很轻松。)



四、深入认识食物链,了解食物网



1.出示插图



你能从这幅画中找出食物链吗?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教师板书学生所找到的食物链。



2.提问:仔细观察这几条食物链,你是否能什么新的发现?



3.谈话:自然界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间的取食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间就存在很多食物链。瞧,这么多的食物链纵横交错,像什么?



揭示“食物网”。



(评析: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自己去找图中出现的食物链,他们此时也迫切的想知道自己找的对不对,全不全。此环节正是在学生的这种需求下安排的。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很自然的给出了食物网的知识点。)



五、认识食物链中各部分名称



1.谈话:食物网由众多的食物链组成,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在凶猛的肉食动物。植物的养料又从哪里来呢?



多媒体视频介绍什么是分解者。



提问:分解者在生物界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生物界没有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谈话: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取了不同的名字。视频介绍什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2.出示相关图片,讨论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六、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但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他生物影响有多大呢?



我们以这条食物链为例,老鼠吃的不仅是草籽,还吃粮食。曾经一段时间,人们非常喜欢吃蛇,不法商人大量地捕杀野生蛇类,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所带来什么后果



2.试着算一算:科学研究讲究证据充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了解其影响程度。如果一条蛇一年能吃6只老鼠,一只老鼠一年糟蹋5千克粮食,据统计我们人类每年要吃掉200万条蛇,那么一年下来,等于放过多少只老鼠?损失多少粮食?



提问:这种影响仅仅体现在这一条食物链上吗?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又会是怎样的?



3.谈话:是啊,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某一链条断开,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评析:探究食物链遭受破坏的影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本课我先给出一个食物链,让学生先展开小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并交流想法。然后又安排了实际的数据让学生算一算,通过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食物链上的每个生物都是重要的。这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结果要好。)



七、拓展应用,小结



1.谈话: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最终会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大量使用农药、排放污染也会给良性的食物链造成巨大的破坏。



谈话:如果是你,你打算如何防治庄稼地里的虫害和鼠害?



2.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此收获?



3.谈话: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和更复杂一些的食物网而相互联系。



如果在这张图上我们再增加人(贴上人的图片),你还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吗?这个研究任务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好吗?



(评析:安排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并将思考延伸到了课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0:00 | 只看该作者
《奇妙的指纹》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小学 张叶生 赵素英





  开放性是科学课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探究拓印指纹的方法上,我们以学习伙伴的角色与学生交谈,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放飞的翅膀,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其次,“关于指纹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想法竟然超出老师的意料,于是,关于指纹的传统说法是否可靠性的探究又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活动探究范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的联系,小学科学本身就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又服务于更多的身边生活。生活经验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验对教学有加强理解,帮助记忆的作用;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探究新知,掌握新知。为了创设开放性的探究氛围,唤起学生研究和探索指纹的兴趣,我通过设计“侦探乐园”这一环节,带学生亲临神秘侦探柯南办案的惊心动魄的现场。让学生自由提出各种破案的方法,教师从中引导学生说出指纹,并共同假设指纹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深入研究指纹的兴趣。



一、激情引探  体验奇妙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来研究“我们的手”。今天,我们要研究手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部位,你猜猜是什么?出示指纹。



1、动手观察:我们的指纹长在哪儿呢?(你能指给我看吗?)每个手指上都有指纹吗?



2、指导观察:观察一下,你的指纹是怎样的?



3、讨论: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既然都不一样?我们要怎样证明我们的观点?这样吧,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同桌及小组同学的指纹吧!学生自由观察。提问:小侦探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反馈:我们小组四个人比较我们每个人的大拇指指纹,发现有的中间一圈圈,像旋涡一样,有的向这边歪的,有的向那边歪的,有的像山坡一样。



生1:我们发现它们的方向、圈数、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生2: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指纹的形状是怎样的?我们的研究方法是用放大镜看。我们的发现是指纹是有一条条线的。有的指纹是中间开始一圈圈的,有的是向一边扭来扭去的,有的像山洞一样中间高起来的。



