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搭建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2:1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搭建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
摘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它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智力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因此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这场改革中则充分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
关键字:激发兴趣  再现生活  创设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走进了课堂,这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及教与学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媒体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形象而生动的画面、清晰的文字以及悦耳的语音,为小学生们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了学习活动,它改变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同时数学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验应用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如何将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搬到课堂上呢?现代教育技术就给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的平台。因而现代教育手段的出现,不仅使教师有了得力助手,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
    一、利用媒体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描绘充满童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数学抽象、枯燥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让学生能够顺畅理解,自主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教学中,我经常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多媒体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来调动儿童的全部感官、启动儿童智力的原动力,从而使他们产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满怀喜悦的去学习。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丽的三角形状的实物图(如红领巾、小别墅的屋顶、高压电线杆的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等),让学生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接着抽象成几何图形,并利用多媒体具有动画与声音的特点,一一出示三角形的三条边,出示的同时还伴有悦耳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练习时还让学生利用鼠标操作,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找对了电脑会鼓励学生“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这样利用美丽的图像形象的动画,悦耳的声音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2:17:14 | 只看该作者

    (二)、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操作过程及作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再现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展示学生的成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实物展台上进行演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是怎样摆放三角板和直尺的,对于做的好学生,教师可当众表扬,这样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演示的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对于做的不好的同学,教师和同学们都可以在展台上指出他的不足,这样对这位学生及其他不会画或画的不好学生都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同样,在展台上展示学生们在课堂上或游戏中制作的一些作品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利用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讲,有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而是“旧知识”,平时的数学学习只是对他们的生活经验加以总结和归纳。因此,在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生活资源,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对生活的作用。
如:在教学较复杂的行程应用题时,我出示这样的题:AB两地相距1250米,陈冬和李明两人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陈冬先走2分钟后,李明才出发,已知陈冬每分钟走85米,李明每分钟走95米,请问经过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题目出示后我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注意几点:一是注意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行还是相背而行);二是同时出发还是先后出发;三是相遇还是相距。学生思考后,教师问你们理解题意吗?有些学生茫然,不理解其意。此时我运用多媒体形象逼真演示运动状态,并说明演示过程,使学生印象深刻。学生观看后,兴致勃勃地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很快找出了解题思路,并且凭借直观,大胆创新,想出多种解题思路:列方程方法①,设李明出发后x分钟相遇,写出方程:85×2+85x+95x=1250  或85×(2+x) +95x=1250;列方程方法②,设陈冬出发后x分钟相遇,又可列出方程:85x+95×(x-2) =1250或85×2+85×(x-2) +95×(x-2) =1250;算术方法:(1250-85×2)÷(85+95)。看到这么多种解法,说明通过多媒体对运动状态的演示,给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表象,产生积极活跃的思维,在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又“创新”了算术方法解的算式。
    (二)、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选取呈现生活情景和生活现象作为学习内容,可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有助于增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新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例题、习题的选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至身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增加学生的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从而愿意亲近数学、想学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2:17:18 | 只看该作者

如“直线和线段”的教学,可用多媒体出示几幅画面:起重机吊货物,突出笔直的钢丝绳;妈妈在打毛线,突出散落的毛线;夜色里手电筒的光线,突出光线;电工正在架设电缆,突出被拉直的电缆和线轴上的电缆。再现现实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的具体、直观,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形成知识的表象。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增大课堂教学密度
    多媒体教学不但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来展示图像,将学生带进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而且可以将抽象的道理通过微机辅助手段,形象地表现出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只要操作多媒体,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可以轻松解决此类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圆锥”时,把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的过程用多媒体制作出来,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很容易就建立起来了。在数学中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又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显示屏上先画出一个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不但形象明确了角的定义,而且展示了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   
    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把教师在课堂上繁琐的语言、板书、行为动作节约下来,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包容着更大的信息量。动画又比图形包含更高级的输出信息,利用文字的闪动、图像的缩放、颜色的变幻、过程的展示等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成为可能,40分钟的课堂时空好象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正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但是要切实用好这一手段,还是我们广大教师所要探索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15: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