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2:4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昌松小学   朱艳娟
摘  要: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能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时、适量地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积极作用;口语情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而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能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彩的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充实,课时容量更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英语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检索、分析、利用信息的素养和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风情、民族习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可以让学生通过搜索、下载,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The Great Wall 时,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信息,并且将信息分类摘录,在上课时讲他们从网络资源中所了解到的长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的交流学习,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体验网络多媒体超文本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
二、运用多媒体化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篇教学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课文的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轻而易举地化解难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重视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之间的关系,把端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放到一个重要位置来考虑。在改变授课方式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其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该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在课堂中的真实表现灵活调整预设方案,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
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英语教学则是艺术中的艺术。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也不例外,务必要以明确的训练目的作为活动的导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人情入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进度和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运用得恰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强调英语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而多媒体手段的引入,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当教英语音标时,可设置动画,按动鼠标,教学课件动态展示发音过程中舌位的变化、舌头的运动过程、口形的变化和气流的走向情况。画面生动形象,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反复听音模仿,很快便能掌握正确的发音。多媒体教学能创设鲜活的情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生学习Christmas时,我们可以先放西方国家的庆祝画面,通过链接的方式,播放“平安夜”“祝圣诞快乐”等原声英文歌曲,使学生一下子被画面和音乐吸引,然后听到画面中人们说的纯正的英语,学生会感到兴奋,这时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模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2:43:39 | 只看该作者

三、运用多媒体获取感性材料,创设口语情境
心理学研究指出:在一次学习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同时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可见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英语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正如一位教学专家所言:在英语学习中我们“要使学生有看到、听到、甚至摸到学习对象,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的对象”,调动学生口、耳、眼、脑等各种感官获取感性材料。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的保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集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技术,它可以将这些内容根据教学的步骤、非线性地运用超链接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出利于应用口语的学习情境,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把课文内容与实际情景、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深刻的概念。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充实课堂内容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们英语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同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达到使每位学生都操练了所学语言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省去大量板书的时间,用以扩充知识量,增加学生口语的练习,而且利用适当的课件进行授课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非凡的表现力,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实行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层次学生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学习模式。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更有效地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所预设的认知目标和实践目标与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因教学信息承载手段的局限,难以适应不同个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很难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水平、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优秀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进取;同时,也为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空间。在这种学习方式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学习负担逐步变为一种兴趣,最终使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转变了学习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2:43:44 | 只看该作者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在发挥多媒体课件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地消除它的负面因素。我们应该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理论层面和教学层面上进行必要的整合,使多媒体课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规划,认真准备。教师对教学媒体的操作演示程序要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并进行细致的准备。
    2、适量使用,勿过勿滥。坚决摒弃越多越好的错误观念,关键是能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有益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3、适时展示,恰到好处。切忌“一用到底”。一张幻灯片接一张幻灯片,学生的思维完全紧跟着眼花缭乱的课件,没有了思考和表现的时间,丧失课堂的主动地位。所以多媒体使用原则之一应该是该用时则用,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真正让多媒体技术起到变抽象为形象、变远为近、变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宽视野、启迪思维的作用。
    4、“演”“讲”结合,指导观察。教师既要通过演示发挥媒体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使演示与讲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解使直观和抽象相结合、视听与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直观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把握本质和规律,加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5、提示要点,总结归纳。在教师讲解或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画龙点睛地进行总结归纳,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抓住要点,系统地掌握知识。
    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其直接性、新颖性和多样性,成为了现代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时、适量地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打造出富有灵动气息的英语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 01: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