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于“微课堂”,开辟信息化校本教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1: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于“微课堂”,开辟信息化校本教研
【摘 要】  校本教研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微文化”的悄然升起,微课堂凭借它着力于一个点,目标集中,易于把握的优势,问世不久就深受学科教师们的关注和喜爱。鉴此,本文以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与问题为切入口,对接需求,就“热”研、“续”研、“助”研、“扶”研四个角度深入探索基于微课创新的校本教研。
关键词】    微课堂     校本教研     信息化
校本教研是改进学校教学质量,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校本教研的方式一直在不断的创新,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受主观与客观方面条件的制约,在开展的过程中凸显出各种问题,可谓困难重重,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怎样给传统的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因子,创新教研形式使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问题。时下,微课堂正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而蓬勃发展,它聚众力于一个点,目标集中,易于把握,问世不久便深受学科教师们的关注和喜爱,将其作用于校本教研必定也能产生它独有的效果。鉴此,笔者从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入手,深入思考了基于微课创新校本教研的建构与实施路径,希望带给广大教师更好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一些参考或启发。
一、介于微课视频拍摄——“热”研
基于“微课堂”校本教研,是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实验室,以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内容,给教师提供一个或几个鲜活且直观的参照,教师们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其教学行为的优劣,以期达成用案例析释理论,用实践践行理念的教研效果。
1.仿教学名师微课——汲取精湛教学技艺
模仿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年轻教师专业成长也需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渐走向成熟。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一般教师都很少有机会能与专家老师作面对面学习、交流。利用“微课”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利用校内骨干教师资源和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根据需要拍摄主题突出或明确指向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段的教学视频,在校本教研例会时间前将视频传给教研组教师,要求教师先仔细观看,而后进行深入思考,最后结合微课中教学实例写下学习、借鉴的心得或提出个人意见,然后在教研例会时大家围桌研讨,集思广益,从中汲取名师精湛的教学技艺。
如学校每年都会排出部分老师参加杭州的千课万人听课活动,老师们参加活动后总会带些名师教学实录回来,供大家学习交流。去年,听课老师带回了一批教学光盘。学校教导处从中选取了俞正强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进行深入分析,指定一位年轻教师模仿上课,若干位教师组成参谋团,集体协作领悟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体会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与此同时,为了深入研究这一教学内容,也为了锻炼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学校又从网上找到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在第二届“千课万人”上的同一内容的教学视频,指定另一位教师上课,与前一队相同的是也有若干位教师组成参谋团。两节观摩课之后的讨论异常热烈,与会老师认为两节课逆向而行,却又别出精彩,深深为两位名师的教学智慧折服,也会两位年轻教师的成长感到高兴。事后,老师们都说这样的校本教研比起以往自己单独先“备”一节课,再“演”一节课,最后大家“谈”一节课的流水式教研活动有效地多了,也有深度多了。而且这样类型的活动,于学生而言能享受到一节好课,于教师而言收获了教学智慧,从学校管理者角度而言,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微课教研也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1:10:07 | 只看该作者

2.研同课异构型微课——合作解决重难点教学问题
除了模仿学习优秀教师教学之外,分享同伴的经验和智慧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与低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把握和突破上,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直接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作业正确率低下,无形中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从“微”处入手,开展“同课异构”型的“微课”教研能较好的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这类教学问题。教研组先确定好具体的某个知识点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内容,然后教师各自进行设计并开展教学,听课老师帮助授课老师拍摄其教学视频片段,最后集中观看微课视频,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和解决该知识点有效教学的问题,进而取得较快的进步。
