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9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生活与课堂深度交融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双边化”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2:2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生活与课堂深度交融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双边化”发展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   刘晓俊
【摘要】由于受社会因素、传统观念和家庭环境等影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生活错了位,思想品德教师面临守旧与革新的纠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笔者尝试将课堂与网络深度交融,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由课堂的单边模式向课堂与生活并重的“双边”化模式发展,拓宽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笔者坚持将网络生活与思想品德教学深度交融,用网络与学生交流,知道他们想做什么;注重资料收集等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坚持用网络手段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焰,给他们判断是非的尺子,帮助他们解开现实的迷惑。追求思想品德教学的网络化和生活化,让思想品德教学成为教师、学生、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网络生活    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    返璞归真
【正文】比尔.盖茨曾自豪地说: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浪潮,它将淹没那些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这一预言正真实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与生活。作为教师,如果对此孰视无睹,依然抱守“一支粉笔一教鞭,走上讲台说半天”的“古典”模式,既不主动涉水学泳,又不认真践行课改,长此以往,将会与新课程改革南辕北辙,将被淹没在滚滚时代潮流中。准确把握思想品德学科和教师角色定位,充分整合信息技术资源,让网络与课堂深度交融,成为教师、学生、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真实生活,应该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的一种美好期待和必然走势。
角色定位——现实的困扰与迷茫
教师的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范畴到“灵魂工程师”的社会定位,充分显示了教师对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社会因素、传统观念和家庭环境等影响,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干扰和困惑。
困惑之一:守旧与革新的纠结。《大学》所表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传统思想品德教学的风向标。这种价值导向,孕育出了“天”是“皇天”,“地”是“王土”,“人”是“王臣”的封建道德准则,这种道德框架下,教育对人性的塑造被思想品德教化功能架空。于是,先贤圣哲们提出新的观点,孟子便认为“人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旬子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善也好,性恶也罢,都是为了构建和自己思想品德主张相结合的理想社会,关注人性只是一个思想品德的幌子,但专制思想与人本意识碰撞的火花,照亮了德育工作者求真求实的前行之路。正是对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不断矫正,才有了新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的学科定位、最广泛的社会民意和认知基础,形成了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相统一的特点。这一认识的飞跃,是思想品德教育传统与革新不断交融交碰的必然结果,但怎样付诸实践却没有具体的可供参照和操作的东西,一线教师面对纷繁复杂世俗生活中学生在心理、思想和言行方面的失范,感到困惑迷茫,既无所适从,也无能为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2:29:43 | 只看该作者

困惑之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孔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追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境界,在这种传统道德光芒的折射下,不少教师夸大了优秀文化的教育张力,偏执地认为教育就应该培养高大的“人”、纯粹的“人”、完美的“人”,因而把德育目标拔得无限高,“言传”作用夸得无穷大。但课堂教学一阵风,实际效果一场空。生活中的孩子并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循规蹈矩”,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和过度自我,令很多教师和家长感到无奈。于是有人开始迷茫了:课堂上明辨是非、非常懂事的“乖孩子”为什么就沉迷于网络,成了“野孩子”呢?我们对学生进行过“遵纪守法、以德为先”的教育,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还居高不下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新课程改革的导向:这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高效课堂吗?高效课堂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一点效果都没有呢?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该如何教、如何导、如何管,不少教师开始迷茫困惑,甚至悲观绝望了。
困惑之三:课堂与生活的错位。长期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笔者发现:学习“珍惜时间”的课堂上,学生对懒惰行为口诛笔伐,群情激愤,可是回到家中依然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在“反对浪费、提倡节约”的教学中,学生都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浪费、怎样反对浪费,生活中却依然糟蹋粮食、大把花钱;尽管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网络道德规范,但网络自由主义、人身攻击、哗众炒作等网络失范行为在学生身上还时有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课堂教学在现实生活面前变得这样苍白?是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还是课堂与生活错了位?我们到底培养了怎样的“人”,应该由一张试卷来判断,还是交给社会生活来检验?如果答案是明显的,那我们又如何把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到网络这个媒介上。笔者尝试将课堂与网络深度交融,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由课堂的单边模式向课堂与生活并重的“双边”模式发展,拓宽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找到了解决上述困惑的有效途径。
课堂牵引——利用网络优化孩子的学习
