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三年级科学教案、反思集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刘 娟



【教材分析】



教材以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为重点。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学习了前三课及三年级上学期“探访生物王国”的基础上,学习更广一些的生物知识,知道生物分类的一些简单方法,本课将动植物合在一起,从一个群落的角度认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由于海洋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很多学生对海底都不大了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因此,我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设计有关海洋生物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海洋生物的特征,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课采用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查找资料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从而获得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前应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师生、生生之间自主互动地学习。海带实物便于观察实验。



2、学生准备: 了解和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搜集有关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信息。



2、能通过交流与观察、分析、探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2、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3、了解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各种美丽的海洋生物,感受海洋世界的多样性。



2、通过交流分析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合作与交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多媒体课件。



2、谈话:在这么美丽的海底世界,你们看到了什么?把你想象中的海底世界画出来,并想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海洋世界介绍给大家听听好吗?



3、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海洋生物。



[学生喜爱的海底世界画面,声像并茂,引人入胜,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中,很快激起学生对海洋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海洋世界,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美丽的海洋世界。]



二、引导学生认识海洋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1、(播放课件)讲述: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海洋里的动、植物,你们认识它们吗?



2、学生观看。



3、提问: 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你们能分辨出来吗?



4、请你们尝试着做做海洋动、植物分类练习,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5、学生活动:分类、交流。



[他们体验到在交流中能听到别人说出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达、愿意交流的习惯。]



三、重点研究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



1、 提问: 关于海洋生物,你们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2、 学生讨论。



3、共同归纳出要探究的问题:



(1)海洋里的动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2)海洋里的植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4、提问:海洋里的动、植物,它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存本领?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学习。



5、学生学习。



[这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问题。引导学生会说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想法,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去想去说,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科学启蒙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海藻适应环境的本领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图)让学生分辨出哪几种是海洋植物?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填表。



3、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图上的海藻,讨论它们的相似之处。



4、着重研究海带的特点。



①观察准备好的海带,你发现什么?为什么要长成这样的形状;猜想海藻生长在浅海的原因。



②放进水中,摸一摸,有什么发现?再猜一猜为什么?



5、全班交流。



(三)、探究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1、课件出示:海豚、鲸鱼、鲨鱼的图,学生观察。



2、学生用白纸对照图片,用笔在纸上分别勾出他们的轮廓线条,再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3、海豚他们的身体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型有什么好处?



4、学生讨论汇报。(各种动物为了生存需要,都有自己的体型特点)



5、指导学生填好活动记录。



6、小结: 通过学习,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些海洋生物的知识,特别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更多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为海洋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



[由于大海的浩瀚,不可能让学生亲自去潜入海底观察,运用电教手段,结合实物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光是得出海藻有适应环境的本领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他们亲历了这样的活动,初步形成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海豚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海洋动物,鲨鱼和鲸鱼也是学生经常听到或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海洋动物,通过认真地观察和比较三种鱼的体型,学生不难发现鱼类的身体呈流线型的。学生的这种发现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通过比较得出的,老师在这里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本环节做到了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了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从而获得了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对海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不妨查阅资料或上网学习,能更多地了解海洋世界,热爱海洋。



五、课外延伸



1、观察更多的海洋生物,弄清楚他们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然后与同学门交流。



2、海洋生物资源今后会怎么样?



[课外延伸提出一个宽阔、开放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外继续去深入探究学习,有效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课外坚持探究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认识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体会到人也是动物,应该与海洋友好和谐相处,从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它们生存的本领。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四分之三左右。在神秘和广袤的海洋里,生长着种类的繁多的海洋生物,形态各异,而学生看见大海的机会较少,看海底世界的机会就更少,因此本课通过采用电脑课件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了解海洋生物的形状结构和生活习性是与环境想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更有兴致地了解海洋。



由此可见,这节课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且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寻找生命》教学设计与评析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小学部 蔡敏胜
本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来认识生命和生物。学生对生命和生物的了解在头脑中已有一定的模型,但这种科学前概念是零碎和不经意的、感性的。在这一节课中,我们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草地上寻找物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整理信息、研讨交流、分类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生命和生物。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和平时无意识的玩是大不一样的,第一次接触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为以后学生科学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从而让学生认识生命和生物、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身边的物体并对其进行分类,了解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2、知道什么是生物,了解生物的主要特征。
3、能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对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工具和用品: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昆虫观察盒、《寻找生命》探究卡等
【教学过程】
、观察、猜想,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学校草地上的视频资料(提前摄制),最后定格一张静止图片,让学生边观察图片边思考。


⑴ 草地上都有哪些物体?能把你观察到的告诉大家吗?


⑵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草地上还有哪些物体?