师:能把你们的发现画在黑板上吗?   同学们刚才研究指纹研究得都很好,你想了解科学家研究指纹的情况吗?(课件出示介绍指纹的三种类型。)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指纹中有三类形状较多。一种是这样拱起来、弯弯的,同学们叫它山坡指纹、山洞指纹、鼻子指纹,科学家觉得它像弓,就叫它为弓形指纹;一种是这样向一边偏的,同学们叫它左偏指纹、右偏指纹,科学家觉得它像扫地用的簸箕,就叫它箕形指纹;还有一种中间是这样圆圆的、一圈一圈的,同学们叫它旋风指纹、旋涡指纹,科学家觉得它像烟斗,就叫斗形指纹。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指纹?像波浪,像香蕉,——弓形、像香蕉,像耳朵——箕形、像漩涡——斗形。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师:每一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全世界几十亿人中,还没有发现相同的指纹。就算是同一类的指纹,它们在纹路的路线、长短、分叉上都是不同的!关于指纹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我想知道我的指纹和别人的指纹一样吗?我想知道人的指纹都有哪些形状?我想知道人的指纹有什么用途?我想知道人的指纹也像我们的身高一样,每过一年就长一圈吗?你真会提问题!我们的身高能用工具测量,可这指纹又细又密,该怎么测量呢?我能给你想办法,今年你把指纹印下来,等明年这个时候,你再印个指纹进行比较就知道了。指纹是不变的。那次我看电视,看到警察破案时有的就查手纹,要是指纹变的话,就不能用这种办法了。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数一数指纹的圈数,明年再数一数就知道了。你们说的确实很对,指纹就是人体的特征之一。你如果不完全相信,可以按同学为你提供的方法亲自试一试。



二、展示过程 感受奇妙



同学们,我们大家再一起走进拓印指纹的迷宫,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吧!



启发提问:你们是否知道你的指纹在什么地方呢?谁能给老师指一下?(学生指出自己指纹的位置),找一位学生,拉着学生的手走到教室的一端,用放大镜观察一下吧!(再走到教室的另一端)在灯光下观察一下吧。(面向全体)我想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下大家说行不行啊?在液体里泡一下可以吗?这样观察又麻烦又不准确了,谁能给老师想一个办法?为了使我们观察指纹更方便清楚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放大镜、拓印)(引导学生说出把指纹拓印下来步骤)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拓印指纹的知识。



为了更方便、更清楚地观察指纹,我们首先要把指纹采集下来。你有什么办法把你的指纹拓印在纸上?(参照书上的方法)讨论拓印指纹方法和步骤:(拓印指纹的方法还有几种,书上只是其中的一种,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拓印指纹)每个学生完成十个手指的拓印,(要求清晰)。



(1) 为了研究更方便,我们还要把指纹印下来。请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把我们的指纹印下来呢?(学生讨论)



(2)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拓印,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一下自己拓印的指纹。鼓励学生动起来。可以向其他的同学借指纹;也可以向老师借指纹。



(3)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当堂纪录。



三、课外延伸 奇妙无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我们本来很熟悉但又不太详细的知识,它是我们的朋友——指纹,通过研究我们了解了指纹的特点,现在谁能来给大家再来正确解释一下小小的指纹为什么能破案?你认为利用指纹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回到家后把爸爸、妈妈的指纹拓印下来做一个家庭指纹档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0:00 | 只看该作者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案例分析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教材解读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泡沫塑料是浮的,铁块是沉的……沉和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所以,学生对于“沉和浮”有感性认识,但同时,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木头是浮的,木头做的船也是浮;在水中,钢铁是沉的,但钢铁做的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呢?……在这里主要涉及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内容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中具体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学生们观察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从小纸片、小铁盖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开始。因判别小纸片、小铁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出现矛盾,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问题。这里,需要选择一种沉浮结果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观察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各种物体的沉浮状况,这是后续研究活动的基础。



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这里,学生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们这种推测与实际的观察结果肯定会发生矛盾。当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恰恰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



设计理念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时,因为每组材料之间都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因此材料就必须分阶段发放。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随着探究活动不断深入,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主动地发展和有效地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和发现物体沉浮与各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推测——发现——否定——再推测——再发现——再否定——再推测”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猜测,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探求导致物体沉或浮的几个因素。



材料准备:铁盖、水槽、泡沫塑料、胡萝卜、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头、石头、橡皮塞、同样大小但不同重量的球、同样重量但不同大小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在水中,木头是浮的,木头做的船也是浮;在水中,钢铁是沉的,但钢铁做的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这些现象有没有引起过你的思考呢?