罗曼.罗兰说:孩子灵魂的丰富创造补偿了母亲灵魂的日渐贫乏,可见,孩子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知其心,然后能教其失也”,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醒我们: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课堂教学是一场灵魂的舞蹈。利用网络舞台,让学生从孤独的旁观者变为激情的表演者,教师一边欣赏他们精彩的表演,一边聆听他们心灵的声音,这样,教学就会被这种“双边活动”美化。
一、网络是沟通的平台,知道他们想做什么
客观地说,我们和孩子是有代沟的,如果不注意研究学生的所思所想,不关注他们的心灵世界,就难以走进他们的生活。笔者用网络延伸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尝试通过班级QQ群、微信、网络邮箱、班级微博等方式,认真和孩子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强化教师的正面导向作用,牢牢吸引住孩子的眼球。
建立班级QQ群,笔者注意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全部参与,即所有学生都必须入这个群;二是定时交流,即固定时间和学生交流,如果确实有事,必须提前说明;三是硬性量化,即把交流任务作为网络作业,家庭作业在群里发布,学生完成后可以作为共享文件在群里上交。
为了更好地摸清学生思想动态,笔者还有意识地确定主题交流,比如“说说生活中的浪费”、“交通安全,你今天注意了吗?”、“说说我家小区内的环保问题”、“班级中的那些事”等等。通过交流,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孩子还主动和我“私聊”,说悄悄话,把自己心底的秘密告诉了我,我向孩子们保证一定给他们保密。这样,班级QQ、微信等网络平台真正成了沟通的平台、心灵的舞台,孩子们从这里找到了理解和信任,得到了安慰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2:29:52 | 只看该作者

二、用过程参与促进目标达成,知道他们做了什么
“过程即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导向,但“过程”目标如何理解?怎样落实呢?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教学《学法用法》一课,虽然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有些概念抽象难懂,如果单纯的互动或是讲解,会显得呆板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建立一座联系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怎样找到这座桥梁呢?——那就是网络。笔者围绕课题,提前三天布置了预习作业:1、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收集资料,以PPT等方式展示成果;2、说明“法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3、举例说明“违法的危害”。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初中学生看法律”的课堂讨论。学生展示的预习成果让我非常吃惊:他们有的用PPT做了课件,有的制作了个人网页,有的利用网络优势直接上Internet寻找观点依据,用充分的事实论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等到上课的时候,课堂真的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一个“跑龙套”的人,偶尔穿针引线、轻轻点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情绪高涨。
这样的网络作业,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分析、运用网络信息,自己动手制作网络作品,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虚心求教,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一些平时喜欢上网的学生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有的学生平时表现一般,但这次却“脱颖而出”。成功的关键,是切准了学生的网络生活特性,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我深深地明白,在网络生活时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表演平台,只要我们引导好、使用好、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得到优化,学习空间将不断拓展,学习主动性将得到有效激发。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点燃他们兴趣的火焰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一个激情燃烧的过程。课堂的思想交流,必定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课堂的深入讨论,必定是一个交锋与交流、吸收与融合的过程。笔者开展了“五分钟说自我”的课前小活动,孩子们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心得撰写演讲稿,和完成课堂作文一样认真。看到他们在课堂上自信满满、激情飞扬地演讲,我深深地为他们的激情和梦想所感染,觉得自己也和他们一样年轻,这样的课堂,是青春的史诗、激情的舞台!
课堂教学还应该是一个激发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教育》中曾写过这样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小诗,“谁说非学校,就算非学校,依样画葫芦,简直太无聊”,几句话就点出了中国传统教学的弊端,强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何等重要。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愿学、爱学、乐学,就能学得进、学得活、学得好,学习的过程就是充实而快乐的生命过程。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可以推动学生去探究,去体验。我知道学生对FLASH动画非常感兴趣,就根据这一特点,设置一些动画,来吸引他们的眼球,特别是能得出很多启示和能帮助学生记忆的动画。比如,在上《意志品质》时,在导入部分,我用了《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的FLASH,学生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就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展开,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情境,整堂课轻轻松松达成了预设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2:29:59 | 只看该作者

面向生活——构建“双边化”的思想品德大课堂
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道德规范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品行健康的人”,而“人”的检验不能用一张试卷来测试,必须要放到社会中去。所以杜威提出:道德和道德教育并不能存在于我们身临其境的生活世界之外,任何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无异于在岸上学习游泳,必将是无效的。陶行知先生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即是死教育”。为此,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源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让他们学会思考、明辨是非,在反思自我中关注社会生活,推动教学由课堂向生活的“双边化”发展。
一、给一把判断是非的尺子:从“郭美美事件”说开去