⑶学生交流、汇报。
2、草地上有那么多的物体,能说说你最喜欢哪样物体?为什么?
3、师讲述:草地上有那么多大家喜欢的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草地上去寻找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寻找生命》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有谈论的话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对学生在生活中的相关信息的一个回放。让学生猜想草地上还有哪些物体这一环节,为后面学生到草地上观察时,怎样寻找物体,对工具的选择打下伏笔,降低了学生后续探究活动的难度,作好了铺垫。)


二、小组研讨、制定活动方案



1、在我们科学探究室的旁边就有一大块草地,到草地上去寻找物体,怎样去寻找?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请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一下。

2、小组探讨,制定小组的活动方案。

3、全班交流、探讨。

4、教师讲述:在草地观察时候,一定要明确活动的内容、要求、范围、时间,注意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工具的选择,及注意的事项,提供《寻找生命》探究卡一份。

《寻找生命》探究卡

探究主题

时间

地点

小组成员

记录人

工具材料

我们的记录
我们找到了:




我们的发现
这些东西有生命
这些东西没有生命
这些不太清楚
小提示: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以是文字、画画等。


5、小组根据交流汇报和老师讲解调整活动方案。

6、教师选择一组方案好的小组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学生到草地上寻找物体的过程,也是学生第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探究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关系到探究活动的成败。从小组讨论方案→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小组修正方案→好方案展示等几环节的不断进行。做到学生自主和老师引导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基本流程。《寻找生命》探究卡更能给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的学生以帮助,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和盲目感,达到高效,教师选择一组方案好的小组进行汇报,能给一些小组以示范和借鉴。)
三、小组考察、记录、整理信息。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室外观察,并记录信息。
老师提示学生:注意选择的范围和注意的安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回科学探究室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增强了信息收集的多样性和完整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后续的交流、汇报。)

四、研讨交流、初识“生命”的特征。


1、说一说,你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物体?你是怎么发现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讲自己小组采用的方法及工具的使用)

2、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生命?还有哪些不很清楚,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并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3、小组汇报、进行补充。

4、讨论: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有哪些不一样?能举例讲一讲吗?

5、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6、教师小结:归纳总结有生命物体的特征,引出“生物”的概念。

(设计意图:研讨是科学探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发现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易于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创新的地方,特别是小组采用的方法和借助工具帮助观察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研讨,说一说物体是否有生命的理由,可以展现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老师引导,通过比较分析建立概念模型,最终形成生命和生物的概念。)

五、自主分类、深化对生物的认识。


1、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属于生物。观察书中P11面的插图中的生物,选择最熟悉的一种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生物中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

2、你还熟悉哪些生物?把自己认识的一些生物记录下来,填写在书中P12面的方框内。

3、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给生物分类吗?你还有哪些分类的方法?说一说,这种分类的理由。(旨在让学生在理解动物、植物这种分类的基础上,还会有更多的分类标准,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4、小组展示、交流,让学生从不同的分类中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明确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识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书中提供的生物和学生自己熟悉的生物进行分类,在掌握基本分类动物和植物类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分类,从不同的标准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深化对生物的认识,从不同的分类中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明确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以及生物的基本特征。)

六、情感体验、珍爱生命。


1、教师讲述: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各种各样生物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充满生机活力。

(欣赏《多姿多彩的生物》视频资料,里面提供的是自然界更广阔范围里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物,展示自然界里生命世界的神奇。)

2、欣赏完《多姿多彩的生物》,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感受)

3、教师小节、结束新课:自然界丰富多彩,离不开这多姿多彩的生物,有了这些神奇、充满活力的生命,自然界才充满勃勃生机,我们要爱护生物、珍爱生命。

(设计意图:因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直接感受和探究的是草地上的一些生物,与大自然这个广阔的空间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播放《多姿多彩的生物》,将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热情,同时对学生情感上进行熏陶,从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引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要爱护生物、珍爱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科学不是一个最终的定论,它只是一个过程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终于可以“送蚂蚁回家”了,我暗暗地松了口气,《动物》单元总算基本结束。虽然一个月来和孩子们一样体验到了与“虫”为友的许多乐趣,可是太多的“为什么”,太多的“意外”,常常令我防不胜防、穷于应付。



“蚂蚁为什么会到处乱爬呢?它一定是想家了吧?这些蚂蚁原来住在哪里,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我说道。



“对,对!”孩子们连连点头。



冷不防,“问题专家”忽地站了起来,举起手中的昆虫盒说:“老师,我这里还有一只蚱蜢,要不要放它回家?”



