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yrc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获奖作品展示(人教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漫游世界──我们的左邻右舍



执教教师:新疆省奎屯市第六小学 王林辉
指导教师:葛金玲 陈定立




一、教材分析



《漫游世界──我们的左邻右舍》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漫游世界”第一部分《到周边走一走》的第一课时。这个单元整合了地理、历史、品德等教育方面的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自然、人文都做了简单的介绍,以点带面,突出对人类智慧的欣赏以及对人类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和道德文明的弘扬,反应了人类智慧和创造的文化遗产,体现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体现人类伟大的创造精神,使建构在地理知识的内容的思想性更深远。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需要有梯次性的整合,将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尽可能地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思想水平:进入21世纪,发展进步中的中国用更为开放的的心态来吸纳、审视来自各方的文化,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以及相互联系,架构了一个开放而丰富的平台。孩子们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了比以往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与知识,作为老师的我们,所面对的孩子的生活是一个比任何时期都更为开放的时代,因此更需要老师引导培养学生从小能以多元的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用包容的心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为他们成为一个有国际大视野的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水平:《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五年级阶段对世界地理的部分知识进行了概括的学习,六年级上册《漫游世界》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侧重介绍我国周边国家的文化、历史、人文等内容。在对学生的摸底调查中发现,六年级孩子对世界地理知识的了解水平呈现出这样几种情况:1.部分学生阅读量大、能够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知识面较广;2.部分学生基本停留在以前书本上所学习的知识,课外信息量比较贫乏;3.部分学生知识零零散散知道一点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上将学生的以前的知识和课外阅读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和调整,并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完整系统的知识脉络。



能力水平:六年级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他们普遍掌握了通过各类媒体独立收集资料的方法,但选择、整合、消化以及同学习小组成员交流的能力还很欠缺。另外,许多孩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训练不够扎实,例如读图能力、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要在这些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我国周边有哪些邻国,并清楚它们在我国的哪个方向;



2.以亚洲一些国家为例,借助资料与事实,初步了解这些国家的特殊国家符号(可以从自然、历史、民俗、经济等方面多角度的收集资料),从而引发学生对周边国家相关知识的兴趣;



3.知道我们和邻国之间只有友好交往、和睦相处才能共同发展的道理。



四、教学理念



1.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知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同时在人格上也是互相平等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彼此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特别是老师,更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选择、认识、时空等等,把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单看成是简单知识的传递,或陈述概念、公式的过程,更应该看成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民主思想、健康心态的潜在过程;



2.教材是师生学习的主要载体,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它不仅为课堂的开放性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顺应这一时代的进步,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3.教师要有负责任的长远眼光,在日常的课堂训练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大致了解我国周边有哪些邻国,并清楚它们在我国的哪个方向;2.以亚洲一些国家为例,借助资料与事实,初步了解这些国家的特殊国家符号(可以从自然、历史、民俗、经济等方面多角度的收集资料),从而引发学生对周边国家相关知识的兴趣,并尝试找出部分东方文化的共同之处;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和邻国之间只有友好交往、和睦相处才能共同发展的道理。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这个单元起,我们将进入快乐的世界旅行。而今天,我们先要去我们的邻居家串串门。



播放资料片《行走20国》(旨在让学生感受周边国家的美)



(二)教授新课



活动一 “地图行天下”



1.在你印象中我国周围有哪些国家?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需及时纠错。



3.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简单介绍邻国的概念。



4.复习旧知识:如何读图,重点复习如何在地图中定向的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定向法)



5.学法指导:讨论用什么方法确定我国周边国家的位置最系统、学习效率最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想到更多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多样的学习方法)确定本堂课的学法:从东北开始,逆时针依次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以及海上邻国;配合课件以及学生手中的小地图找到我国的邻国,明确它们的位置,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的给学生部分信息与知识)



6.巩固练习。A.教师任意指定我国周围的某个方位,让学生说出处于这个方位的我国邻国的名称B.或者教师任意指定国家,让学生能在地图中找出这个国家的大概位置,并说出这个国家居于我国的方位。



