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三年级科学教案、反思集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实录及设计意图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顾子龙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3.意识到形成合作探究、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用于分组观察的岩石标本(1号:花岗岩, 2号:砂岩,3号:页岩,4号:石灰岩,5号:大理岩)、其它标本(6号:玻璃,7号:砖头,8号:煤,9号:水泥)、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课件、盘子。



2、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议一议岩石在哪儿)



师:(出示岩石)这是一块岩石,在哪儿可以找到它呢?(播放课件)



生:岩石在高山上。



生:岩石在水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刚才看录像知道的。



生:我是凭自己的经验得到的。



师:真棒!还可以在哪儿找到岩石呢?



生:岩石在大海边、建筑工地上也有......



[意图:课件展示岩石在哪儿,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经验,为下面挑岩石的活动作铺垫。]



(活动二:挑一挑哪些是岩石)



师:知道今天研究什么吗?



生:岩石。



师:只不过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不小心和其它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了,能把岩石挑出来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说“能”,接着各组开始挑岩石。)



师:找到了吗?



生:1-5号是岩石,因为他们很硬,我有感觉的。



师:其他小组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为什么认定其它的就不是岩石呢?



生: 6号是玻璃,7号是砖头,9号是水泥,它们是人工造的,不是自然界形成的。



生:刚才听到岩石是自然形成的介绍,我觉得8号煤也是岩石,因为它也是自然界形成的!



生:对!我看过《百科全书》了,煤属于自然界沉积的物体,属于岩石。



[意图:给学生一个挑岩石的任务,驱动学生根据经验认岩石,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都会让学生探究岩石面临感兴趣的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说得真精彩,同学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挑出了1—5号,还有8号岩石,老师看到这几块岩石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出示幻灯片:家中地面装修的情景和1—5号岩石的图片),老师家中正在装修地面用的是哪种岩石?



生:用花岗岩,因为花白相间,好看光滑。



师:哪号是花岗岩,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号就是,我家地面铺的就是花岗岩。



师:够内行的,其它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用5号大理岩,因为它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你是老师,铺白色的大理岩代表纯洁高尚。(掌声响起来)



生:我觉得不妥,白色的容易脏,而地面是天天用脚采的,不耐脏,该用3号,土黄色的......



师:到底用哪种岩石呢?同学们的观点不一,看来关于岩石的学问还真多,要认识这些岩石的特点,能想什么办法?



生:用实验来研究这几块岩石的特点,不就知道了吗?



[意图:该环节展示生活中装修的情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造成认知冲突,到底用哪种岩石好呢?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下面探究岩石的活动中。]



(活动三:找一找岩石的特征)



师: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怎么研究?各小组商量一下,把研究的方法写在“我的记录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到。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老师适时介入引导。)



师:谁来说说你们准备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准备怎么研究?



生:我们打算用小刀划一划岩石的硬度。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



生:看到小刀就想试试。



师:关于岩石的软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生:(生稍沉思片刻)用我们带的钥匙刮一刮也可以。



生:把两块岩石放在一起,用双手磨一磨,也可以判断它们的软硬。



师:除了研究岩石的软硬外,其他小组想研究什么?



生:我们想用放大镜观察岩石里面的成分?



生:我们组用放大镜观察岩石里面的颗粒。



师:准备观察颗粒的什么呢?



生:大小。



生:颜色。



生:种类。



生:我们组想把稀盐酸滴在岩石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我们组准备把岩石放在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教师对各种方法一一板书)



师:用这些方法研究要注意什么呢?



生: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弄破手指。



生:用稀盐酸时应注意不要滴在衣服和皮肤上,因为稀盐酸有腐蚀性,会腐蚀皮肤。



师:想得周到,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科学书上写的。



师:对,同学们千万要注意,稀盐酸有强烈的腐蚀性,每块岩石滴一滴,如果真的不小心弄在手上,就迅速到旁边的水池冲洗。下面各组就按照实验计划开始研究吧。



(学生动手研究)



(活动四:讲一讲探究岩石的发现)



师:哪组先来说?研究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是用小刀刻划岩石的硬度,发现1号岩石(花岗岩)是最硬的,5号岩石最软(大理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在刻岩石时,1号刻也刻不动,没有反应,而5号岩石有少量的“土”掉下来!