“当然不行,蚱蜢会吃庄稼的。”另一学生不假思索地接上话题。



“不一定,那蚂蚁对人类也没有多少好处。”“问题专家”立刻反驳。



“对,有些蚂蚁还会把木头蛀掉了。”立即有学生附和。



“蚂蚁很可爱,蚱蜢很难看。”



“不,蚱蜢也漂亮的。”



……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他们对这个问题这么投入,我一下子犹豫了——怎么办?是立即“刹车”,按原计划组织教学,还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科学课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此时如果让学生进一步反思问题的焦点,这不正是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两个纬度目标的良好契机吗?此时不展开,更待何时。



于是我让学生继续交流下去,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时不时插进一句。



“老师,到底要不要送蚱蜢回家?”课临近结束,“问题专家”又一次提出了他的老话题。



“你说呢?”我反问道。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放它回家,也不可以。”“问题专家”似乎胸有成竹。



全班哄堂大笑。



“这话怎么说?”我继续追问。



“如果现在外面蚱蜢不多的话,就放了它;如果现在有很多蚱蜢,那只好消灭它了。”“问题专家”说完就坐下了,一双得意的小眼睛瞪着我。这时,全班同学也都静了下来,并看着我,希望我给他们最后的仲裁。



孩子们的真实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像火苗一样跳跃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孩子的想法在这样的情景场中相互碰撞、相互交流,进而激活、延伸、升华原有的思维状态,这才是具有真正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这才是有效、有意义的学习。这期间蕴涵的绝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更为凸显的是一种生态意识,一种热爱生命的积极情感。



面对孩子期待的目光,我该如何回答呢?



我略作思索,然后一字一顿的告诉全班同学:“也许,这是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问题,就算有,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找吧!”



下课了,孩子们带着问题又投入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中去了。我却无法平静下来,并不是因为没有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感到不安,而是更多地想到了“科学探究”。科学教育的过程不是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细细品味课堂上一幕幕,尽管孩子们的辩论显得有点幼稚、粗糙,但整个过程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科学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而在最后我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正是想引领学生自己去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去经历,亲自去体验,为孩子们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到科学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最终的定论,它只是一个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磁铁》教学案例



菏泽市东明县开发区江庄小学 孙 楠



一、活动设想



本课教科书包括四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整个课堂活动以游戏导入,从“玩磁铁,找发现”开始探究,接着通过交流总结出磁铁的性质,然后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教科书提出了“调查、了解磁铁还有哪些用途,写一份调查报告”的课后活动指向,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整个活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逐渐开放的过程。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让学生经历“准备材料----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磁铁有那些性质,也没有明确展示实验的方法,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 活动目标



设计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有磁性(能吸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有两个磁极,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等性质;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活动准备



1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磁铁。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游戏鱼缸、钓竿、游戏小鱼(各种材料制的)多条。各种各样的磁铁(条形、环形、马蹄形、圆柱形、方形、不规则形等)各多块;橡皮、铁钉、铅笔、细铁丝、皮筋、薄铁片、木块、铁勺;小船;小车;水槽(盛少量水);泡沫塑料;实验记录卡(4张);抹布。



四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有些游戏不仅好玩,而且还藏着好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钓鱼比赛”的小游戏,好吗?



生:好。



师:我先把游戏的规则讲一下。每组选一个代表,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谁钓的鱼最多!



(师说开始,4个代表同时开始钓鱼,其他学生喊加油,倒计时10、9、8、7、6、5、4、3、2、1停!)



师:好数一数谁钓的最多,用掌声祝贺他!祝贺何蒙同学,发一枚奖牌。好请第一名(冠军)给大家介绍经验。你是怎样把鱼钓上来的?



生:发现鱼钩是吸铁石做的,鱼身上有小铁钉,鱼钩一碰小鱼就吸上来了。



师:哦!原来秘密藏在这里!吸铁石可以吸铁,吸铁石有一个科学的名字叫磁铁,磁铁吸铁的性质叫磁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磁铁。板书课题:《有趣的磁铁》



(二)探究活动



1、认识磁铁



师:同学们玩过磁铁吗?



生:玩过。



师:谁来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玩过的磁铁是长方形的,是在文具盒里安着的开关。



生:我玩过的磁铁是圆环形的,是在坏的录音机里安装的。



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磁铁,请打开一号材料袋。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汇报)



生:我发现磁铁有多种形状,有长的、有圆的、还有环形的、圆柱体的。



生:我发现磁铁弯弯的像一个门的形状。



生:……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发现了磁铁有这么多形状,你能根据形状给它们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



生:这种弯弯的像门形的磁铁,我给它起名叫门形磁铁。



生:这种长条形的磁铁,我给它起名叫长条磁铁。



生:这种圆环形的磁铁,我给它起名叫圆环磁铁。



生:……



师:你们取的名字真不错,很形象。为了有一个统一名字,我们把这种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把这种弯弯的磁铁叫“蹄形磁铁”,把这种圆环形的磁铁叫“环形磁铁”。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磁铁上刷有两种颜色,还分别标有“S”、“N”两个不同的符号。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S”、“N”是磁铁的两个磁极,“S”又称南极,“N”又称北极,。



2、探究性质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磁铁,它还有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下面我们来玩一玩磁铁,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好!请打开材料盒尽情的玩吧,注意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开始探究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适时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玩磁铁时有那些发现?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谁想第一个把你的发现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发现把条形磁铁放入水槽中的小船内,小船的两端停下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生:我发现把圆柱形磁铁用线吊起来,总是“S”一端指南,“N”一端指北。



生:我明白了为什么用“S”极指示南方,用“N”极指示北方了。



生:我明白了用红色和蓝色是为了区分两个不同的磁极。



师:对,同学们说的真好。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



生:我发现磁铁只吸引铁一类的物质,不吸木头、布片、铜片等。



生:我发现把两块条磁铁分别放入两辆小车内,当两辆小车接近时,有时会紧紧的吸住,有时会感觉有一个力量在向外推。



生:我发现把两块条磁铁的 “S”极和 “N”极相靠近时会紧紧的吸住,把“S”极和“S”极靠近、把“N”极和“N”极相靠近时会感觉有一个力量在向外推。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S”极和“S”极,“N”极和“N”极是怎样的磁极?