你想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考虑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因此科学探究的内容要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因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贴近生活,并指向学习内容。]



二、初步感知沉浮



1、出示铁盖



把铁盖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



2、教师演示两种方法,观察是沉还是浮



①把铁盖放在水面。(浮)



②把铁盖放入水底。(沉)



为什么同一个铁盖放在水中会出现沉和浮两种情况?



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现不同的现象。



3、选择方法



你认为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用铁盖引出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现不同的现象。学生猜测铁盖在水中是沉的,教师先演示是浮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演示是沉的,让学生引起思考: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现象,与原先的判断铁盖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出现了矛盾,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同时,需要选择一种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观察,从而为本课的后续活动作好铺垫。)



三、探究活动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认识各种材料并猜测沉浮



请你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猜测把物体分为三类:



①可能沉的   ②可能浮的  ③推测结果有争议的



2、验证



学生实验



你的推测结果正确吗?



3、交流



你是根据什么来推测这些物体是沉还是浮的?



4、猜测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



(观察泡沫塑料、胡萝卜等物体,学生开始猜测,这些材料有的会沉,有的会浮。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体猜测错误,让学生模模糊糊意识到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大小和轻重有关,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



四、探究活动二(探究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1、根据前面学生的猜测把物体沉浮可能的因素分为两类:



①可能与大小有关   ②可能与轻重有关



2、比较:泡沫塑料与回形针



你们认为物体沉浮可能与大小有关,大的物体容易沉,小的物体容易浮,那为什么泡沫塑料大,反而浮,回形针小反而沉?这是为什么?



你觉得它们之间可以比较吗?为什么?



3、讨论:你认为怎么样的物体才可以比较?



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材料来研究物体是沉还是浮?



4、交流选择材料。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沉浮好像与大小和轻重没有关系,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从而产生了矛盾和疑问。在进一步的讨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矛盾开始步步深入,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因此自然而然引出了关于可比性和选择材料的讨论,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



5、研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



出示一组材料: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4个球(这里有四个大小相同的球)。



比较轻重:用天平称一下4个球,比较轻重。



猜测:把它们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验证:学生分组实验,把4个球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物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越重的越容易沉,越轻的越容易浮。



6、研究物体沉浮是否与大小有关



出示一组材料:同样重量但不同大小的圆柱体。



推测:哪个会沉,哪个会浮?



验证:分组实验。



交流:你从刚才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物体的轻重相同时,越大的容易浮,越小的容易沉。



[后续材料的分发,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矛盾开始步步推进,通过利用两组材料的实验,到最后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是有关的,形成非常清晰地关于“沉浮和大小的关系”、“沉浮和轻重的关系”的概念。]



五、讨论思考



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知道了当物体大小相同时,越重的容易沉,越轻的容易浮;当物体轻重相同时,越小的容易沉,越大的容易浮。



从刚才的研究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你认为怎样的物体容易浮,怎样的物体容易沉?



[最后,在学生对“沉浮和大小的关系”、“沉浮和轻重的关系”的清晰的认识上,带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在课外继续探究。]



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标准》)。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的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因而,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引领学生经历“推测——发现——否定——再推测——再发现——再否定——再推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参考:《小学科学课活动中有结构材料的选择与组织》)



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使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活动,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



2.利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使用有结构材料,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实验操作中,自主学习,亲自动手,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沉与浮》单元共有四课,四篇课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结构性。沉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但在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情景中,他们又无法解释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在后续材料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逐步清晰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向前发展,使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过程从而得到充分发展。



片段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师:(提供泡沫塑料、胡萝卜、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头、石头、橡皮塞八种物体)我们称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开始猜测)



师:(根据学生猜测的结果,把同类的物体放成一堆)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石头是沉的,因为很重;胡萝卜是沉的,因为它很大;蜡烛是沉的,因为蜡烛也很大;橡皮沉,因为有重量;泡沫浮的,很轻;回形针浮的,也很轻;牙签的,又细又小又轻。



师:大家同意吗?