活动二 “国家名片”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符号。比如提到法国,人们很快就会联想到时装和香水,而提到澳大利亚,就会有只袋鼠跳进你的脑袋里,韩国的泡菜、意大利古罗马的斗兽场、英国的绅士等,这些都会成为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而关于我们的周边国家,你知道些什么?又怎么知道的?这样,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活动──《国家名片》。



1.分组合作学习。(在分组合作交流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将不同学习小组学生收集的资料打乱交流,让学生资料交流面更广泛)教师按所处地理位置将我国的邻国分为四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汇总资料。东亚组:日本、朝鲜、蒙古、韩国。中亚与西亚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增补俄罗斯)南亚组:印度、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东南亚组: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



2.以日本国家名片为例,让学生明确了解在选择国家名片的时候需要选择哪些资料、选择哪些资料更具代表性。(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师:在选择“国家名片”时要选择这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喜好,做多样的选择。



3.根据学生找到的周边国家的信息,以“国家名片”推荐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历史、自然、人文等不同角度,把握该国的一些特征。(鼓励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角度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也许有些学生会有回答错误、片面的,教师要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活动旨在引发学生对周边国家相关知识的兴趣。



活动三 “知识冲浪板”



此项活动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拓展,并将学生和教师课前的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性处理,用视听、图像、文字等资料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活动课作为学生学习小组知识的有效补充,主要由老师提供,但可根据学生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如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比较多样,活动根据课堂实施过程灵活机动处理,如学习小组的资料不够全面,教师可利用“知识冲浪板”给学生补充知识。



(三)课堂总结



这里有最原始的村落,最美丽的风景,最神秘的古城,最灿烂的文化,最浪漫的旅游胜地,最奇特的风俗民情……浓烈的色彩,迥异的文化,碰撞出一道瑰丽的彩虹。今天快乐的旅行就要结束了,但生活与社会这本丰富而厚实的百科全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旅行去阅读,在旅途中,我们又将收获些什么呢?(教师可提出下一堂课的旅行目标,布置课下资料收集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从古到今话交通



执教教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小学 姜 华
指导教师:王艳秀




一、教材分析



《从古到今话交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中的第三个主题活动。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本主题的第一课时,对应此主题教材的前四页。本课时的活动,围绕交通发展史,安排对交通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考察,内容丰富,辐射面较大。教材除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关图片外,还提示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去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发展的演变过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本单元第一、第二个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对于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交通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未有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史进行过归纳整理,所以对本课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四年级的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已有基础,思维比较活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交通设施的演变过程,知道车、桥、路、船的变化历史。



2.根据查找的资料,探究交通运输方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探究中使学生了解从古到今交通发展过程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



1.整个教学活动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课前预习教材,在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教材提示的学习方法分组搜集资料,并采访长辈所经历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从长辈口述的历史中感受近距离身边的交通发展变化;二是以“整理、交流展示”为中心,将学生们搜集到的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用他们喜爱的方式,按交通方式发展演变的顺序,突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把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教师根据情况给予引导和评价,并参与交流过程,实现师生互动。



2.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由结合,从而培养孩子们协作、互助的合作精神。



3.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开拓学生思维,立足于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交通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2.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进一步理解交通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自古以来人类在交通发展的努力。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趣的包含着交通工具的谜语,想猜一猜吗?这节课我们就以《从古到今话交通》为题从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入手,了解交通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交通史话



看教材了解最早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以及发明的原因。老师带同学们进入交通史话的闯关游戏,看看谁了解的最多、最准!人们为什么要发明这种交通工具?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开发和改进着交通工具。



(三)深入了解,挖掘中心



1.课前同学们已经从陆、海、空三方面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进行资料查找、学习。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资料为我们汇报一下,你们查找的交通工具不平凡的历史。1)下面哪组同学来介绍!飞机:(介绍莱特、冯如的视频)2)车:《情景剧汇报》。把图贴黑板上,这几名同学讲得真好,尤其是听了关于黄帝传说的故事后,你们想对我们中华儿女的祖先说些什么?(板书:不断地改进) 2.请同学们(听老师带来的歌曲)注意听这首歌曲,猜猜接下来我们研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生:船)3.(船的知识问答)。



(四)深化主题



展望未来,同学们,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科学环保的理念,发展性的眼光设计一下未来的交通工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提出你们的设想,可以画图也可以文字说明,有什么优点与功能(①组:车;②组:飞机;③组:船……)我们进入闯关游戏5,每说出一条有创新的科学的设计加10分,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加分。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设计得真好,令人耳目一新,可是我们有了梦想,还要有不懈的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在我们新一代人的创新、实践下,我们的梦想一定会象乘上飞船一样尽快地实现!