生:相同的磁极。



师: “S”极和 “N”极是怎样的磁极?



生:不同的磁极。



师:相同的磁极又叫同极,不同的磁极又叫异极,所以我们的发现可以简单的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生:我发现用磁铁吸小铁钉时,两极吸的最多。



师:你的意思是说磁铁两极吸铁钉的能力怎样?



生:磁铁两极的吸力最大。



生:是磁性大。



师:磁铁吸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两极吸的铁钉最多,说明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



生:我还发现用磁铁吸小铁钉时,一个接一个的吸了一串,这是为什么?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这种现象叫做磁化,也就是说每一个小铁钉都被磁化成一个小磁铁了。



生:我不小心把铁钉掉进水槽里,没用手捞,用磁铁隔着水槽壁就吸上来了。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可以运用学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研究知道了这么多磁铁的秘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让我们用掌声表扬自己!



(三) 生活中的应用



师:现代生活中,磁铁的用处非常广泛。你知道磁铁应用在那些方面吗?



生:文具盒里有磁铁,书包盖上有磁铁。



生:冰箱门上有磁铁,手机套上有磁铁。



生:指南针也是磁铁做的。



师:对!你懂的真多,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根据磁铁的性质制成的,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生:磁画板里有磁铁……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共同分享一下。(教师课件出示磁性围棋、磁性黑板、磁悬浮列车、司南等)



生活中好多物品都应用到了磁铁。瞧!手机套扣、磁性黑板、冰箱门……都是应用磁铁的性质制成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磁悬浮列车,就是应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设计制造的。行驶起来又快又平稳,给交通带来了便利。



磁铁不仅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指示方向的仪器。



(四) 课堂评价 课后拓展



师:通过交流我们对磁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时间过的真快,40分钟马上就过去了。这节课大家玩得高兴吗?有什么收获?(生口答)同学们收获真不少!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还有什么要求?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咱们班同学是最棒的!



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上网、图书馆、动手实验)探索更多磁铁的秘密。



五、课后反思



课堂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探究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研究,并有一定的收获。完成了学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我在组织教学时,注意了从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创设了“钓鱼比赛”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考虑到: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他们会有什么发现?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是多个层面的,有材料准备、也有知识储备方面的准备,更有课堂预测方面的准备。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磁铁;二是我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磁铁(条形、环形、马蹄形、圆柱形、方形、不规则形等)铁屑、细绳、铁器、铜器、、铝器、曲别针、大头针、指南针、塑料棒、小车、泡沫塑料、水槽等,并且保证每组材料的数量充足。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玩各种各样磁铁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也没有提任何要求。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的探索时间。



课堂中留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投入“玩磁铁,找发现”的课堂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发现。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玩了近20分钟后,整理好材料开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而交流能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得出磁铁有磁性(能吸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4.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传统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探究活动结束了,课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到最后,学生已没有了问题,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堂在结束之时,教师提出问题:“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在学生进行了充分、自主的探究与交流研讨之后,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兴奋与活跃状态,在这时学生就会提出大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在这时结束,学生的就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还打破了课堂与课外的界限。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势必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总体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以后教学中改正。由于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探究活动中个别学生有漫无目的的瞎玩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意在学生需要时给于适当的提示,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和反思

安徽省淮南市八区二小 孙咏梅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

三、课前准备

教师: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沙子各一个,天平,课件。


学生: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塑料红桶(最好是透明塑料水槽),相同的带盖的透明塑料管(每组四个),四个管内分别装满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一种塑料颗粒)。 (每两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

(一)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1、引入: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将一个石头放入水中,石头会怎样?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怎样?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木块、铁螺母和橡皮泥,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同学们先别动手听老师说。先把一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轻轻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底,最后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各有什么现象?同时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3、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

4、追问: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既然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呢?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从实验现象引发问题入手,初步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 推测、验证、比较同体积物体的轻、重,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1、请同学们大胆猜想:铁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可能是什么原因?在什么条件下说铁比木块重或者铁比水重呢?

2、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同体积的四种不同物质的水、锯末、铁粉、母料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和母料的轻重一样吗?我们探究的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应该选哪种物体做一个比较的标准?