生:不对不对!3号岩石(页岩)是最软的。



师:你们组又有什么证据呢?



生:因为在用小刀刻划3号岩石的时候,上面的碎石直往下掉!比5号岩石掉得多!



师:这组同学既有不同的见解,又有充分的证据,那么其他小组的观点呢?(教师在课中进行结果统计,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3号岩石不是最软的)还有不同的观点,怎么办?再次实验?注意用相同的力气去刻3号岩石和5号岩石,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掉下来了!掉下来了!



师:什么东西掉下来了?



生:3号(页岩)岩石上的碎石掉下来很多,5号(大理岩)掉下来一点点。



师:那么刚才为什么有不同的见解呢?



生:我们组没有观察仔细,我们组有可能刻3号、5号岩石的力气不同……



师:通过这次小争论,发现如果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可以再次寻找新的证据。



[意图:关于岩石硬度的争论,就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合理利用了这一资源,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再次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避免了教师对问题一言定论的局面,再次渗透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说服力,而后引导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用刀刻岩石再一次寻找证据的过程,促进了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师:除了用小刀来研究岩石,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们组是把岩石放在水里,发现5块岩石都会冒气泡。



师:其他小组同意吗?(生齐答同意)为什么放在水里会有小泡泡呢?(小组讨论)



生:因为里面有空气!



师:什么里面有空气?



生:岩石块里面有空隙,可能里面有空气……



师:真会动脑子,课后研究研究,看看是不是空气,好吗?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组用放大镜观察岩石,发现1号(大理岩)有黑色、白色、还有红色的东西。



师:我们通常把岩石里面有颜色的东西称作岩石的颗粒。关于岩石的颗粒,还有补充的发现吗?



生:1号岩石的颗粒很粗、很大,用放大镜可以看得很清楚。



生:3号岩石的颗粒很细腻,而且是土黄色的!



师:真让人佩服,观察得那么仔细!



生:我们组把稀盐酸滴在岩石上,发现4号(石灰岩)、5号(花岗岩)上面会冒白色的泡泡。



师:哪一块岩石冒泡的变化剧烈一些?



生:4号岩石遇到盐酸冒的泡剧烈。



师:有同学有问题问吗?为什么会冒泡呢,谁来猜猜看?



生:说明4号和5号岩石一遇到稀盐酸就会发生变化和反应。



师:其他小组同意吗?(生齐答同意。)



[意图:不仅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而且注重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刻地反思“为什么会冒泡”,学生根据观察和经验,作出了猜想,促进了思维的延续。]



师:关于岩石的研究活动,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用自己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岩石的特征,取得了不少发现和成果,下面老师用几个抢答题考考同学们。



(活动五:巩固对岩石的认识)



师:哪一块岩石的颜色是花白相间、而且是最硬的?



(生答1号岩石,教师板书花岗岩。)



师:哪一块岩石是最软的?



(生答3号岩石是最软的,教师板书页岩。)



师:哪一块岩石是青灰色的,遇到稀盐酸会剧烈冒泡?



(生答4号岩石是青灰色的,遇到稀盐酸会剧烈冒泡。教师板书石灰岩。)



师:哪一块岩石颜色是白色的,遇到稀盐酸会有泡泡产生?



(生答是5号岩石,教师板书大理岩。)



师:剩下来2号岩石,它的颗粒比较细腻,而且也比较硬,我们平时看到的磨刀石,就是用2号岩石做成的,我们也给它一个科学的名称——砂岩。



[意图:学生学到了什么?不仅要收集事实,更要整理事实,通过几个抢答问题,梳理了5块岩石的特征,学生一目了然,收获颇多。知道了5块岩石的特征和名称后,为下一步联系生活埋下了伏笔。]



师:通过刚才的总结,我们已经大致知道了这5块岩石的特征,同学们再来考虑一下,史老师家铺地面的岩石,哪种岩石最合适呢?



生:用花岗岩铺,因为花岗岩美观硬实,而且遇到酸的东西不会有变化。



生:页岩太软了,不经用!



