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4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信息技术参赛论文浅谈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0:5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信息技术参赛论文浅谈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陈恩波  普宁市燎原中学
近些年伴随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发展,我国的教育呈现了高增长态势,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先通过分析我国教育资源的发展现状,对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确保我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探讨了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教育有力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资源;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改革;
一、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产业,不断增加教育投资,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充分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竞争带来的教育素质的下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等等。我国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而且还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的迫切需要,对建设节约型学校和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教育资源的内涵
所谓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和。教育的自然资源包括:教育的自然条件(土地、草木等),教育环境(房屋、场地、社会教育氛围等),人力(未经开发的人力)。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教育的人力资本(已经开发的人力)。教育资金以及教育技术。简而言之,教育资源就是能够供教育利用的环境、人力、资金、技术资源的总和。在后面的对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的章节中,我们将会针对这四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1.2目前国内教育资源的现状
1.2.1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差异较大
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优于西部内陆地区,城市教育水平高于农村。因此,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使得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别,优秀教师都流向了经济条件较好、待遇较高的地区。
1.2.2教育资源使用率低
为了迎合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思路,各地开始大兴土木对学校进行翻新、扩建,对教学设施、器材、设备重复购置,这就直接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我国学校系统机构臃肿,行政和后勤人员冗余,这就导致有限的教育经费被占用,为学校增添了很大一笔经费。最后是目前国内教师流动性非常大,这也是学校人力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0:50:39 | 只看该作者

1.2.3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技术资源是我国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学校的信息化程度明显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的教学模式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延缓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3国内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1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连年增长,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率没有明显增长,甚至是下降了,这表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这是影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原因。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更是显得微不足道,这就直接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1.3.2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1)教育资源在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分配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在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全免费义务教育,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投向了基础教育,这就使得中等、高等教育资源失衡,甚至是比例严重失衡。这种发展趋势导致一些职高学校步履维艰,面临生存危险。
(2)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合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是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比重大于农村、西部内陆地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财政收入高,教育投资力度也大,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西部欠发达的地区,财政紧缩,教育投入小,教育的硬件、软件设施都跟不上,教育资源落后。
(3)教育资源在同类学校间的分配也不合理。我国政府在向学校划拨教育经费时就比较偏重重点学校、名校,这就更拉大了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重点学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促进了学校实力的增强,薄弱学校只能勉强维持生存,这种恶性循环更加剧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1.3.3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低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总量明显不足,然后又同时存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和严重浪费的问题。这种浪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有形的直接浪费,为了响应政府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号召,很多学校都在大兴土木工程,盲目兴建新校区、教学设备重复购置、行政和后勤人员冗余造成办公经费开支过大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间接浪费,重读、辍学、留级都意味着教师劳动和学生努力的浪费。
1.4中国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1.4.1教育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就教育的校园环境来说,也就是指学校校址、校园建筑、绿化、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目前,不少学校在校园有形资源方面浪费严重,一些教学设备闲置率较高,不能物尽其用。所以学校应积极转变观念,清算固定资产,对学校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进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为了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率,一方面要避免教学仪器的重复购买,另一方面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将学校的闲置设备对外租借。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还可以为学校创造效益。其次就社会环境而言,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教育的资金投入。我国有近13亿的人口,公共教育经费仅占世界公共教育的2%左右,却承担着世界23%受学历教育人口的重任。这就导致我国教育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发展。因此,国家要为教育提供足够的教育资金,同时要鼓励民办学校吸引社会闲置资金流向学校,这样才能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化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0:50:44 | 只看该作者