3、边演示边说:天平可以准确测量这四种物体的轻重。老师把天平调得两边刚好平衡,正中的指针停在刻度的中央。比较结果:锯末比水轻,母料等于水的重量,铁粉比水重。猜猜把水放入水中会怎样?演示后说:悬浮就是静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另外三种物质的实验交给你们来完成。思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4、实验后汇报结果,老师随机板书。

讲解:要知道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就比较同体积的物体和水的重量,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当物体等于同体积水的重量,物体就悬浮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5、猜猜同体积的沙子和水谁重,放入水中会怎样呢?老师请学生上来验证:同体积的沙子比水重,下沉。

6、请一个同学说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头脑中有许多零碎的知识经验,可以根据这些积累来尝试解释一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合乎逻辑的猜测,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富有创意的一组结构材料,更激起了学生揭开答案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学概念水平的发展。三年级学生对于对比实验还很陌生,需要思维和方法上的点拨、指导,“多扶少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增强实验的科学性。只有让学生亲历动手的过程,才会有如此真切的发现。这就是“淡化知识灌输、注重教学过程”,通过过程来获得知识的收获。另外,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归纳、提炼并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 “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和凭借,在课的结尾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科学知识,为日后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储备”。)

(三) 拓展应用

1、同学们在电视里见过潜水艇吗?潜水艇是怎样实现沉、浮的呢?播放潜水艇沉、浮的录像。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呢?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就想想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3、不能利用其它物体怎样让这块橡皮泥浮起来?

(设计意图:在适当的时候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地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

科学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而教师的价值在于服务学生。我执教本节课时,在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改变和创新,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典型的、有结构的观察研究材料,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三年级的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才刚刚起步,必须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进行有序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时力求在每一个环节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用一个学生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问题引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接着展示三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木块和橡皮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实验前做一下简单的演示,提供一点帮助,对老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实验中的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使学生的探究目的明确。在充分动手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发现了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轻重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从而引出比较物体的轻、重要取“相同体积”,接着又展示一组同体积的四种不同物质的水、锯末、铁粉、母料,使“相同体积”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精当的“讲”和有效的“导”能为学生清除理解上的难点,扫除掌握中的盲点,最后创造出经典。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后,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让学生有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他终身受用并可持续发展的本钱。在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实验中,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探究的效率事半功倍,相信学生会牢牢记住这个结论。用教材进行创造,精心准备富有创意的一组结构性的材料,使教材锦上添花,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

在拓展应用环节,播放潜水艇沉、浮的录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增长了见识有效调动了学生汇报交流的欲望。联系生活实际,使学习成果扩大和升华,加深了学生对沉、浮条件的理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科学课中尤为重要。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研讨、思索。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想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下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

此文荣获2007年“全国小学科学探索大赛教师论文竞赛”一等奖
辅导老师:褚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了解空气 教学实录



海南省文昌市第二小学 翁春梅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美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师生讨论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



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办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



(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回答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居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办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讨论、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保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找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  



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了解空气”是“空气”单元的第一个专题,本专题安排两个课时,本课为“了解空气”第1课时,是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觉及(借助媒体、实验)间接感觉: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及空气实实在在存在着、空气能占据空间等属性。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目标



在深入认识教材的基础,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我校的实际,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实验的方法。观察与探究空气的流动与对其它介质的“扰动”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研究“空气”问题。(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借助其它物体感觉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可以流动。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出发,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感受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知道空气占据着空间”。



本课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曾经玩过气球、拍过皮球,也曾经看到过水中的气泡……对“空气”有肤浅的认识。但学生并未有意识地去观察过、研究过空气。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有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三、说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对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景。在每个活动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眼前的“奇怪”现象产生碰撞,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带着疑问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科学观察与探究的活动中去。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究,才会获得新知。因此我在本课中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让学生在一个个的的问题情境中从猜想——观察——发现——提出问题——验证猜想的活动中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我根据新课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从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活动感知知识)出发,我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还采用了“实验教学法”,加强了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感知科学概念。



四、说学法



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无异于让他们手中有了开启知识宝藏的钥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感知法 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看、摸、按、听等多种观察方法感知空气的各种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似乎熟悉的空气,原来观察起来还有那么多的奥秘。



2、小组合作法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很显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但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偕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本课在设计上力图在指导学生学会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究材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行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感知,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体现课程课改的精神。落实《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师生探究”;“运用知识,思维提升”;“总结延伸,拓展视野”四个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2、提出问题,师生探究



本课以“怎样才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怎样用感官来感觉空气——纸为什么不湿——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这几个问题的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感知空气



好奇心与动手玩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人人经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也感知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为本课下面的探究活动及以后课时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纸的奇遇



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中对这一环节只设计了一个:“杯子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的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体验,我准备了让三年级学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经验基础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自选材料、合作设计出:把杯子斜着放进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洞等实验。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确实有空气充满着(空气占据着空间)。



(3)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这个实验对于三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但学会这个实验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我从学生思维训练出发,在学生前面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思考“有什么办法赶走杯中的水?”采取先思维后实验,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感知到空气不但可以占据空间还能够流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这就是科学实验的魅力所在。



(4)探究研讨,整理事实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师生合作探究研讨,整理事实,为本课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课后应用打下基础。



