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3-9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把改革作为数学课程发展的方向,实际上也是由争沦得出的必然结论。我们的数学 课程改革兼顾了公民的数学素质与精英人才的培养。如果坚持走改革方向的话,熊掌和 鱼都能兼得。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 都重要”。我们的新课程不就是在培养、保护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吗?如果这种喜欢和好奇 能够延续到学生后续的成人生活中去,那么我们的数学课程就成了一大片“发现的土壤”。土壤越肥沃、越开阔,越容易冒出杰出人才啊。实践已经证明,选几个好苗子单独去培养的办法基本是行不通的。坚持改革,从学生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发现的机会和可能,实际就是袁隆平培养“超级稻”的路子。我们不能说这么做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中国的爱迪生,但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自信,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一定有人能站出来,一定不会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捉襟见肘。而不这么做的结果还真不好说。关键是具体怎么做,有如下建议:
一是重建数学教学模式。
我们熟悉的教学模式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复习、导人、新授、巩固、作业,根深蒂固,但这个教学模式需要改造和发展。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一个叫“精神实体”,一个叫“实体”。比如长度是一个实体,但是长度有一个精神实体,那就是为什么要学习长度,长度在哪里,长度是怎么表现的等。如果把这些事情想清楚的话,就是一个从为什么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抽象长度的探索过程。弗赖登塔尔的结论是精神实体比实体重要。这个观点和凯洛夫正好相反,但非常有道理。如果长度、面积、体积都这么研究,积淀下来的就不仅是面积、体积计算的方法,而是可以称之为“创新意识”的东西。但目前完全按照弗赖登塔尔说的去做,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很难被我们的教学传统所接受。比如,我们特别讲究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如果完全由学生去发现、探索,教学时间会拉得很长,空间也会拓得很大。因此,我们可以在凯洛夫的教学环节中融人弗赖登塔尔的教学思想,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学之路。
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我们现在是将复习和提问题联系在一起。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时特别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就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导入”一般是举例,弗赖登塔尔认为通过举例说明概念是没有用的。我们可以把导入和创设情境融合在一起,不是简单地举几个例子,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思考和发现的空间。第三个环节是“讲授”,但灌输式肯定不行,要师生互动,采取启发式。第四个环节是“巩固”,通常是做一些练习。在课中和课后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现在我们增加一些反思、总结,这样的巩固就不同于单纯通过做题而实现的巩固,质量大大提升。第五个环节是“作业”。现在的作业不仅包括一些传统的被动式作业,还增加了主动学习的成分。作业中的有些问题是开放式、探索式的,需要同学之间商量、合作,需要跟家长探讨,需要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可能还要到现场去调查,等等。
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既兼顾传统又面向未来、既立足现实又融入现实数学教育思想的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虽然还需要磨练、积累、丰富, 但是雏形已经形成了。这一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摈弃了灌输式,实现 了启发式,使得探索与发现贯穿学习的始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中,已经初步实现了这个模式的价值。这一模式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传统的模式是呈现一个数学问题,教师讲授数学概念、方法,然后巩固练习。现在是先呈现一个情景,引导学生把情景描述成数学问题,这里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再通过探索,逐步发现新的概念、方法;有了新的概念、方法,实现了问题的解决;然后再回到情景中,通过描述得到新的问题。这是一个循环的系统,上面方框部分仍然是传统的教学部分,目前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上述循环,但需要让它运行得更润滑,更有效,还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也使学生能够比较自然地从数学问题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虽然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一些提炼和转换的工作,不过核心的思想和方法有可能被学生自己发现。
二是重新认识数学能力。
传统的认识是三大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提出两大能力: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三大能力中的“传统”,不是中国的传统,而是前苏联的传统。前苏联的克鲁切茨基在《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九个方面的数学能力:把数学材料形式化、概括数学材料发现共同点、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连贯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缩短推理结构进行简洁推理、逆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数字记忆、空间概念。美国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能力的刻画包括: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数学交流、数学知识的联结、数学表示等能力。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细化成十大能力:数学感觉与判断、数据收集与分析、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数学表示与数学建模、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逻辑思考与演绎证明、数学联结与数学洞察、数学计算与算法设计、数学语言与数学交流、理性思维与体系构建。这十大能力既兼顾了传统的能力提法,也吸收了一些新的能力提法,其中每一条都可以在小学找到影子。因此,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培养又要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