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历史课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持,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充当着更多的教与学的中介和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更快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则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历史课堂;理论与实践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且进行得轰轰烈烈,也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为了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更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更应该快速成熟起来,把历史课上得更有活力,更添光彩。而如何更快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只有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结合起来,并将课堂的高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我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历史课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
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出示先前发生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
(二)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蕴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比如《宋代社会生活》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但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有关宋朝风俗人情的资料:如王安石的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高俅的蹴鞠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变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
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地走向未来。山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晋国,我即用多媒体显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等等有关历史故事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过程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历史课标(北师大版)》(初中)规定,“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