3、运用知识,思维提升



组织学生比赛。利用两个空瓶子一个没有盖,另一个带盖,让两个学生分别踩,看谁能把空瓶子踩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4、总结延伸,拓展视野



我们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我交给学生一个课外探究的任务:“寻找空气在潜水艇的沉浮中发挥的作用。这个任务完成的同学请及早向同学或老师来报喜”。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关节 教学实录



山东省临沂第二实验小学 李文娟




【本课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目标:能提出与关节有关的科学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关节的连接方式进行猜想与假设;能通过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合理、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探究关节的活动,愿意与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探究,乐于用所获得的关节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及做好宣传。



3.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关节,知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六大关节的名称,了解所在位置及其作用;了解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解暗箱小盒子;课件(人体六大关节连接图、人体关节活动动画、《健康歌》MTV、学生活动不慎扭伤关节及剧烈运动前做准备活动的录像);演示用具(人体骨骼模型、天线、合页);板书用人体外形图;做标签用的即时贴;关节连接方式的猜想记录单。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关节的知识。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知道人体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认识骨骼,知道骨骼的主要作用。



课前交流――解暗箱小游戏:



师: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先做个小游戏怎么样?(好)



师 :(出示一个装置)请看这是什么?(盒子)这是一个盒子,盒子上方还露出了两根木棍,从表面上看这两根木棍是一样的。只是为了区分,老师分别在上面贴了一个红标签,一个绿标签。谁上来动一动,试试这两根木棍有什么不一样?



(多位同学上台体验,转动木棍,进行体验。)



学生汇报:一个木棍能转动,另一个不能转动。



师:这是为什么哪?为什么一个能转,一个不能转呢?盒子里面有什么秘密呢?请大家猜一猜。



(生猜原因,认为:可能有胶水把它粘住了,可能有钉子把它钉住了……)



师:要想知道盒子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打开来看看)



师:好,现在我们就打开盒子看一看,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师将打开的盒子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看到一个木棍的下方钉了一块方木板,安装在方形的槽里,另一个木棍下方钉了一块圆木板,安装在圆形的槽里。)



(学生根据观察汇报木棍为什么一个能转动一个不能转动的原因。)



师:原来木块与底座的组合方式有关,也就是和它们的连接方式有关,所以木棍的活动就不一样。



【本课所设计的探究活动中,需要让学生猜想关节的连接方式。受思维的限制,学生猜想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特意安排了解暗箱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盒子外部的表象猜测盒内的组装方式,为课堂猜想关节的连接方式铺路搭桥,降低思维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一、创设情景,认识关节



1.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关节,并在关节处作标记。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喜欢运动,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哪些运动?



生:跳绳,跳远,打乒乓球……



师:这位同学喜欢跳远,你能给大家做一个跳远的动作吗?



(生演示跳远)



师:做的怎么样?(很好)那我们就请他再做一次。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大家注意观察,在他完成跳远动作的过程中,他身体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弯曲,伸展,最灵活。看准了,过一会儿,就把你手中的标签贴在那个部位上。



(生再次跳远)



师:看清楚了吗?请把你手中的标签贴上。



(学生上台在跳远的同学身上贴标签)



师:好,请这位同学先坐在这儿(学生坐在讲台一侧)。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做一个你最喜欢的动作?



(一位女同学走上讲台,愿意上来跳绳。)



师:好,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位同学跳完之后,你应该把标签贴在他身体的哪些部位呢?好,开始。



(学生跳绳)



师:看清楚了?再上来贴一贴吧。



(学生上台在跳绳的同学身上贴标签)



师:谁还想再来?(举手的同学很多)这么多啊,那好,我们一起来做一节广播体操吧,就做第一节。只做二个8拍,每一个动作要做到位,同时要细心体会你身体的哪些部位最灵活。能做到吗?(能)全体起立,预备开始。



(师喊着节拍,学生做。)



师:给自己贴一贴标签。



(学生贴标签)



2.观察贴标签的部位,发现与关节的特点。



师:先看这两位同学身体上的标签都在贴在哪些部位?(胳膊肘,膝盖,肩膀……)你们身体上的标签也是在这些部位吗?(是的)



师:这些部位与其他部位有什么不同呢?这些部位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来,摸一摸,动一动,体会体会,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



(学生活动,师参与。)



师:这些部位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能打弯。



生:我觉得是两块骨头相连的地方……



3.提示关节名称,明确关节的含义。



师:这些部位都是骨与骨相连的地方。知道我们把这样的地方叫什么?