  

生:我觉得回形针沉的,因为它是铁做的。



生:我认为蜡烛是浮的,因为它很轻。



生:我觉得胡萝卜可能是浮的,它也很轻。



……



师:大家把各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一下结果怎么样?



(生动手实验)



师:你们都猜对了吗?



生:没有。



师:哪些不对?



生:胡萝卜不对,是浮的。



生:回形针是沉的。



生:橡皮塞是沉的。



……



师:你们刚才是根据什么来推测这些物体是沉还是浮的?



生:……



师:你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我认为和大小有关,因为胡萝卜虽然重但是很大,所以会浮。



生:和轻重有关系,因为石头虽然很小,可是它很重所以会沉。



……



在观察泡沫塑料、胡萝卜等物体,学生开始猜测,这些材料有的会沉,有的会浮。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体猜测错误,让学生模模糊糊意识到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大小和轻重有关。然后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按大小、轻重排列),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沉浮好像与大小和轻重没有关系,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从而产生了矛盾和疑问,在进一步的讨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矛盾开始步步深入,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去发现。这时候原有的材料就不能继续用于观察活动。



科学课活动的材料,应该是有典型性、有结构性、有启发性的材料,是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因而接下去引出了关于材料可比性和选择材料的讨论。教师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片断二:(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吗)



师:我们要研究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是否有关,要选用怎样的材料呢?



生:选用同样大小的材料。



师:(拿出一组材料,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4个球)



师:猜测一下,这四个球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



后续材料的分发,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矛盾开始步步推进。通过利用两组材料的实验,学生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是有关的,形成非常清晰地关于“沉浮和大小的关系”、“沉浮和轻重的关系”的概念。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和把握实验现象后面蕴含的科学本质和规律。材料是达成活动目的的重要因素,选择的材料应该能促进活动目的的达成。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并提出假设,然后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教师起到引领的作用,在学生将疑而惑的时候把他们的思维引领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种领不是硬拉,而是通过有结构的材料、通过实验产生的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作出的假设等方面。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观察水》教学设计  



江苏省赣榆县班庄中心小学 王伟



一、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科学探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提升结论。”



科学探究就是以自然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作为特定对象的探究,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开展的探索、质疑和研究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获的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可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的价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习,对科学课不了解,尚处在懵懂之中,还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课的学习,但是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整理、归纳,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习惯的养成和初步的能力培养,待他们经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4、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比较的方法及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事物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四、教学难点



探究水的各种性质。



五、教学准备



  准备演示的各种实验器材、彩色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值日,在扫地之前,我们要干那些准备工作?(先洒水)那么大家对水有那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初步认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好吗?



板书课题:  2  观察水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根据。



(二)探究研讨,描绘特征



1、 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出示自然界不同水域的彩色图片)



  组织讨论,各组汇报交流。(都是水,颜色不一样)(有河水、有湖水、有海水)



  2、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讲台上这四个玻璃杯中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学生讨论并动手操作。各组汇报方法



  3、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不错,这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就是水。



  4、现在我们每个小组桌上还有三个透明的塑料杯,分别装着纯净水、白酒和白醋,到底哪一杯是纯净水?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找出来的?



指名学生说(用鼻子闻)



提问:为什么要用鼻子闻?你为什么直接凑近来闻?