八、板书设计



从古到今话交通



舟行水上 勇于创新

海陆空  以车代步  勤劳智慧

飞上蓝天 坚持不懈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前准备──课堂交流展示──研讨”三个环节达到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目的。学生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研究性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要相当充实,对孩子们所搜集的不准确的信息能及时做出辨析和评价。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和资料,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设计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今天,我们虽有了这么多的汽车,但人们用得最多的还是自行车。这是为什么呢?”“据我查到的资料显示,最开始时的轮船远没有帆船方便快捷。但人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发展轮船呢?”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对交通发展过程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由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历史跨度较大,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交通发展史有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一、扬预习之风帆──让品社课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助于道德行为的转化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品社课课前的准备活动,如对身边的人物、环境的调查与访问,对自己生活经历或经验的回忆,根据教学内容自觉主动地查找并整理资料等,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使学生初步构建课堂学习必须的知识结构,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供条件。教师要用心去了解、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生活经历、道德认知水平等,并以此作为预习探知的切入点及课堂教学的生发点。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学生已有经验一下子被激活了,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课堂真正焕发出了光彩。



二、激学习之激趣──让品社课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1.媒体激趣。通过音乐、动画、录象等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如车,船,飞机的相关图片。这样,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品社课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2.语言激趣。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对事例进行描述、渲染,诱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思考,能让学生紧随教师的思维,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3.游戏激趣。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喜欢的活动。通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情趣的游戏,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游戏的体验中感悟知识,如课上学飞机的起飞过程。



三、乘活动之舟──让品社课充满生机活力的真正实现。理解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见解,捕捉学生回答的亮点,使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生成者,让课堂涌动出生命的活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富于动态的美,学生在动态的课堂中学习、体验、发展。在设计展望未来交通时,教师预设学生可能根据交通发展趋势设计的交通工具是绿色环保的。实际上学生的设计异彩纷呈,有的设计出更为环保的、有的设计的更为科学、还有的想象人类将神舟飞船作为交通工具通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些富于创造力的见解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四、抓课后之实践──让品社课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延伸。以课堂为中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做,知行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如本课最后一环节时,我指导学生重新深入生活,研究新型环保交通工具。这样使本课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的广阔的生活空间,使维护邻里和睦关系逐渐成为儿童生活的自觉行为,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融为一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国粹──京剧》课堂实录



天津市河西区湘江道小学 王 虹




选自《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之我们的国粹。



学情分析:



我校是天津市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学校,京剧是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因此我校的学生对京剧的基础知识有一些了解。通过“班班唱”的形式普及,五年级的同学也都能唱上几小段。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虽然学生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京剧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也很有难度,大多数学生对枯燥的活动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营造浓厚的课堂环境氛围、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知道京剧为什么是我们的国粹;对京剧产生兴趣并愿意去感受与尝试。



教学准备:



1.环境布置:在教室内悬挂、摆放和京剧有关的艺术作品。



2.教学幻灯片、电脑、实物投影等媒体设施。



3. 指导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活动:(1)你喜欢京剧吗?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京剧最吸引你的是什么?(2)你周围有喜欢京剧的人吗?你从什么地方发现他们喜欢京剧?



一、激趣导入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视频)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自己学校绿芽艺术团的同学在表演──京剧。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是天津市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学校,那么,通过学习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京剧有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丑。刚才那些同学表演的有青衣、花旦、老生还有老旦。



师:你看得真仔细。



生:我知道京剧是怎么来的。



师:说说看。



生:清朝的时候,四大徽班进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后来就形成了京剧。



师:看来京剧的历史还很长呢!