生:关节。



师:对,关节。骨与骨相连接的地方就叫关节。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节。



(板书课题:关节)



【通过让学生做运动并在灵活处做标签,让学生对贴标签的部位与其他部位进行对比,发现关节的特点。这样设计,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还使课堂增加了趣味性,体现了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



二、探究关节,研究关节的作用



1.知道身体上有很多关节。



(1)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身体上哪些部位有关节呢?(胳膊肘,膝盖,手腕……)看看你们贴标签的部位,都是骨与骨连接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同学贴得位置不对,师指导学生将贴错的部位进行纠正。)



(2)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找关节。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地方还有关节呢?来,活动活动,找一找,看谁找的多。



(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人体外形图。)



(3)汇报发现。



师:哪里有关节?把你找到的关节说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学生自由汇报,给学生充足时间,让学生汇报)



师:好,哪位同学先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部位的关节?



(生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关节所在的部位,给关节起名字。学生汇报中说到六大关节时,教师随机用红色较大的标签在人体图相应关节位置处贴上标记,并板书出六大关节的名称,用横线将关节处与其名称相联。对其他关节,教师用红色较小的标签同样贴上记号,只让学生说出关节的名字,但不再标注名称。尽情让学生汇报,一直到学生不再汇报为止。)



【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身体中有许多关节,对关节的作用有初步认识。】



2.感知关节越多越灵活。



师:人体上的有这么多的关节。关节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生:关节处可以活动。



生:有关节活动起来才灵活。



……………



师:是呀,关节就是帮助人体做各种运动的。



师:那你知道人体上哪些地方的关节比较多?



生:手。



师:大家都认为手上的关节比较多,你们知道有多少?自己数一数。



(生汇报10个,13个,18个,20个……意见不统一)



师:到底有多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怎么样?(引领学生一起数手指关节,数了14个。)能数得出来的就有14个。怪不得我们的手这样灵活,能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情。这就更加说明关节越多就越灵活。



【手是身体中活动起来最灵活的,通过数手指关节,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关节越多越灵活。】



3.熟练认识六大关节。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几个关节。看看分别叫什么?



(教师指着六大关节学生回答名称)



师:现在,老师说关节的名称,看谁能快速找到自己身体上的这个关节。开始。



(教师说关节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体上指出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记住了。好,现在把你身体上的这几个关节说给同伴听一听。



(学生活动,互相指认。)



【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应该知道人体六大关节的位置及其位置,本环节目的是在趣味性的指认活动中强化学生记忆。】



4.研究六大关节的作用。



(1)观察指导。



师:大家已经知道关节是帮助人体活动的。这六个关节,分别能完成哪些动作呢?请同学们先看桌上的实验记录单,分别记有几个个关节?(每个小组有两个关节的研究任务)这就是你们小组的研究任务。请小组的同学先来研究这两个关节分别能完成那些动作?并填写好你们组的实验纪录单。研究完了,再讨论其他关节能完成哪些动作?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一点:在研究一个关节时,其他关节尽量不能参与活动。听清楚了?开始。



(2)学生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关节的不同。)



(3)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师:哪个小组先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向大家汇报?



(学生尽情展示研究结果)



(4)活动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关节不同,活动的方式就不一样。)



【本环节设计中,考虑到课堂时间与研究的深度,每个小组的只安排了两个重点研究的关节,目的是把研究任务做深做透。同时教师注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提前研究完的同学,鼓励其进行其他关节的研究,体现教学内容的弹性化,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5.猜想关节的连接方式。



(1)提出问题。



师:你们知道,每个关节是怎么连接的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小组内讨论讨论,把你的猜想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2)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讨论好了?哪个小组先说一说。



(学生自由汇报)



(4)根据猜想画关节的连接方式。



师:大家的猜想都有道理,下面请两个同学为一组,把你们的猜想画在记录单上。看谁画的快。



(5)展示。



师:哪个组先展示一下?



师:先告诉大家,你们组研究的是哪个关节?为什么认为它是这样连接的?



(生汇报)



师:大家认为怎么样?



生做出评价。



师:哪个小组继续汇报?



(学生继续汇报)



【画关节的连接方式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解暗箱的方法猜想关节的连接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求学生真正能够画出来,重在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



(6)揭示科学上对关节连接方法的认识。



师: 其实,科学家们已经揭开了人体关节的秘密,我们来看看各个关节究竟是怎样连接的。



师:看大屏幕(出示6个关节课件)这就是这六个关节的连接方式,与你们想象的一样吗?(不一样)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出示人体骨骼模型)人体是由206块骨组成的,骨与骨之间由关节相连。其实关节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关节,一种是活动关节,像人的头骨,连接胸骨和肋骨的关节,活动性较小,基本不能运动,都是固定关节,而像肩关节,肘关节大多数关节能使人体做大幅度的运动,像这样的关节就叫做活动关节。今天我们研究的六大关节就是活动关节。这六个关节中哪个关节活动范围比较大?(肩关节)



我们来看一看肩关节。(看人体骨骼模型)肩关节是由上臂骨和肩胛骨连接而成的关节。上臂骨的上端是个球状,和它相连接的肩胛骨的一端是一个凹进去的窝。像这种连接的关节我们就说是球窝状关节。像电视天线,正因为它是球窝状的,所以,可以做大幅度的运动(出示天线并转动天线)。髋关节也是球窝状关节,它活动起来也非常的灵活,做的动作也很多。只是我们普通人没有经过训练,达不到那种程度。我们一起来看几组图片。(播放课件:运动员做跨栏、体操等动作的图片)