师:除了家里可以用到岩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岩石?



(小组讨论交流,此处略。教师边交流边展示岩石用途的课件,加强认识,形成共识,结束新课。)



[意图:照应了课前形成的问题,用学到的新知解决问题。利用课件展示岩石的用途,拓宽岩石在生活中应用领域,激发学生不断建构新知的欲望。]



课后反思



《认识岩石》一课,有的老师总觉得上不出新意,学生研究岩石,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当时,我觉得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突破口,只有找准这样的突破口,才会把学生研究岩石的探究活动凸现出来。后经过教研室和科学老师们共同的帮助,认识到既然学生探究岩石的活动上不出新意,不如在探究过程中的交流活动中,让孩子的研讨交流活动闪耀光彩。结果上下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上面课堂实录中交流研究岩石方法的片断,教师并不是一味地局限于书本的几种方法,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共享,还有哪种方法研究岩石等,如研究岩石的硬度,除了用小刀刻划划,学生经过讨论和自己的经验,“发现把两块岩石放在手中磨一磨也能比较”,这就是交流的结果。再如研讨环节中关于哪块岩石最软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让他们交流反思,再次实验,寻找证据,解释自己地观点。这比平常研讨活动虽然多了一点时间,但真实地引导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寻找证据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玩滑梯的启示》教学设计及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顾子龙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本课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设计



一、导入部分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课后思考、交流。





反思



根据以上教案,我对《玩滑梯的启示》一课进行了授课。对于本次本次教学设计及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认真反思,我认为既有比较成功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优点



1、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造出各种条件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活动,实现了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2、重视了课堂评价的功能。(1)评价主题强调了多元化。即评价不再是教师自己的事,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了评价,使评价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性。(2)实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不仅仅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还评价了学生在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及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3)强调了评价对教学的全过程参与,既进行了过程性的评价,有进行了终结性评价,并且多是鼓励性评价,使评价伴随在教师的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状态。



二、缺点



1、导入部分



在该环节,教师只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新事物,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这一环节中,设计时只想到通过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入“摩擦力”概念,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但是这样做,只是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教师提前设好的“圈套”,并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平时对摩擦力的存在现象其实已经很熟悉,只是没有把它们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对“摩擦力”的认识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有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调控下面的教学。



2、环节安排



虽然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在重点知识的研究上,“放”的度不够大,没有真正把知识放给学生去研究。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可以将研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两方面整合为一个环节,让学生去探究,然后共同汇报。



3、本课设计的“拓展活动”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考虑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应在本节课全部完成,尽量不留课外作业,因此可以去掉。



以上缺点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去积极克服,从而更好地体现当前新课改的精神,提高自身的科学教学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在和谐的活动中感悟 在有效的探究中发展

《观察》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都市实验小学 李红军



【教学设想】

本案例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学探究综合训练课《观察与测量》的第1课。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其实每天都在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对这些感官的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也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观察”这个方面。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材料的组织等实际情况,首先由观察图片引入,然后开展闭眼摸物活动,进而逐步推出捏鼻闻味、舌头尝味等观察方法,最后引导学生综合各种感官开展观察——辨别——配制饮料的活动。从中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期望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观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为以后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一个较好的“观察方法”基础,并养成对周围物体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根据相关内容的调整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 知道人体有哪些感觉器官,能运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

● 利用放大镜、望远镜、听诊器等工具观察,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 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辨识和配制饮料。

知识与技能

● 知道什么是观察;

● 知道观察的作用;

● 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 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 养成对周围物体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装有苹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远镜,放大镜,听诊器,显微镜,红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红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学实录】

活动一:认识眼睛的观察作用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师:(播放图片)请静静地观察图上都有些什么?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生观察图片)

师:谁先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

(生描述观察到的景物,师引导学生补充)

师:(点一位没有发言的同学)他们说到的你都观察到了吗?