分组交流(因为水是没有气味的,有气味的就不是水。因为老师你已经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是什么了,我们都知道是没毒的,是可以直接凑近来闻的。)



追问:如果给我们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能不能直接凑近来闻?(不能直接凑近来闻)哪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找呢?(我们可以用手扇)



5、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演示正确方法。



6、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观察吧,在纯净水、白酒、白醋的杯子上贴上标签。



生自由做实验,教师巡视,行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操作。



7、谁来说说你们组的发现?看一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这三种物体的描述最详细。(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但味道不一样。醋、酒有很大的味,纯净水没有味。)



谈话:同学们都能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你们对水有了新的认识吗?水有哪些性质呢?



8、师生共同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板书)



观察的顺序是:一看、二闻、三尝。



出示小黑板:《观察物体的顺序》  一看、二闻、三尝。



不能吃的不要尝,闻要用手扇来闻,尝用玻璃棒蘸来尝。



(三)扩展延伸,组织探究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基本性质,那它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呢?



2、教师操作:指导学生观察。(教师往装着纯净水的杯子里继续加水,加到不能在加为止。)



现在还能往杯子里加水吗?(不能)。教师在另一个杯子里装上细沙,直至装到不能装为止。



提问:现在还能装吗? 让学生充分的猜测,讨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继续示范实验,以检验学生的猜测。



提问:如果往这杯沙子里加水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先与同桌说一说。师指名回答,进行评议补充。



追问:为什么水能流进沙子里呢?(沙子里面有空隙。水是流动的。)



4、继续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塑料口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水在流动)



5、学生动手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一种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以次倒入其它形状的容器中



6、提问:做完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水很有趣。 水可以随着容器形状的不同而改变。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



谈话:大家通过探究以后都知道了水是流动的,并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像水一样,既能流动,而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呢?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相互进行交流。(牛奶、果汁、饮料、啤酒、酱油、醋……)



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些物质都跟水一样,能流动,并且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叫它液体。



师板书:水是流动的     没有固体的形状     液体



(四)活动拓展



1、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30页上的内容,明确认识。



2、教师布置比赛任务:各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用具,再不搬动桶的前提下,将桶里的水运到1米外的空桶里去。



3、学生分组讨论之后,领取比赛用具。师要求学生要注意安全。



4、教师发出比赛开始口令,学生开始运水。



比赛结束,教师提问:你们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最后结果怎样?是利用了水的那些性质? 各组进行汇报交流。



提问:假如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一些(教师重新确定距离),你们又会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运水?



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对策,设计方案,开始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五)进行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通?你还想进一步去探究些什么问题?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希望你们课后继续去探究水,把你们发现水的神奇之处记录下来,便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去研究。



(六)布置作业(略)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科学素质、探究的能力以及营造的探究环境直接决定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



1、教师是引导科学探究的设计者。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方法去了解认识水。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对水的观察上,运用直观的图片、各种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并用多种方法去了解自己身边的物质和相关事物,使学生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多给学生动手的时间,让他们将水倒来倒去,观察水流,从而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



2、教师是科学探究的引导者。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叙述时还是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但是他们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归纳,他们多多少少的都能对水的性质说一些。这里也要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儿童这一特定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处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完成探究任务。另外,为了避免学生着重对水这一具体事物的观察而忽略科学的观察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认识水。



3、教师是科学探究的组织者。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前后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充分说明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时,训练他们先动脑,再动手,带着问题有准备地、有目的地去亲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正确地科学探究,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才得以很好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空气在哪里 教学实录  



山东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 张兆焕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并能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有重量的验证实验。

     

3.能针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并进行表达与交流,自己得出科学结论。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大家好!很高兴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科学秘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大家都知道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那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你能找到空气吗?(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生:能。



2、活动一:找空气



师:我们先来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找空气呢?



师:这几位同学表现得非常勇敢,其他同学呢?



生:说各种各样的方法。(不错,有创意,新奇,很独特)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办法,这些办法能找到空气吗?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好的,小组长拿出我们准备的材料,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找一找空气。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有创意!开始动手吧。(扇子,塑料袋,气球,针筒,砖块,空矿泉水瓶子)



生活动,找空气,师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找到了)高兴吗?(是)哪位同学说一下你用什么材料找到了空气?你是怎么做的?