其他四个关节连接方式不是这样的。它们像什么?是啊,它们类似合页,(出示合页并演示折叠)非常方便于做屈伸运动,它们的活动方式就不如球窝状关节的活动范围大。



实际上关节的内部构造非常复杂,同学们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来,为你们的猜想鼓鼓掌吧。



【通过课件、模型配合讲述向学生介绍关节的连接方式,给学生科学的、正确的认知。】



6.进一步感知、体验关节的作用。



师小结:以上我们研究了关节的活动方式不一样,就是因为它们的连接方式不一样。关节在人体中是如何协调运动的?请看大屏幕。(播放人体在行走或做动作时关节活动的课件)



师:人在行走过程中,各个关节是协调运动的。其实,人的各种运动,都是多个关节的协调活动才完成的。



师:如果人没有关节,会怎么样呢?



生:不灵活,僵硬……



师:大家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那好,全体起立。让膝关节不参与活动,也就是不打弯,走一走,试试有什么感觉?



(学生进行体验活动)



师:有什么感觉?



(学生汇报感觉)



师:没有关节行不行?(不行)这说明了什么?



生:关节对人体很重要。



师:对,关节对人体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保护关节。



【通过对比性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关节的重要性,为研究关节的保健做铺垫。】



三、探究关节的保健



1.通过实例渗透科学锻炼关节的方法。



师:怎么保护?



生:加强锻炼身体,增加营养……



师:对,可是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些情况,请看----(播放录像:下了课,一生从三级台阶上跳下,扭伤了脚踝。)



师:谁来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



(生自由谈)



师:对,不正确的活动,会使关节扭伤或脱臼。



师:再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体育上,教师领着学生一起做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为什么要这样做?(生汇报)



师小结:对,我们要科学地进行运动,因为运动会使我们的关节更结实、更灵活。但有些动作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做,比如舞蹈、一些特殊的体育项目等等。



2.集体跳舞,活动自己的关节。



师:现在我们也来活动活动,先做做准备活动,然后跟着音乐一起跳起来,看谁跳的好,学的快。



(师播放《健康歌》的MTV,生伴随跳舞)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保护关节的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对关节的保健,渗透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并教育学生要科学、合理地运动,促使自己的关节健康、灵活。】



3.结束全课,提出新问题,为继续研究做铺垫。



师:大家跳的很好。大家也体会到了一个活动需要多个关节的参与才能完成。平时只有经常活动活动,我们的关节才会更加的灵活、结实,益于我们健康成长。那,是什么促使关节动起来的哪?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体现课堂探究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理念,目的将课堂探究持续延续下去,点燃后续研究的导火索。】



说课材料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喜欢的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预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在《关节》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先引导学生依据关节的活动方式进行猜测:“关节不同,运动方式就不一样,你们知道,每个关节是怎样连接的吗?”。大部分的同学在摇头,随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并画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就确立了实验的目标,把握住了观察的重点,会恰当地选择探究实验的方法,能促使学生认真地做科学、研究科学,使探究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三、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之时,期望学生有较多的发现,因而,课堂中我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关节的运动方式”“关节的连接方式”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活动,去观察、去发现。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孩子们提供了依据,为自己的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给予孩子们以新的启示,如:肩关节是球窝状关节,髋关节也是球窝状关节,只是普通人用得少等。这都会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进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揭开相关的秘密。



四、记录是探究学习的信息超市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对某些发现极为有兴趣,《关节》一课教材中设计了两种记录表:一种我猜关节的运动方式、一种是我猜关节的连接方式。两种记录表的使用,可以详细地让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要点。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记录的时候,还提示学生“研究完了,可以再研究其他关节能做哪些活动”,这更为学生研究关节的连接方式提供了空间。



五、交流是探究学习的积累出新



探究学习中,学生经过大量的实验,长时间的观察,每个同学都会发现许多问题。如何将这些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只去实验而不去交流,学生就没有机会去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这些思维活动,此方面的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一些共性的实验现象也就不容易被发现,这样,探究学习的意义就会逊色很多。



本课在学生画完关节的连接方式结束之后,通过课件和骨骼模型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虽然不能完全猜对,学生们还是对于自己大胆的猜想报以热烈的掌声。



六、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深入继续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导火索和生长基,一个问题就会引发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从问题引入又从问题结束”。引入性问题将学生领入探究性学习之中,在探究中不是以解决问题而圆满,而是以最终又提出问题圆满结束。



  课堂探究中,学生在发现了“关节不同,运动方式就不一样”“运动方式不一样,是与它们的连接有关”等现象之后,通过跳《健康歌》发现了疑问。“那,是什么促使关节动起来的?”这些问题正好为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提供了活动主题,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继续将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从而探出个究竟,对“为什么”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持续发展下去,而学生科学素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问题引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7: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