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参赛论文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催化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21:1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优秀参赛论文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催化剂”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     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悄悄地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催化剂”呢?我认为: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数学情景,通过情景的创设,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动力。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也是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中实现的。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一年级第二册中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老师可根据教材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自选超市,在每样商品上都标上价格,让小朋友们进入超市自主地选择喜欢的两样东西,然后到营业员(老师)那里付账。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类题目在课堂中还可以做如下延伸:这是一个自主超市,自己买东西自己付钱,如果整个过程不出错就可以得到超市的赠品。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做如下调整:每人用100元去买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最多,最能精打细算可以成为超市的经理,负责以后超市的运营。这其实是一道连加的应用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购物经验。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作适当的提示,用相同的钱买东西,要想东西多,要选价格低的商品。接着让学生比较你买了几件商品,花了多少钱,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只有拿价格最低的商品,才能拿的多。最后让学生算一算你手上还剩多少钱,从而自然延伸到了减法(相差多少)。还可以让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钱用得多,多多少。这样把数学还原于生活,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形象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化抽象为形象,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例如:《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开始上课时,我出示了许多孩子们常见的蜻蜓、蝴蝶等对称昆虫的动画,让这些对称的昆虫平铺在屏幕上,孩子们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我再让那些可爱的小昆虫的翅膀一扇一合,我抓住契机: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很快观察出蜻蜓和蝴蝶的两对翅膀扇动时是不断重合的,从而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接着我又出示了天安门、中国结、方向盘、红领巾等图片,利用动画直观演示把图片沿一条直线对折,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动手折一折、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这样的形象化教学中,孩子们一点也不觉得数学概念枯燥,相反他们一直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思考,很快就掌握了新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21:11:46 | 只看该作者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突破难点
“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例如:在“扇形统计图”这节课,首先出示练习:用百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说出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同学回答:“阴影部分占整个圆的25%,25%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阴影部分占25份。”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利用课件演示“25%”表示的意义,这样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又渗透用圆可以表示各部分量和总量的关系;当后面讲到本节课新知“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用什么图形如何表示时,学生自然会想到用圆平均分成100份,用30份表示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由此可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既突破了难点、渗透了数学思想,又快捷、省时,教学效果也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难点的知识、抽象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解答的最佳途径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2】。”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的模拟、创设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却具备这方面的优势,能创设虚拟应用情境。例如:在学习“折扣”这节课,利用视频让学生观看某商场店庆打折促销的场面,创设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情境,从而引入“折扣”,由于“折扣”问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适时的总结归纳,很快学生就明白了打折的含义:几折就是表示现价是原价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然后“折扣”和具体实例相结合,将“折扣”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十是多少”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生活之中,并学到数学知识,最后用屏幕显示各种商品、价格和折扣,让学生模拟顾客进行购物,进行“仿真”练习。这种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21:11:50 | 只看该作者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来研究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数学知识,就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开始就直接告诉学生圆的面积公式=圆周率×半径的平方,学生也能浅显的记住圆的面积公式,也能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但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和限制,对圆的面积公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和应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同样这节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倒的过程,并结合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思想;
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们马上投入到新知的发现、创造中去,他们合作交流、亲自动手将课前准备的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并分别拼成近似长方形,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再把圆继续分下去就不太容易了,这时我利用课件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进行演示,让学生感到分得份数越多,拼得图形越近似于长方形,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演示后会发现:
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圆周率×半径的平方。这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发现、创造性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及数学教学内容,适时恰当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催化剂”作用,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才能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 2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