生:展示(方法多样)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找到了空气,表现都非常优秀!现在你知道空气在哪里吗?



生:(在气球里,在塑料袋里,在砖块里……)



师:还有哪些地方有空气呢?(教室外,操场上……)我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到处都是、无处不在(板书)



师:这个词用的非常准确!……(板书)



3、活动二:证明空气有重量



师:刚才大家都找到了“空气”,那么,空气有重量吗?现在请你来猜一猜。 (学生思考、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师:现在咱们有不同的猜测了,要知道空气究竟有没有重量,你有什么办法?(学生提出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看来,大家都想亲自动手实验一下了。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实验材料。(出示天平)(生:天平)谁知道天平有什么作用?(放一架天平在讲桌上,演示)



生:是用来称东西的。



师:对,天平可以称量出物体的重量,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天平调平衡以后,放在两个盘子中的物体如果重量相等,天平就会保持平衡;如果两边的重量不相等,天平的指针就会偏向重的一边。



师:这是什么,你认识吗?(平衡尺)这是我们学习了第3课《跷跷板》后,有的同学自己做的平衡尺。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还有两个气球。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小组长到前面来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师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我们准备在平衡尺的两边一边挂上一个气球,其中一个气球吹上气,另一个气球不吹气,看看平衡尺哪边沉,如果吹气的气球沉,就说明空气有重量。师:你想平衡尺的哪边会沉?如果这一边沉了,说明什么问题?



师:可以看出这个小组的同学确实是经过了认真思考,设计的实验基本是可以的。不过,你注意到了没有:老师提供的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它们本身的重量就可能不相等。(演示)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实验结果准确吗?



生:不准确。



师:看来你们的实验方案需要改进。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生:我们准备在平衡尺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先调平衡了,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取下来吹气,然后再放回去,看看平衡尺哪边沉。



师:这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比前一个小组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取下来吹气,放回平衡尺上时,随便找一个位置都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那应该放在哪儿呢?



生:放到原来的位置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放到其它位置上就不准确了。



师:考虑得非常全面。使用天平的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生:(前面演示)我们准备在天平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然后把天平调平衡了,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吹上气,看看天平平不平衡。如果吹气的一边沉了,就说明空气有重量。



生:我们准备在天平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吹上气,看看天平平不平衡。如果吹气的一边沉了,就说明空气有重量。



师:这个实验设计得很好,考虑得很全面!老师提个建议,你们原来设计的是先在两边放上气球调节天平平衡,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吹上气。如果反过来,先把其中一个气球吹上气,再把天平调平衡了,又该怎样比较空气有没有重量呢?



师:这个方法基本是可以的,不过有点小问题,谁能说一说?(到前面来找)



生:这一边,气球还没吹气就已经沉了。真聪明!这就是问题所在。



师:同学们注意看,我在两边放上两个气球,看出问题了吗?观察一下天平平衡吗?



生:不平衡。



师:不平衡,要怎么办?



生:调平衡。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讨论,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问题,修改实验方案。这次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最棒!好不好?(好)



师:赶快开始讨论吧。



生讨论,师指导。



师:现在哪个小组再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我们准备在平衡尺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先调平衡了,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取下来吹气,然后再放回去,看看平衡尺哪边沉。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取下来吹气,放回平衡尺上时,随便找一个位置都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那应该放在哪儿呢?



生:放到原来的位置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放到其它位置上又不准确了。



师:考虑得非常全面。



使用天平的小组汇报。



生:我们把一个气球吹上气,另一个气球不吹气,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平衡了,再把有气的气球扎破,把气给放出来,看看天平能不能平衡。



生:我们准备在天平的两边一边放一个气球,然后把天平调平衡了,再把其中的一个气球吹上气,看看天平平不平衡。如果吹气的一边沉了,就说明空气有重量。



师:同学们再次讨论后设计的实验都很精彩!暂时不能分出哪个小组的最棒,不过不要紧,我们还可以在下面的活动中,继续比赛,有信心吗?



