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21:5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多媒体正是由于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操作简单,且具有一定性的交互性和可控性,而能够充分地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量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使得教师摆脱了以前三个“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新颖有趣,从而创设出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  优化教学  突破重难点 提高效益
【创新点】:每个环节,都有自己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的经验来证实。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性的传授和令人愉悦的陶冶融为一体,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创设情境,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就会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保证学生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到四十分钟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学中,老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们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当学生们看到多媒体提供的各种图案时,兴趣盎然,他们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轴对称成图形,弄懂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折痕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问题直观化。
    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体会“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和“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这样既不利于过程的演示,又不利于学生观察。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却能把这个过程演示得非常清楚,首先屏幕上出现出3个颜色鲜艳直径不同的三个圆,然后圆周上闪动一个色彩鲜明的点,作为起点,之后这三个圆开始同时一起滚动一周,得到三个不同长度的圆周长,这样学生对圆的周长定义就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很容易就概括出圆周长的定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21:53:4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乐于接受,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物体,所以,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的理解似懂非懂。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无限延伸”一词的意思,我在设计多媒体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亮线越来越长,越来越长,逐渐延伸出了屏幕。我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延伸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出现了“无限长”的情景,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现代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趣味性”。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师可以借助最好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时,按照平时的方法一种统计图的画法也会浪费较多时间。如果运用课件、投影就可以很快地讲解明白,加快了学习节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相结合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学的更快、记得更牢,加快了教学进度。老师可以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中的图形、表格、和重点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在教学时,就减少了板书书写的时间,从而把要教学的内容做的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生动活泼。多媒体教学不仅代替老师讲了些知识,节省了时间,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练习时间。这样既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又非常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提高学生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例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21:53:53 | 只看该作者

六、运用多媒体,为小学数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通过多媒体教材的声、像画面,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接受知识,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小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二年级教学生学习根据现实情景提出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把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场景带到课堂中,由此学生们产生了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同学们又带着问题回到了课堂上,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学生们的入课是自觉主动自然的。在教学中我经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以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代替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实现了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形式多样、高效快捷的教学功能,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总之,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阔思维,使传统与现代化媒体相互渗透、补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是课堂的辅助,是老师的帮手。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面对着一种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接受多种媒体手段教学的优势,而且要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每一种设备的特点和优点,设计教案的同时要精心没计好每一部分所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1: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