1.4.2教育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工作人员考核制度,把竞争、激励、淘汰机制引入学校,在员工选拔、考核、晋升方面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人事管理机制。鼓励公平竞争,积极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学校还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人才引进上打破传统的静态等待的状态,要多渠道大力引进优秀教师,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加强师资团队力量。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时代的新需求。
1.4.3教育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不仅存在教育资金紧缺的问题,还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资金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学校要立足现实,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首先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对预算项目实施量化、细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严格控制行政和后勤人员的数量,避免人员冗余造成“人头经费”的过度膨胀。其次还要加强后勤管理,从节约一度电开始节省日常办公经费。
在教育资金投入上,国家政府投入是一方面,另外还要加强社会资金对教育的投入。在这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政策,吸引社会力量集中办学,加快我国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4.4教育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技术资源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制定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我国也要把握新形势,顺应新要求,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像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校园网等。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此外,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1信息技术课不等于计算机课
“计算机”课更名为“信息技术课”已有几个年头,但是,在各校的课程表上,还赫然印着“计算机”字样,任课老师依然被称为或自称计算机老师。课程内容也仅仅是训练学生学习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技巧, 信息技术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计算机课。
将“计算机”课更名为“信息技术”课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远见的战略决策,它实际上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趋势。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专门生产、收集、传递、保存、加工和发布信息的技术,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上古时代的岩画、甲古文与结绳记事是最原始的信息技术应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但是在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前,信息形态被物化在各种材料之中,流动、保存和处理都非常困难,导致信息技术一直发展缓慢,对一般人来说似乎是非常遥远、陌生的,人们只是在被动、下意识地使用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开始脱离原始的物质载体,抽象为简单的数字,在电缆、光盘、天空、海洋乃至宇宙中飞快地流动,原来被载体限制在小范围内、缓慢传播的信息,今天迅速涌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代人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否则就会被淘汰。但是,信息技术是否等于计算机技术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好比当人类进入活字印刷时代,并不是人人都要学会使用印刷机,而是要学习如何阅读、理解和收集印刷产品。同样,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每一个人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0:50:51 | 只看该作者

再看几年来这门课程内容的变化: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表格与文字处理等应用软件的使用、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构成了其基本内容。编程语言从Basic到QBasic、Visual Basic;数据库从DBASE到FOXBASE、Access;电子表格从CCED到Lotus 1_2_3、Excel;字处理从wordstar、UCDOS到现在的WPS、Word……多年来,我们的课本就像是各种计算机软件使用说明书的大汇编,我们的课堂就像是各个软件公司举办的一连串培训班。我们的课程安排告诉学生,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是训练学生学习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技巧的一门课。假如,语文课上教师只给学生讲解钢笔的用法,学生把语文课改称为钢笔课不也是很自然的嘛!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认真地设计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兴趣,认识到信息处理技术是自己走向现代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工具。在教学内容上,第一,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寻找信息源;第二,要学会如何综合处理大量数据,剔除“假”信息;第三,要给学生讲解常见的信息模型的实际意义,利用模型参数正确认识信息;最后,要让学生掌握传递、发布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参与到信息社会的活动中。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特别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是传授信息处理技术,而不是讲解某一个软件的使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编制文稿、图表,但这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学会使用工具。为了让学生能够事先掌握必要的工具,是否可以考虑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入门教育,解决诸如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访问互联网、文字处理、计算机病毒防治、多媒体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基本技能;在初、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学生就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小学──初中──高中”系列化的课程。
2.2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与本质
关于教育信息化是什么,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把信息化当作一个过程看待,大家是基本认同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信息化看作是人们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形态上表现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不只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策。中国把国家信息化当作最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对于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例外。
信息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从网络技术发展的层面上来看,目前网络的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信息共享这个阶段。如果把互联网的发展划成三个阶段,则第一个阶段是数据传递与共享,因为在互联网发展起始阶段,其应用主要是E—mail和少量可供查询的专业数据库。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共享,其主要特征是随着Web技术的出现和WWW(World Wide Web)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大量的信息网站(包括门户网站、专业网站、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得以建立与互联,使整个地球联成了一个巨型的信息网络。第三个阶段是知识共享,即使全社会的知识成为可供全体社会成员查阅、学习的超大信息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查询和共享。由于技术的限制及其他许多原因,目前还没到解决好复杂知识或非结构知识的表征、组织、存储和传播等问题,另外人与计算机的有效交互、人与人如何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有效互动、复杂的社会系统如何与网络融合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解决。实现知识共享是网络技术的重要的未来发展目标之一,因而也是信息化的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0:50:57 | 只看该作者