生:有。



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你们的设计开始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师指导。



师:好,请坐好。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猜测一致吗?(一致或不一致)



师:谁愿意来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有重量。(板书:有重量)



4、收获与体会



师: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你都知道了哪些科学知识?



生:(空气在我们的周围,空气有重量,没有颜色、透明,做实验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有耐心并要细心)……



5、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看到同学们这节课表现这么棒!老师想为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作为送给同学们的奖励,好不好?(好)这个烧瓶里面装的是一些水,为了让大家便于观察,我把水染成了红色。请大家认真看。(教师演示模拟喷泉实验)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热水浇上去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



师:是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想知道吗?(想)这个秘密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探究、发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磁铁》教学案例



菏泽市东明县开发区江庄小学 孙楠



一、活动设想



《有趣的磁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的内容。本课教科书包括四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整个课堂活动以游戏导入,从“玩磁铁,找发现”开始探究,接着通过交流总结出磁铁的性质,然后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教科书提出了“调查、了解磁铁还有哪些用途,写一份调查报告”的课后活动指向,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整个活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逐渐开放的过程。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让学生经历“准备材料----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磁铁有那些性质,也没有明确展示实验的方法,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 活动目标



设计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有磁性(能吸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有两个磁极,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等性质;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活动准备



1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磁铁。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游戏鱼缸、钓竿、游戏小鱼(各种材料制的)多条。各种各样的磁铁(条形、环形、马蹄形、圆柱形、方形、不规则形等)各多块;橡皮、铁钉、铅笔、细铁丝、皮筋、薄铁片、木块、铁勺;小船;小车;水槽(盛少量水);泡沫塑料;实验记录卡(4张);抹布。



四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有些游戏不仅好玩,而且还藏着好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钓鱼比赛”的小游戏,好吗?



生:好。



师:我先把游戏的规则讲一下。每组选一个代表,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谁钓的鱼最多!



(师说开始,4个代表同时开始钓鱼,其他学生喊加油,倒计时10、9、8、7、6、5、4、3、2、1停!)



师:好数一数谁钓的最多,用掌声祝贺他!祝贺何蒙同学,发一枚奖牌。好请第一名(冠军)给大家介绍经验。你是怎样把鱼钓上来的?



生:发现鱼钩是吸铁石做的,鱼身上有小铁钉,鱼钩一碰小鱼就吸上来了。



师:哦!原来秘密藏在这里!吸铁石可以吸铁,吸铁石有一个科学的名字叫磁铁,磁铁吸铁的性质叫磁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磁铁。板书课题:《有趣的磁铁》



(二)探究活动



1、认识磁铁



师:同学们玩过磁铁吗?



生:玩过。



师:谁来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玩过的磁铁是长方形的,是在文具盒里安着的开关。



生:我玩过的磁铁是圆环形的,是在坏的录音机里安装的。



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磁铁,请打开一号材料袋。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汇报)



生:我发现磁铁有多种形状,有长的、有圆的、还有环形的、圆柱体的。



生:我发现磁铁弯弯的像一个门的形状。



生:……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发现了磁铁有这么多形状,你能根据形状给它们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



生:这种弯弯的像门形的磁铁,我给它起名叫门形磁铁。



生:这种长条形的磁铁,我给它起名叫长条磁铁。



生:这种圆环形的磁铁,我给它起名叫圆环磁铁。



生:……



师:你们取的名字真不错,很形象。为了有一个统一名字,我们把这种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把这种弯弯的磁铁叫“蹄形磁铁”,把这种圆环形的磁铁叫“环形磁铁”。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磁铁上刷有两种颜色,还分别标有“S”、“N”两个不同的符号。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S”、“N”是磁铁的两个磁极,“S”又称南极,“N”又称北极,。



2、探究性质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磁铁,它还有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下面我们来玩一玩磁铁,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好!请打开材料盒尽情的玩吧,注意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开始探究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适时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玩磁铁时有那些发现?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谁想第一个把你的发现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发现把条形磁铁放入水槽中的小船内,小船的两端停下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生:我发现把圆柱形磁铁用线吊起来,总是“S”一端指南,“N”一端指北。



