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2:0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并且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贴近现实,创设生活化情境。二、联系实际,创设应用化情境。三、强化能力,创设活动化情境。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实践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并让他们知道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再也不会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神秘难懂,进而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实践能力;贴近现实;联系实际;强化能力;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从生产 、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这是国际数学教育的改革大势所趋。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许多学生“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这也就造成了“我国中小学生在动手实践,应用意识,创造精神和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及数学态度养成上不近如人意。”这说明了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并且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贴近现实,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直观形象的支持,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典型事例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启动多种感官参与构建数学知识,不仅可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而且还有助于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的整合功能,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目前的数学教材中很多应用题 ,不论是题型还是表达形式,都是呆板而生硬,枯燥而乏味,并且为了便于解答,将复杂的实际问题作了简化,缩减了情节的叙述,题中给出的也大多是一些充要条件,所求问题要求明确,答案唯一。但真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它需要排除真实情节的干扰,从中抽象成数学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答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由浅入深地渗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知识,包括生活、生产、旅游、人口、环保知识等。教师也可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引进课堂,如:利润、保险、分期付款等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贪污受贿、环境污染、节水意识、土地沙化等社会问题,利息税、西部开发等社会热点问题。
在习题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贴近实际,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如六年级学完统计图后,教师可紧扣社会实际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1998年长江洪峰经过汉口时的水位情况如下:第一次28.17,第二次27.75,第三次29.2,第四次29.39 ,第五次29.06,第六次29.43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能不能看出长江洪峰通过汉口站的水位情况?学生回答:“能。”师:“还有一个统计图也能看出长江洪峰通过汉口站的水位情况。”课件演示:通过“闪点、连线、平移,把折线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剥离出来。问:你们见过这种统计图吗?会给这个统计图起个名吗?师打上这个统计图的名后追问:“这两个统计图你觉得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长江水位的变化情况?”这样既学了折线统计图又找出了与条形统计图的不同,学生易于理解,又感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及时检验,校正知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22:05:17 | 只看该作者

二、 联系实际,创设应用化情境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而教材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未知的,怎样将抽象未知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应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变未知为已知,并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另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未来学生面对的将是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小重视培养学生判断选择并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的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会更加积极的投身于生活实践,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例如:六年级学习了利率问题后,可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储蓄所采访,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收集有关最新数据,使课堂教学题材鲜活,且有据可依。如可设计相应的练习题:从1998年11月1日起,全国储蓄存款征收利息税率为利息的20%,某人在 1999年12月存入人民币若干元,年利率为2.25%,一年到期后将缴纳利息税72 元,则他存入人民币多少元?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应用,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会使其在平时的生活中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应用数学。
三、强化能力,创设活动化情境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目的的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内活动,让学生探索生动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操作、画图、搜集和整理数据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通过设计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能激起探索问题的欲望。当然问题要富有挑战性,使学生能采用不同的策略,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从中感受到数学价值,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能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培养他们用数学的观念去表示与分析事物的数量关系,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量化意识计量好的“数感”。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学校应开设活动课,数学教材也安排了有关内容。因此,每学期都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校内外条件,拟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如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材安排了“长方体纸盒的制作”的探究性活动。又如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可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春游过程中搜集信息,询问学校到目的的路程有多远,记下往返时间,估计步行速度,统计买食品数量、单价、总价等,参观门票多少人开始优惠,算一算怎样花钱最少?回校后,开设一节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设计各类问题,看谁设计得又多又新!最大的调动学生解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
这些活动都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实践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并让他们知道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再也不会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神秘难懂,进而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9: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