2.3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人才的基本途径
信息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保障,相应地,信息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以往不同,它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为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信息社会的四大文化基础是读、写、算和信息,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早在 1996年,美国就提出了第一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计划中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目标规定了“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师、学校、社区以及家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能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等几项目标。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信息人才这个要素有两层含义:第一,教育信息化要有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作贡献的专门人才;第二,教育系统担负着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培养信息人才的任务。关于信息人才培养问题,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层面:第一,普及型的信息人才。广义地说,是掌握信息时代必需的基本信息技术的技能的人才。狭义地说,是各行业的信息化均需要批量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第二,关于专业性的信息人才,包括高级软件人才、网络工程师和微电子技术人才等。第三,各单位或系统的高级信息主管,或叫首席信息官(CIO),而且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人才。普及型的信息人才,一般应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这既是普通大众的需要,又是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有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它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基础性:它决定信息技术教育是与其他传统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和外语等一样的文化基础教育。②高技术性: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建立专用的联网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并需要掌握专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技术管理人员。③高速发展性: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等都需要不断更新。④工具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上机、上网等实践活动,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⑤综合性、渗透性与变革性:信息技术综合了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等领域,促进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新的网络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决定了它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加速了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2.4信息技术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2.4.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更加侧重于能力的培养
在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信息社会,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因此,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我意识为中心,从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六个方面,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内在归属和认同。我们不能单纯地训练学生的对现有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更不能靠培训他们记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按钮的名字,以应付某种考试和获得证书。而应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0:51:01 | 只看该作者

2.4.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可扩展更新、更广泛的内容如: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智能机器人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更加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从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推动我国智能机器人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将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交互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CAA)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4.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 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不能把这类课程仅仅作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训,而应当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课程,是学生能够终身受益的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际优秀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21世纪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将成为国家兴旺、民族富强的关键性问题。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为人类现代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经过短短十几年,已被世界各国认同,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发展的行动之中,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然而,社会和自然能否可持续发展,只抓环境科技及一些相关的社会经济措施是绝对不够的,教育应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才算真正扎根,从而使教育有力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历史上从国家上全面描绘我国以后10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蓝图的一份规划。显然,《规划》的颁布将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1《规划》的战略意义
  1. 《规划》是对《纲要》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体部署。《规划》以《纲要》为依据,在深入分析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教育事业发展对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诉求,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发展进行了统一部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0:51:06 | 只看该作者

  2. 《规划》遵循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提出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为:“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坚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坚持深度融合,引领创新。”这既充分反应了《纲要》中指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真正内涵,也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我国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同时也反应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核心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
  3. 《规划》结构清晰、任务明确。《规划》针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同时也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自身的教育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部署。《规划》既界定了国家、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其他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又明确指出机制体制创新和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目标。
  4. 《规划》制定的“行动计划”切实可行。为了切实而有效的落实《规划》设计的发展任务,《规划》制定了“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这五项即将在国家层面实施的计划将着重解决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而计划的实施将以前瞻性试点和示范切入,以确保建设任务的落实。
3.2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
  《规划》在“发展任务”部分指出,“要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增强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在第十一章《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中,《规划》进一步强调了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表明要通过体制改革确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要通过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最终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
3.2.1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数字教育资源正在不断丰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但优质教育资源依然匮乏,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信息孤岛”较为普遍,一些机构数以千兆计的资源在网上被“打入冷宫”。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型,数字资源的开发不再是“权威”专家和“权威”机构的专利,而应更多地产自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
  《规划》提出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制订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标准,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制度,这将逐步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准入机制。通过政府资助,引领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购买基础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公益性服务,这将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更有效的途径。同时,不断推进校际间网络课程互选,以及精品教育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
3.2.2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机制,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动力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两大命题亟待解决,一是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合于教育教学,二是教育信息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2 09: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