生:我知道京剧伴奏的乐器有京胡、月琴、唢呐等



师:其中最重要的乐器是──京胡,你们都很棒。



生:我知道京剧有很多著名的演员,比如说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他们被称为“四大名旦”。



二、提出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我们知道京剧被称为是我们的国粹。板书:我们的国粹──京剧



师:让我们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生:人们为什么把京剧称为我们的国粹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很有研究价值。(出示一个大问号)



三、自主探究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吧。打开书第78页,“小资料”中有一段话,谁来读一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京剧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师:可谓是历史悠久。板书:历史悠久



师:(指着板书)由于京剧的历史悠久,所以说它是我们的国粹。



师:你还了解了什么?



生: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



师:你知道是哪三大体系吗?



师:那么我来告诉大家,获得这项荣誉的一个是前苏联的,一个是德国的,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体系,也就是我们中国的京剧。能够被列入“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这是一项很高的荣誉,说明我们的京剧已经名扬世界了。



板书:名扬世界(指着板书),因为京剧已经名扬世界了,所以我们说京剧不愧是我们的国粹。



4.师:你从这段话中还有什么发现?



生:京剧是中国最大的剧种。



师:京剧虽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但它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剧种。板书:最大剧种中国有很多剧种,我们知道的有……,为什么说京剧是最大的剧种呢?



生:京剧的剧目很多,京剧范老师给我们讲过,京剧有上千出戏,有些已经失传了,现在演出的有三四百出呢。



师:你上课听讲一定很认真,记住了老师说的话。



生:喜欢京剧的人很多,很多老年人都喜欢京剧,他们喜欢听戏、看戏,很多人还喜欢唱京剧呢。



四、汇报交流



师: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个作业──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喜欢京剧的人?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他们喜欢京剧的?请你在小组里和同学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



生:我从人民公园看到过有人唱京剧,还有很多人围着看。



生:有一次我从红光公园经过,天都黑了,还听到有人在里面唱京剧呢。



师:喜欢京剧都到了忘记时间的地步了,他们真可以称得上是京剧迷了。



生:我奶奶也喜欢京剧,她经常看中央11频道。我们家还有好多京剧光盘和磁带呢。这就是我奶奶最喜欢听的,有时候她还边做饭边哼哼呢。



师:看来你奶奶也是个京剧迷,真让人羡慕,身边有个京剧老师,可得跟奶奶学习学习?



师:老人喜欢京剧,那小孩有喜欢京剧的吗?



生:暑假的时候,我和妈妈一起去看天津市京剧票友大赛,就有好多小孩唱京剧,唱得可好了。我这儿还有他们演出的照片呢。(投影展示)



师:感谢你给我们带来这么珍贵的资料,让我们能看到比赛盛况。看来呀,从古至今,从老人到小孩都喜欢京剧。有人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皮黄声。京剧真不愧是最大的剧种。



五、合作探究



师:那你们喜欢京剧吗?为什么?



生:京剧很美。



师:美在哪呢?



生:京剧的唱腔好听。

 

生:京剧的服饰很漂亮。



生:京剧的脸谱好看。



师:说到京剧的脸谱,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有一个同学有一件京剧脸谱的收藏,你们想不想看?来让我们欣赏一下。(投影展示)



生:我特别喜欢里面的脸谱,这是我和妈妈从图书大厦买的。京剧脸谱中以净行的脸谱变化最为丰富。给大家介绍一下,每个京剧人物都有不同的脸谱,这个是……。



师:老师知道于方浩是个特别爱读书的孩子,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



师:有一首歌就是唱京剧脸谱的,名字叫《说唱脸谱》你们会唱吗?一起来来唱一唱。



有的同学发现我们唱的脸谱都在黑板上了,我们知道,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五个)红色:忠义;白色:奸诈;黑色:粗矿豪放;蓝色:勇猛而有心计;黄色:代表凶猛的性格。



师:这还有两个脸谱,它是谁?包公,你从哪看出来的?月牙儿,这个月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月牙一样吗?它就是运用了我们中国画写意的绘画技法;这个我们人物是孙悟空,因为他脸上有很多毛儿,所以在他的脸谱在绘画上运用了我们中国画工笔的绘画技法。展现了我们中国的民族特色。板书:民族特色



师:(指着板书说)京剧的脸谱不仅颜色鲜艳,非常有中国的民族特色,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师:除了多彩的脸谱,京剧还有什么最吸引你的?