如学校每年都会在校长室带领下,深入教师课堂进行听课,了解老师们在教学中的疑难困惑。为了让此类活动更加有效、科学,听课教师以往都是课上使劲记录、事后拼命回忆,然后在交流环节向上课教师一一指出。但交流时,许多老师也坦言会因为遗忘而说不出全部教学细节。好在现如今的电子设备日新月异,老师们的手机更能胜任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在研课、磨课过程中,都用手机将老师们的教学过程完整拍下,供教研组进行局部的分析、对照、评价,仔细挖掘课堂实际教学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这种研磨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拍摄的视频还可以反复播放,教师或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动作及教学中凸显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讨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可研究性。
二、创建微课网络平台——“续”研
这里的“续”研是指学校借助微课网络教研平台,将精彩的微课资源根据主题分类上传至学校内部资源网中的“微课库”,教师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各类问题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它是基于“热”研后的资源的再利用,是教研活动的连续和渐进,旨在使教师们内在需求能在“微”平台中得到满足,同时借助教师的内力,以求教研更高效。
1.前沿问题齐探讨
前沿性问题是反映教育教学发展前景的问题,以此为主题借助微课开展教研活动较利于解决的教育教学发展现状与前景的落差问题,也是促使教育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的有力措施。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先搜集这类微课,教师们通过多个课例在观看中学习优秀教师是如何把握,在观看中反思我们还存在什么不足,从细节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借助网络平台大家各抒己见,以期攻克问题的突破点促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内化提高,使教师们处于教研课程改革的前。
例如在去年学校基于“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的主题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实验,用长度不等的4根小棒,以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并填写试验记录单,然后交流探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教研活动结束后,笔者把视频片段传到校资源平台,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老师留言说,发现有些孩子在探究活动中只是一味地用小棒拼三角形,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让每个孩子知道活动要求是怎样的,这样才能确保活动的质量,才能真正做好“以学定教”。有老师留言,上课老师围绕三个富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组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使知识层层递进,不断地“引人入胜”,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以学定教。在小组学习汇报交流方面,也有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说,学生先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难问题需要得到组内同学的帮助,比如:“两条短边相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使已经“学会”的学生有事可做,通过小组交流使他进一步完善、丰富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没学会的同学通过小组交流学会,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再全班交流。也有老师认为,如果别的小组可以帮助解决的,教师就可以不讲,要做到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后续研讨气氛相当热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1:10:15 | 只看该作者

2.普遍问题深分析
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它们对学科教学的整体科学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介于“微课”教师模仿学习或自查自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交流与反思中找寻合适的解决策略,促使主题教研的深入开展。
如在近期我校进行的以“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为主题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一位老师在主题微课群里边留言说,教师评价学生“你真是会读书”,“你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真不错”……这样的评价更偏向于对阅读的理解的方法和习惯,仍然没有较好地过渡到语言应用上来。如果换成“你能从它的颜色中读出美”,“你从一个数量词发现了它的可爱,真了不起!”类似这样的引导,学生便更容易领悟到观察描写的方法,也更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而在《介绍真实的自己》的教学片断中,有教师浏览后提到: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回家跟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或家长的寄寓,还有了解在别人眼中自己是什么样,因为有事前的询问,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才有头头是道的个人名字解说和自己优缺点的介绍。还有教师认为,在对自我的外貌描写方面,教师巧妙的借助镜子观察镜中的真实自己,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自己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最逼真。才有了“最有意思的就数他的鼻子了,着实像被牛蹄子踩了似的,扁扁的,赖在脸上想怎么揪都不上来”的精彩语句,不再是千人一面人物外貌的描写。在这样的普遍问题深入分析中,老师们借助微课,既可以自查自纠着解决问题,还能在不断交流中梳理自身心得,极大提升了教研水平。
3.典型问题再提炼
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一些特具代表性的学科学习方面的典型问题,它们大多小而实。针对捕捉到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先经过整理、筛选,再提炼形成一个主题进行微课教研。