生:有些没有发现。

师: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生:我观察没他们仔细。

师:老师相信你以后也能和他们一样仔细观察的。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观察了图片上这些景物,其实眼睛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细地看,可以观察到很多事物。

[课中反思1]: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观察特点,选用观察图片来替代教材中观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动,便于学生与同学比较观察同一物体时存在的差异。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环节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在不断补充、追问等多边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观察时要仔细、交流时要倾听,强化了观察和交流的正确方法。同时,对观察活动中没有进入角色的同学,及时给予提醒鼓励,有利于全体同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活动二:认识手、鼻、舌、耳的观察作用

师:(出示一黑色塑料袋)这是什么?

生:黑色塑料袋。

师:不打开袋子,你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袋里装的是什么?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闻也应该可以。

生:我觉得还可以用舌头尝。

师:真聪明,如果老师现在就让你来确定这个袋子是什么的话,你会怎么做?

生:先用手摸。

师:你为什么先选用用手摸这种方法?

生:我觉得比较简单。

师:可不可以先用鼻子闻或用舌头尝?

(学生自主的发生辩论)

师:对,不明的东西不能随便闻、随便尝,我们要注意安全。

师:我们每个组也有一个装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请小组长从实验桌中取出来,组织小组同学闭上眼睛,用你们刚才想的方法试试。

(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闭眼摸物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活动进行得非常认真,值得表扬.谁来说说你用手摸准了哪些物体?

第2组:我们刚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为我们感觉到荔枝比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师:用手能感觉到物体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们用手摸不能确准的,又该怎么办?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

(小组闭眼闻物活动)

师:闻到了什么?

第5组:我们这个组的小华特别喜欢吃苹果,一下子就闻出了苹果的味道。

(其余各组各抒己见)

师:你的鼻子真灵敏。在用鼻子闻不清楚的物体时,鼻子离物应该远一点,用手扇一扇,然后慢慢的吸气。

师:还有一些通过手和鼻子不能准确感知的,怎么办呢?

生:还有一种方法可选用,那就是用嘴尝味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尝的。不过,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是干净、安全的东西,你们可以放心尝。

(小组闭眼捏鼻尝物活动)

师:尝出了什么味道?是用牙齿、嘴唇尝的吗?

第12组:跟第2组和第5组一样,我们也是先确准了两种,我们刚才用舌头尝出了梨子的味道。

师:哦,你们真棒,把袋子里的物体全认出来了。

[课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别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观察的活动改为由闭眼摸物、捏鼻闻味、舌头尝味等游戏活动,既可以增加观察活动的趣味性,又训练了学生观察的顺序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活动三:认识耳朵的观察作用

师:(播放音乐)你感觉到了什么?是用什么器官感觉到的?

生:我的耳朵听到了美妙的音乐。

师:说明耳朵也能进行观察,那我们现在静静的用耳朵观察一下,看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听并各抒己见)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是闭着眼睛听的,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这样听得清楚些。

师:是啊,有时候听不清楚,我们就要想些办法,你知道还可以用哪些办法?

生:在听的时候保持安静。

生:我发现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可以把声音都集中过来。

生:上周我到医院看医生,那位叔叔用一个戴在耳上的东西听了我的心跳。

师:那是医生用的听诊器。想用它来听一下自己的心跳声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听诊器,我们可以来试一试。

(各小组长取出听诊器,小组成员轮流听心跳)

师:刚才我们用听诊器听到了心脏跳动的声音,很兴奋吧!谁能把你用听诊器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

(生模拟心跳声音)

师:好,学得真像。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听听大树的“心跳声”。

师:回忆一下,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见,师相机板书:眼——看、手——摸、鼻——闻、舌——尝、耳——听)

师: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觉器官参与所经历的这个认识过程就叫观察。(板书:观察)

[课中反思3]: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用一段音乐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认识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紧接着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猜想用各种办法来听清楚生活中不容易听清的声音,给学生充分表达、详细描述的机会,并对学生的突发奇想给予鼓励。最后让学生用听诊器来听自己的心跳,这样,学生在经历了运用各种感官认知事物的完整过程后,就能轻松地理解观察的内涵,并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运用。这样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四:认识工具对观察的作用

师: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每个小组实验桌中都有一张纸,上面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从桌中取出来读一读吧。

(生看着纸上的字好笑)

