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9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2:3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十堰市竹溪县城关中心学校   周丽娟  马峻  龚玉勤
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3课的内容。课文写了三个儿子看到他们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时的不同表现。力气大的儿子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儿子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自己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从而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字音、字形,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义。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的句型练习说话。
3、理解老爷爷的话“我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深意,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喜欢)今天,老师要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儿歌《好妈妈》,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2、播放歌曲《好妈妈》
3、师:欣赏完这首儿歌,能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呢?
4、生交流。
5、师小结: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妈妈呀!今天,我们的课堂上也来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6、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从歌曲导入和学生的生活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渴望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检查生词,初读课文并质疑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情况,请看大屏幕,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1)生小声地读一遍
(2)抽学生认读
(3)开火车读
2、师:同学们真棒,词语读得真准确!接下来,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哪个地方是你最不明白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2:31:48 | 只看该作者

3、生读课文后交流。
4、师:对呀!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老师也搞不明白,为了弄清原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学习课文,相信等学完了课文,你们一定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环节目的是抓住学生的主要问题即“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为线索展开分析,培养的学生敢于质疑,能够带着问题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朗读感悟,解决疑问
(一)自由朗读课文1——6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划出三位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句子。
1、指名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2、质疑:从你们找到的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前两位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而第三位妈妈却没有)
3、品读前两位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师:同学们,你们得到过妈妈的表扬吗?她是因为什么事情表扬你的?她在表扬你的时候,心情怎样?她是怎样夸你的,你能学一学吗?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扮演一下妈妈的角色,试着读一读前两位妈妈的话,来夸一夸她们的儿子吧!(分小组自由地练读。)
(1)小组代表比赛读第一位妈妈的话。
(2)评价。
(3)师总结。(可从语气和表情上体会、感受)
(4)再次自由地读,可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妈妈的自豪。
(5)男、女生比赛读第二位妈妈的话。
师:这一次,我听到了妈妈的自豪,老师也为她们有这样的儿子感到
骄傲和自豪!
4、品读第三个妈妈的话(课件显示)
(1)师:两位妈妈都在夸奖自己的儿子,第三位妈妈是怎么说的呢?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表现出第三位妈妈那平和、谦虚的心态。
(2)师范读。
(3)生试着读一读。
(4)齐读。
【设计意图: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系实际,指导重点句的朗读。并且师生互动、动口、动脑、动情地学习朗读,发展语感,同时在思想和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三位妈妈提着水回家去,为什么走走停停呢?听老师范读第8自然段。
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2、从文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或感受到水很重的呀?相机理解“晃荡”
3、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沉重吗?
4、齐读。
师:三位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是多么辛苦呀!同学们,如果是你提着这么重的水,此时,你最希望出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找动词,换词比较,体会到文中用词的准确,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
(三)师:是呀!在这个时候要是有人能帮帮我,那该多好呀!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儿子都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9——11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作上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2:31:55 | 只看该作者

1、交流。
2、出示课件:“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3齐读课件的内容。
4、练习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说话。(课件显示)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齐读板书)
5、看到这样的三个儿子,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假如这三个儿子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对他们中间的一个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读,激发学生比较,从而更准确的理解文本,体会到第三个儿子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四)师:老爷爷也向我们一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和妈妈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妈妈和老爷爷的对话。
1、师:他们在谈论什么?哪一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2、质疑: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他看见的是哪一个儿子呢?
3、生交流后,老师总结。
4、齐读老爷爷的话,注意读出老爷爷的幽默和风趣。
四、真诚面对,体验孝心
1、师:老爷爷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你最想学习哪个儿子啊?为什么?
2、生交流。
3、师:同学们,你们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怎么做呢?和大家谈一谈,好吗?
4、师:说得多好呀。
五、情感升华,总结延伸       
1、师: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他们多辛苦呀!我们现在正渐渐长大,他们也在慢慢变老,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来帮助他们,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到这里,老师想把《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课件出示):“为人子 方少时 孝于亲 所当执”
3、生齐读。
六、付诸行动,实践孝心
1、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像《三字经》里说的那样,做一个关心、体贴、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2、倡议:从现在起,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积累语言,进一步升华感情,加深情感体验,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2:32:00 | 只看该作者

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聪明有力
一个儿子      唱歌好听
另一个儿子    没什么特别(孝敬父母,是真正的好儿子)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1、从课前导入入手,以情激情,为读文明理做前期铺垫。
新课伊始,我带领着孩子们从《好妈妈》这首歌入手,旨在拉近学生跟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好前期铺垫,会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妈妈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妈妈则认为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妈妈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
3、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地抓住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这条主线,让学生提出“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我便顺势紧扣文本,让学生回到文本中,联系前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能帮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结论。   
总之,再次回头看自己的这节课,除了以上三点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外,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把握不准,以及对新的生成不能及时予以正确、合理的引导等。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个环节,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寻找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00: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