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英语优秀论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小学英语教学更精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20:4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英语优秀论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小学英语教学更精彩
湖北省安陆市开发区三0九小学:曹海丽
【摘要】:
信息技术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高效互动、因材施教;信息量大、表现力强;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英语课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模式、评价、交流等。毋庸置疑,这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改进学生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应用  
【正文】:
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就是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工具性功能并利用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把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过程中的要素,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拓宽教学内容,提升多维度评价,使小学英语课堂更加精彩。  
一、信息技术促成教学过程四要素转变。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教学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建构学习的过程。它能突破过去那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着读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通过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的转变:即变教师“主体”为“主导”,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静态传统教具”为“动态媒体教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通过转变,强化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真正达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体系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1.Lead in—激趣导入  
多媒体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强以及文字、声音、图像一体化的特殊功能,在课前激发兴趣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多媒体激趣活动,例如播放英文歌曲、律动儿歌或从网上调出拼读字母和单词的英文游戏,也可播放动画片段或者教师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制作带画面、文字和声音的PPT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语言交际活动中去。学生有了兴趣,和谐自然的交际环境、浓厚的外语气氛就形成了,那么学生开口讲英语的意愿就浓厚了。针对低段学生的爱动爱模仿的特点,本人经常使用两个flash:《小鸡做操》,学生跟着欢快的音乐,模仿小鸡滑稽可笑的体操动作,打起精神,兴致高昂地迎接英语学习,紧接着用《字母歌》带学生进入奇妙的字母之旅,激励学生的思想更延伸、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敏捷。  
2.Presentation—认知,感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20:47:37 | 只看该作者

(1)词汇音、形、义的有机统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卡片呈现所教词汇的形,通过听录音或教师领读来教词汇的音,通过教师讲解来了解词汇的义,不能达到音、形、义的有机统一。而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可以达到图、文、音、动画相互结合的效果,让学生达到轻松记忆和理解的效果。这在教某些抽象概念的词汇时更能显示出其独有的优势。  
(2)信息技术为口语和对话教学创设真实情景,使语言与情境有机融合。在以往的口语与对话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在教师提供了一定教学任务下,让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感知与机械模仿,然后分组或分角色进行表演,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语境,但最终也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就语言本身而言,它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流露、信息传递,不同时间空间、不同情绪、不同天气环境、不同文化等我们会运用不同词汇、不同的语调进行语言交流。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二维或三维的动画或视频短片,创设符合语言教学要求的情境,再配上反映教学内容的语音对话,就会达到情境与语言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对所听到与所看到的信息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传统的口语教学之所以成为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音、义与境的脱节,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乏味,这也就是“哑巴英语”的成因,信息技术与口语对话教学的整合是解决“哑巴英语”最为有效的途径。  
多媒体以文字、声音、图像一体化特性能为英语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提供较为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有情有景容易传递信息。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很快进人一个虚拟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语言环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语言功能从网上的资料库选取和下载。本人在教学中就采用了《金太阳》教学软件和中央电教馆的教学资源,通过借鉴他人的智慧,结合自己的感悟,创作了一些符合本校学生的课件,学生脑海中出现的交际情形不再是书本上枯燥无味的平面,而是立体的、形象的,为情景教学铺下基石。集音、图、声为一体的形象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大脑,使他们开口讲英语,并且在不同交际情景中能够使用恰当的、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
3.Practice—情景操练  
传统操练方式主要是让学生模仿、记忆、重复,以机械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同一知识,达到背诵的程度。而运用信息技术后,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的时候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在想象或遇到一定的情景时的自然流露。就像掌握汉语一样自然、熟练、轻松,这样才会内化成自己已有的知识。  
替换练习和转换练习,在这一过程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本人在教学中,将常见信息点采集,归类,制作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练习,并把可以替换的地方留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填空,老师可以按某一按钮后呈现空白处可能填写的词、短语或句型,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且让学生能即时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1)替换练习:借助设置的情景给学生进行替换,不再是机械式练习,内容是限定的,但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控制,灵活运用语言结构进行操练。替换练习须围绕一定的语言设计,也可利用教材内容。《金太阳》的活动手册软件就是很好的操练工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替换练习。(2)转换练习:转换句子的结构,如肯定句变否定句,陈述句变疑问句,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等,这些变化可能涉及人称、时态的变化。做转换练习时,教师先收集有关信息,尽量采用各种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以确保这些机械、枯燥的操练变得生动,使学生不易失去兴趣。教师可直接用语言提示,也可以用动作手势、实物、图画等手段给学生提示,要尽量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20:47:41 | 只看该作者

4.Production——知识生成应用。  
综合应用是在替换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控制,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把单项的语言技能提高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的能力。这一跨度很大,练得好才能达到活用的水平。本人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前三个过程已让学生在这一环节变得很轻松了。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观看一个情景对话后,就能立即结合生活应用出来。本人在一次有关购物的公开课的结尾处就设计了一个情境,Mother’s Day is coming, you can buy a pair of shoes for your mother.学生兴致高昂地用所学句型“Can I have a pair of …Sure, here you are. How much are they? They are …”购物,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了。
三、信息技术提升多维度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先评价,然后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完全接受评价结果。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习、评价、反馈、补救各环节的脱节,而通过网络能改变这一情况。  
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对自己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学生在自评时,一方面及时地修改自己的作业,另一方面能主动地通过网络浏览他人的作业,并总结和借鉴他人的优点。通过模仿,比较,激励,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学生互评。学生互评是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这位同学。通过学生间的互评,能加深学生对单词、句型的熟练运用程度,提升了情景创设的能力。  
3.教师点评。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通过网络可以迅速地浏览所有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收集多种类型的典型范例,再借助大屏幕或网络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及时地进行精彩有效的讲评了。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高效互动、因材施教;信息量大、表现力强;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英语课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模式、评价、交流等。毋庸置疑,这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改进学生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23: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