师:为什么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读起来很累。

师: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借助工具来观察。

生:用放大镜。

生:用显微镜。

师:放大镜是一种最简单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体。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体。这张纸上的字用放大镜看就可以了。

在我们实验桌下有放大镜,拿出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各小组借助放大镜观察小字)

师:现在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用放大镜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放大镜看得更清楚。

师:放大镜作为一种观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体放大,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台显微镜)来认识一下,这就是一台显微镜。请看书上55页的两幅图,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猜猜看,它们可能是什么?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中是两根木桩,第二幅图是特殊的叶片。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像两根手指,第二幅图像丝绸。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更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第二幅图更像孔雀的羽毛。

师:其实,第一幅图中那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其实是靠近头皮的两根头发,第二幅图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实是冬天窗户上结的霜花。没想到吧!瞧!显微镜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异的微观世界。你们有什么感想啊?

生:显微镜下的头发竞然是这个样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显微镜观察一下。

师:好啊!课后大家可以到实验室去观察。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他们可以用来观察什么?

生:望远镜。      

师:哪位同学用过望远镜?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望远镜的知识吗?

生:我家里有一台,它可以使我们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师:谁来用望远镜试试?

(学生用望远镜望窗外的景物)

师:把你们刚才的观察情况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觉到对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刚才观察的是操场边的大树,我也是感觉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还数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条上有11片叶子,可是我用手却摸不到。

师:用望远镜可以让我们把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

师:还知道哪些?

生:我还知道潜望镜,它可以在水中观察物体。

生:还有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天上的东西。

师:你了解的真多!天文望远镜可以将我们的视线领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听爸爸说过有一种哈伯太空望远镜,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过气象卫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观察。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借助气象卫星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为观察天气提供依据。

师:你们觉得用这些工具观察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工具观察看到的东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师:对,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更清楚、更全面的观察。(板书:工具)

[课中反思4]:用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小纸上的小字活动来引入可以用工具帮助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教材中显微镜下的两幅图片,先让学生描述和猜测,然后揭示答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五: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师:大家今天表现非常棒,现在我宣布给每个组奖一杯饮料。这是杯什么饮料呢?请小组长取出来。

师;让老师猜猜你们此时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么喝啊?是啊,怎么办呢?我们再来配制一杯和它一模一样的饮料,好不好?那么怎么配制呢?

生:我认为先要知道这是杯什么饮料。

师:哦,你的意思是它怎么做成的,我可以告诉你们一点,就是水里面放了另外一种物质,放的是什么物质我也忘了,你们有办法知道吗?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师:用眼睛能看出什么?

生:饮料的颜色。

师:根据它的颜色我们能判断出什么?

生:能判断出大概加的是什么物质。

生:还可以判断出加了多少这种物质。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闻。

师:用鼻子闻能闻出什么?

生:能闻出饮料的气味,进一步判断这种物质是什么。

生:还可以用舌头尝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么了。

师:用舌头尝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尝出它的味道还能尝出什么?

生:还能尝出味道浓不浓,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师:把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们都能准确辨别出是什么饮料。

师:如果准确辨别出来了,那又怎么才能保证配制的是一模一样的呢?在配制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往水中加物质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边尝边加,尽量保证加的量大致相同,这样它的颜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后还要搅拌一下。

师:好,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你们刚才讨论的方法,先观察出这是什么饮料,确定后再到前面来领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仔细地配制。比一比,看哪个组观察得最仔细、合作得最好、配制得最准确!开始吧!

(小组探究、辨别、配制饮料活动)

师:(组织交流,展示样品和配制的饮料)你们组是怎么配制的?用了哪些感官?配制出的是什么饮料?成功了吗?