笔者紧扣时事热点,在网络上引导孩子们参与讨论,让他们学会辨别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给孩子们一把判断是非的尺子,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郭美美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时,笔者利用此事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在博客上发表了题为《是谁把郭美美推向了背离道德的深渊?》的博文,让学生跟帖讨论。
博文:郭美美,1991年6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2011年6月在微博上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虚假身份炫富一夜爆红,到今年7月11日因涉嫌赌球被警方抓获。8月,北京警方发现郭美美系列炒作事件背后存在幕后推手及网络水军公司。郭美美在网络推手“立二拆四”(真名杨秀宇,系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网络炒作下,一步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郭美美澳门豪赌欠2.6亿元(人民币)巨债”、“郭美美找到新靠山,出手为其还赌债”以及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虚假消息,也都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是哪一只黑手,扭曲了道德的标尺?又是哪些人,在跟风炒作中使舆论偏离了正确方向,助长了丑恶的力量?……
香山红叶(网友):通观郭美美的爆红与陨落经过,关键词只有名利、金钱、虚荣。郭美美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演员,甚至已经异化为道具,在让人目眩神迷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推手、土豪们在追逐欲望过程中丧失人性的众生相。
小飞鸽(学生):郭美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炒作人气,为了挣钱。只不过太过分了,越过了道德的底线,最后被现实无情地戳穿,是一部现实版《名利场》。
蓝天写意(学生):郭美美事件,不仅仅是一幕闹剧,也是一幕悲剧!悲剧的发生,是互联网等社交媒体让炫耀和虚荣变得更为容易,让负能量的传递也变得更为迅速。
……
一叶孤舟(笔者适时引导):今天,围观郭美美固然刺激,但大家一定要深思,中国红十字会,一个“百年老店”,为何不敌一个年轻炫富女的一条微博?为何对公众的善款处理质疑,居然在事发后的3年时间里,还无法辩白?媒体和政府民众,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追问郭美美事件背后更迫切的社会焦点问题,包括腐败问题,郭美美能“红”到今天,仅仅是“网络推手”就可以做到的吗?更重要的,跳出郭美美事件,中国怎样重塑核心价值观,构建公民理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2:30:10 | 只看该作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又在网上查找资料,深入探讨怎样做一个理性的公民,如何树立正确的是非价值取向。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的重要性,也让他们从现实社会中学会了应该如何判断是非。
二、给一把解开现实迷惑的钥匙:成长的烦恼
针对学生在青春期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充分协调教师和管理资源,利用班级微博、校园网页等各种网络形式,构建家校互动的教育合力,为孩子们消除成长中的各种烦恼。比如,以“成长的烦恼”为题开展班会活动,利用班级微博共享活动成果,让学生把作品发表在班级微博上,然后设立“金点子”栏目,为学生讲解消除烦恼的方法。
学生作品一(摘录部分):以前老爸对于我的成绩好坏没多大的在意,总是会理解我的。自上了初中之后老爸对我的成绩敏感度比我都高好几倍。我成绩的烦恼也间接性成为了他的烦恼。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一个烦恼可以传染给另一个人,变成无数个烦恼。
学生作品二(摘录部分):在星期天,总要花上一天,甚至一天半的时间来完成周末学习,看电视已经是最大的享受了,更别提玩电脑了。现在被老爸老妈当成“囚犯”来看待的,电脑不能碰,电视还只能在周末看,要全力以赴迎接升学考试,命苦呀!
学生作品三(摘录部分):成长是一颗怪味的糖果,一层层地舔着,就会尝出不同的滋味:有时的甜蜜埋在心里,让快乐四散;有时的酸涩滑下脸颊,使委屈不断飞扬;有时百感交集让人无法言说,留下了一道道余味……
金点子一(摘录部分):……接着老师请同学从中抽出几份,同学认真地读,我们屏气凝神地听,再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我的烦恼被抽时,起初我心里很紧张,脸颊涨得滚烫,后来听到同学们议论纷纷,原来有类似问题的人并不只我一个,听到有些同学特别维护我,站在我的立场说出我的心里话,心里非常感动。
金点子二(摘录部分):我想了想,其实烦恼并没什么大不了,它就是心灵的阴影而已。而当我们朝向太阳,心房里洒满阳光,阴影不是就消失了吗?所以,我们在青春期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向上,这样烦恼就不会对我们纠缠不放了。
学生都在班级微博中公布了自己的烦恼,大家在“班级论坛”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进行了点拨,使很多孩子从烦恼中走出来,为保持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健康起了一定作用。
回归“人本”——让两种生活真实相融
针对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脱节的现象,笔者呼唤思想品德教育回归到“人”的本位,一切教育的准备与活动,量化与评价的出发点都在于如何促进了人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将教学生活和网络生活真实相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2:30:15 | 只看该作者

呼唤之一:延伸教学,记录最真实的生命历程。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说: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教育与生命、生活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对人的培养,特别是“传道”的需要,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从生活中一笔笔记录生命成长的过程,推进学生一步步走向现实、走向成熟。新课程标准提出“建立学生的网络成长足迹袋便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网络成长足迹袋是在网络上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这样,教育和生活就可以进一步结合。
呼唤之二:面向生活,重新定位教学“双边”活动。想起了刘国正的那句话:教育实不应该成为水泥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以网络为媒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网络生活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在网络实践中积极体验和表达,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样,教学活动就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实践,而是以网络为媒介,将课堂教学生活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融合的“双边”活动。思想品德教育在茫茫现实生活中不再是一抹微弱的萤火,而是一道可以照进现实的光亮,引着我们走出隔离现实的教学篱墙,踏出一条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康庄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