如针对数学学科计算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典型错误:(1)45×0.74+45×0.36=45×(0.74+0.36)=45×1,(2)24×5=100,(3)425×8×425×2=425×(8+2),(4)536-536÷4=0,(5)725÷25×4=725÷100……学校收集和整理了这些习题,并提炼形成“学生计算错误成因和对策分析”的微主题教研,发布在校内部资源平台上组织大家研讨。教师们针对问题成因与对策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有老师说,就(1)、(2)两小题而言,学生之所以出错是因为受到一些强信息的干扰作用导致的,因为这些强信息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当学生们遇到与强信息相似的外来信息时,就会受其干扰导致错误,比如第(1)小题,平常的针对性的练习在提取公因数后余下两数相加一般都是整十、整百数,受到这个强信息的影响就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第(2)小题则是受到24×5=100的干扰。针对这些计算教学的问题,有老师还提出了解决策略,认为教师首先在心理上要接纳错误,出错是学生构建和完善数学认知的一个过程,其次要珍视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做了说明。经过这样的不断提炼、梳理,老师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习题教学的研究,极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1:10:23 | 只看该作者

三、拓宽微课参与层面¬¬——“助”研
对于“以学定教”,我们不能偏面理解与盲目执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实际情况就是平常所说的“学情”。“学情”的掌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获取,作业中,观察中、活动中、谈话中、测试中……要想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情,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微课交流的网络平台,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进自己教学方式、方法,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等,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小助手。
1、微课“留言板”——师生对话
    学生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反馈对教师改进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把一些日常教学中重点、难点知识,典型错题和难题的讲解等微视频、微课件上传校园网——学生板块中,供孩子们反复点击翻看,与此同时为孩子们创建“留言板”,让学生在“留言板”中谈自己的所思所想,促使学生主动学,学会学。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如当教师发现学生们点击和浏览某个环节、教学活动的课程视频次数较多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这应该就是对学生来说难以掌握的内容了,或者是反思是否是自己在某个点上的讲解不够清晰,对这块教学设计做出调整。再如,学生在“留言板”上留言说“老师讲得有些快理解起来特别困难”,那么教师就要反思平时教学是否也是这样,是不是该适当放慢语速。如果较多学生反映对某个内容掌握得不是很好,那么教师就该及时做好计划,针对这个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补充。
2、“小先生”微课——生生对话
学校可以为学生创建“小先生”微课网络平台,教师选择某一知识点、习题、技能等由孩子们当“小老师”进行授课并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小老师”授课的氛围中轻松主动学习、互相探讨,有效地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按着常规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拼成长方形进行公式推导教学,课后一位学生跑来说,他认为只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就行了,不一定要沿高剪开,可以用折叠的方法……通过演示,推导出:S=(a÷2) ×h×2=a×h。我马上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请他当“小老师“,在我指导下将其拍摄成微课视频,上传至校网络平台。“小老师”在清晰陈述解题思路的同时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情趣,“学生”在“小老师” 讲解和示范下主动习得新的方法或弥补知识的漏洞。借助这样的平台,教师则也更加深入了解学生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懂得学生越多,课堂就越容易把握。
四、建立微课教研机制——“扶”研
开展校本教研,完全凭借教师的自觉是不够的。立足“有效教研”的管理理念,学校还需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防范、抑制活动中的消极因素,以保障微课教研活动的能有效展开,使微课教研成为教师常规性行为。
例如:在学校里,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比较低,主要还是认识上的问题,有些老教师认为教研是青年教师的事情,反正自己的高级职称已到手,也就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了。还有些教师会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好那才是真正的好,参与不参与教研并不是那么重要,所有类似这些消极的想法会感染到身边的同事,从而影响到教研氛围,最终导致校本教研低效。针对以上所述现象,学校可分层制订《微课教研规定》,具体规定活动参与要求与任务,研究推出《教师微课教学研究的考核条例》,并结合《绩效工资考核条例》等评价标准,以拉动教师校本教研的内在需求,努力为学校实施有效教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教研活动的探究与创新,都寄望能对课程改革有大的促进作用,较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然而任何一个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扎扎实实地对问题进行较为理性的分析之外,更需要通过教师个体的不断体验才能深入,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更多问题,这正是我们接下来亟待要去做的事。沿着“微课”教研,希望能在教研之路上走得好,走得远,有更多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6: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