(全班交流)

师:(总结)11个小组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成功地辨别和配制出来了一模一样的饮料,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科学观察的方法。老师祝贺你们!但是,比观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和习惯。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还没有结束,平时,我们要多观察和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你将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课中反思5]:我觉得这个环节与上一个教学环节衔接得比较好,又掀起本课的一个小高潮。说是游戏其实是实验,把观察茶叶的活动改为了综合各种感官观察——辨别——配制饮料的活动。嗅觉、味觉、视觉的同时运用在这个小实验中得到体现。课堂上,老师只是当了一个忠实的听众,并适时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学生留出了一片“天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后反思】

在经历了三次试教过程后,我对本课教材理解不断深入,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断改进,学生较好地参与了课中的学习活动,思维活跃,表现出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课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话与倾听、讨论与交流、演示与合作显得融洽而和谐。

1、在教材的使用上注重“用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的规律,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处理后的教学流程更加顺畅,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整体性和建构性。

2、在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上注重有效性。在教学之前准备有各种观察工具的实物和图片资源,还同时准备了学生在实验中可能用到的所有材料及用具,对学生可能提到的内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这些学习资源的投放与运用,也非常及时。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五个活动都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经历探究过程,建构知识。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积极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纵观整个课堂,我发现学习基础较好地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好,但学习基础差的同学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有所发展,我感悟到因材施教永远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话题。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在各种交流过程中,还要多注意细节问题的讨论,不断捕捉课堂的生成,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观察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引导者的作用。我相信,只有做到了“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就能引导孩子们在和谐的活动中不断感悟,在有效的探究中不断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 包逢祺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初步了解人的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的,并且左右对称 ,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有顺序、有目的地利用各种方法对身体结构进行观察,学会做观察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懂得尊重、关爱残障人。



教学重点:



1、了解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的。



2、身体的工作是由各个部位共同完成的。



教学难点:



1、观察身体的内部器官



2、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课件、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蜗牛图片



师:我们观察过蜗牛,蜗牛的身体结构分为哪几个部分?我们可曾想过自己的身体结构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探究身体的结构



二、观察身体的外形



揭示课题、板书:身体的结构 一、身体的外形



师:观察要有目的、按顺序进行,你打算怎样观察身体?



对照人体图观察,人的身体从外形上看,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总结外部特点: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比较身体的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左右对称)



体验活动:师: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很多人身体的残疾,给生活带来了很大不方便。



试试用单手系红领巾,谈谈有什么感受?



小结;对身体残疾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三、观察身体的内部



师:我们对身体的外部有了一些了解,接下来我们要观察哪里?



板书:身体的内部



身体的内部怎么观察?



想想医生是怎么给病人看病的?



身体的内部很多是看不到的,但可以通过耳朵听、手触摸或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在小组里,先看一看,再听一听,摸一摸,把你用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和用手能摸到的身体的内部有什么,告诉小组同学,填写在记录表里。



汇报交流。纠正不合理的想法



四、身体怎样工作



师: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在生命活动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



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板书:身体的工作



例如:打篮球时,手、脚都要动,心脏不能停止跳动,要呼吸,肺也要工作等等。



指名一名同学做跳绳活动,



观察思考: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



一起完成气泡图记录表



每组选择一种熟悉的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气泡图。



展示学生作业,汇报解释。



对比两张气泡图,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五、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和同学、家长一起继续观察人体的特点,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特点,别忘了写观察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热胀冷缩》是原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内容。教材共设计了4个活动:1、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2、其它液体也热胀冷缩吗;3、空气是否热胀冷缩;4、观察固体(铜球)的热胀冷缩。4个活动内容安排了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第一、二两个活动,第二课时解决第三、四两个活动。



新教材把这块内容放到了五年级下册,把《热胀冷缩》课文中的前面两个活动单独区分出来,形成了现在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结构更加清晰。



第一个活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以及利用这个实验装置来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个活动——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则通过这个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看看它们是不是也热胀冷缩,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最后得出“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设计思路



科学来源于生活,谈话时,我选择了一个生活情境:热牛奶时牛奶溢出现象。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展开铺垫了基础,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去关注平常的生活现象。



在具体观察水在受热与受冷时体积的变化过程时,利用上节课的实验装置发现现象并不明显,让学生感受到设计一个好的实验装置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讨论,学生就非常愿意参与了。



在讨论改进好实验装置后,这时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探究水在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也已水到渠成。在这个实验的观察、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发现水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在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水的热胀冷缩。