生:我明白了为什么用“S”极指示南方,用“N”极指示北方了。



生:我明白了用红色和蓝色是为了区分两个不同的磁极。



师:对,同学们说的真好。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



生:我发现磁铁只吸引铁一类的物质,不吸木头、布片、铜片等。



生:我发现把两块条磁铁分别放入两辆小车内,当两辆小车接近时,有时会紧紧的吸住,有时会感觉有一个力量在向外推。



生:我发现把两块条磁铁的 “S”极和 “N”极相靠近时会紧紧的吸住,把“S”极和“S”极靠近、把“N”极和“N”极相靠近时会感觉有一个力量在向外推。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S”极和“S”极,“N”极和“N”极是怎样的磁极?



生:相同的磁极。



师: “S”极和 “N”极是怎样的磁极?



生:不同的磁极。



师:相同的磁极又叫同极,不同的磁极又叫异极,所以我们的发现可以简单的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生:我发现用磁铁吸小铁钉时,两极吸的最多。



师:你的意思是说磁铁两极吸铁钉的能力怎样?



生:磁铁两极的吸力最大。



生:是磁性大。



师:磁铁吸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两极吸的铁钉最多,说明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



生:我还发现用磁铁吸小铁钉时,一个接一个的吸了一串,这是为什么?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这种现象叫做磁化,也就是说每一个小铁钉都被磁化成一个小磁铁了。



生:我不小心把铁钉掉进水槽里,没用手捞,用磁铁隔着水槽壁就吸上来了。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可以运用学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研究知道了这么多磁铁的秘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让我们用掌声表扬自己!



(三) 生活中的应用



师:现代生活中,磁铁的用处非常广泛。你知道磁铁应用在那些方面吗?



生:文具盒里有磁铁,书包盖上有磁铁。



生:冰箱门上有磁铁,手机套上有磁铁。



生:指南针也是磁铁做的。



师:对!你懂的真多,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根据磁铁的性质制成的,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生:磁画板里有磁铁……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共同分享一下。(教师课件出示磁性围棋、磁性黑板、磁悬浮列车、司南等)



生活中好多物品都应用到了磁铁。瞧!手机套扣、磁性黑板、冰箱门……都是应用磁铁的性质制成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磁悬浮列车,就是应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设计制造的。行驶起来又快又平稳,给交通带来了便利。



磁铁不仅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指示方向的仪器。



(四) 课堂评价 课后拓展



师:通过交流我们对磁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时间过的真快,40分钟马上就过去了。这节课大家玩得高兴吗?有什么收获?(生口答)同学们收获真不少!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还有什么要求?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咱们班同学是最棒的!



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上网、图书馆、动手实验)探索更多磁铁的秘密。



五、课后反思



课堂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探究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研究,并有一定的收获。完成了学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我在组织教学时,注意了从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创设了“钓鱼比赛”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考虑到: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他们会有什么发现?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是多个层面的,有材料准备、也有知识储备方面的准备,更有课堂预测方面的准备。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磁铁;二是我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磁铁(条形、环形、马蹄形、圆柱形、方形、不规则形等)铁屑、细绳、铁器、铜器、、铝器、曲别针、大头针、指南针、塑料棒、小车、泡沫塑料、水槽等,并且保证每组材料的数量充足。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玩各种各样磁铁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也没有提任何要求。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的探索时间。



课堂中留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投入“玩磁铁,找发现”的课堂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发现。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玩了近20分钟后,整理好材料开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而交流能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得出磁铁有磁性(能吸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4.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传统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探究活动结束了,课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到最后,学生已没有了问题,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堂在结束之时,教师提出问题:“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在学生进行了充分、自主的探究与交流研讨之后,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兴奋与活跃状态,在这时学生就会提出大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在这时结束,学生的就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还打破了课堂与课外的界限。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势必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总体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以后教学中改正。由于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探究活动中个别学生有漫无目的的瞎玩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意在学生需要时给于适当的提示,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2: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