水会热胀冷缩,那其他液体呢?这样的问题延伸是体现思维的严谨性的。在观察水的热胀冷缩后,组织展开其他液体如:牛奶、油、酱油、醋、茶等的探究。了解更多的液体都会热胀冷缩。



课的最后,考虑到在研究完液体的热胀冷缩后,教材后续的安排是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怎么样实现前后的知识迁移呢?我特意安排了最后一个“喷泉实验”,利用学生的装置,稍加改动,让红水喷出来更明显。学生心里就会思考:怎么刚才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没喷的这么厉害呢?怎么会事?……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下节课,老师还可以就此现象的分析,进入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2、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科学概念:知道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



科学情感:从水到其他的液体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装有其他液体的杯子一个,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牛奶一盒、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材料一套、喷泉装置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牛奶



1、天气冷的时候喝牛奶,我们会把牛奶连盒子一块在热水里热一热,你有没有试过?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2、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先把管子插好了,一喝是冷的再去热。在热的过程中,牛奶会怎样?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问: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师: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2、小组里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情况)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



改进方案二: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改进方案三:水温差明显一点。



……



3、当提到改进方案二时,出示锥形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满水,滴上红墨水。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过渡: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师来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1、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2、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3、注意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记录纸在抽屉里)



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这个实验装置。(师同时开始倒热水)



3、实验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的小组)



4、小结:师: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热胀冷缩”。



5、师出示两杯冷、热水,把两个装置分别放入,问: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1、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醋、酱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逐一追问:它会热胀冷缩吗?



3、师单独拿出一种如:醋。问:要知道醋到底会不会热胀冷缩,怎么研究?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师述:这个装置还可以用,但在装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灌满、密封、小心倒出…)请材料员用红水的装置来交换材料。生在装的时候,师添加热水。



4、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5、交流反馈实验结果,师小结板书。



6、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延伸探究



1、师演示喷泉实验。刚才大家做过这个红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老师也来做一次。



  (师的装置,装半瓶红水,这样会因为空气的作用干扰实验)



在学生惊叫过后,问:你有疑问吗?



2、留下疑问:为什么老师的这个装置热胀的现象会这么明显呢?我的红水怎么会喷的这么高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空气,空气也会热胀冷缩,而且更加厉害,就把红水挤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观察水》教学设计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清平学区九联小学 李晓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知道什么是液体?



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多种感官从多种液体中找出水。



2、能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敢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难点:选择器具将水运到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空果冻盒4个、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状的杯子4个



3、游戏材料:小杯子1个、长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认识水的重要性,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了哪些东西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课题并板书:观察水



二、分组找水、了解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把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1、谈话: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给它们分辨出来并帖上标签吗?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使用什么方法。



     (2)观察过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贴上标签。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引导小结: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闻找出酒,最后用舌头尝分辨出水。这里我们用到了认识物体的常用科学方法:看、闻、尝,当然还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体时千万不能随便闻、尝、摸。(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



5、谈话:我们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据水的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写下来。



6、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7、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并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三、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1、谈话:现在请大家观察讲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状的。把你的结果写在书上或画在书上。(出示装满水的不同形状的杯子)



2、学生观察汇报。(水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取决与盛水的容器形状,也就是水本身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3、谈话:是这样的吗?我们在来做个实验。



4、演示说明:将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变化样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猫一样则水像……。



5、将塑料袋弄个洞,让水流进容器。



6、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还有哪些物体是容易流动的呢?



7、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容易流动



8、小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完成板书)



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1、谈话: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组能把这个塑料桶中的水运到另一个塑料桶中,当然不能直接倒。)



2、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3、全班汇报(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种方法好呢?



5、分组近距离演示,测时间。



6、距离较远,哪种方法快呢?学生预测后再试一次。



7、小结:近距离用杯子舀的快,远距离用管子吸的快。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 包逢祺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



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反思: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察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反思: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进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反思:在科学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一些言语的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隐性指导,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和谐、有效的环境。〕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反思: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反思:学生掌握了三种类型不同的土壤,学会了辨别土壤种类的基本能力,就可以以次为工具来调查家乡土壤的种类。这既是学生辨别研究能力的运用,也使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6: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