生:我觉得京剧的服装特别美。



师:不光是美,这服装中的名堂还不少呢!这里有三张图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三个人)



生:这件叫做蟒,这是《打龙袍》中,皇太后穿的,这上面有龙的图案,只有皇帝和大臣才可以穿蟒。



生:这件叫做披,这是《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出门的时候穿的,上面有很多花儿,很漂亮。



生:这件就是靠,是大将在在打仗时穿的服装,这是《定军山》中的黄忠穿的服装。同学们你们看,这上面的图案是什么?对,是虎头,是不是看起来很威风。



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这京剧的服装的讲究还真不少呢。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件京剧的服装,请大家欣赏。(展示服装)京剧服装的做工也非常讲究,采用中国特色的丝绸制成,使用中国著名的苏绣的技法,用各色的彩线绣成的,所以非常的精美,非常的华丽。



师:这些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真是太美了。



师:说起京剧的唱腔,也是很有民族特色的,你们听过哪些京剧唱段?



生:汾河湾、宇宙锋、打龙袍、锁麟囊、红娘、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能唱上几段京剧,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小组里商量商量,你们愿意展示哪一段)哪个组先来?(掌声,表示感谢)



生: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生:淮河营



生:卖水



师:听了同学们的演唱老师也想学着唱一唱,行吗?我唱《穆桂英挂帅》中捧印的一段,你们听听我唱得怎么样?



师:唱得怎么样?

 

生:唱得好听,有味道。



生:表演的动作也很好看。



师:谢谢同学们,(鞠躬)。这京剧不仅好听还很好看呢。下面请大家欣赏京剧《雁荡山》和《三岔口》里的两个小片断。注意看,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你看懂了什么?(播放视频)



生:一员大将带领他的军队,攻打一座城。敌人打败了,跑回城,关上了城门,这个大将就命令自己的手下,翻墙进去,结果取得了胜利。



师:台上就几个人,你怎么看出有军队的?



生:京剧中的几个人就代表军队。



师:这就是京剧表演的特点。“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后面《三岔口》一段谁看懂了?



生:有两个人在打架,他们假装谁也看不见谁。



师:你们同意吗?这表示在什么时间发生的事情?(晚上)你们真聪明!这就是京剧表演的虚拟性。



师:(出示马鞭)这是马鞭,一看到他就仿佛看到了──一 一匹马,红色的表示红马,谁来表演一下京剧中骑马的动作。



师:谁愿意来表演一个京剧中的动作,让大家猜一猜。(7个同学)上下楼、喂鸡、开门、关门、扑蝴蝶、划船、喝酒。

,连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靴子,谁愿意穿上它来给大家表演。跑圆场,感觉怎么样?不要说表演了,连走起路来都挺困难的,我们看到京剧演员台上精彩的表演,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当我们看到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应该怎么样?



师:京剧是中国所特有的,它将中国民族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今天,有很多的外国人也迷上了京剧,请看大屏幕。



(播放视频:外国人唱京剧)



师:如今,京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了中国的国粹,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了。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本来不是特别喜欢京剧,通过这节课,我更加喜欢京剧了。



生:我知道了很多京剧脸谱和服装的知识。



生:我觉得京剧特别好看,我们看懂京剧了。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说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提问题的同学)



师:你来说一说



生:(按板书说),你很会提问,还很善于总结,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特别好,我们一起感悟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我们国粹──京剧的魅力。今后让我们多听、多看、多了解京剧,做一个喜欢京剧的中国人。



教学反思:



我曾经在本年级的另外一个班上过一次本课的内容。为了上好那节课,我提前翻阅了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了解了一些京剧的知识。本以为凭借我“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加上课前调查的积累,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一定会呼应得很好。但是,学生的状态和我预设得并不完全一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没有我想象的高涨。学生、京剧、我这三者之间似乎隔着什么?教研员老师的一席话解开了我的困惑──“你自己都不喜欢怎么能让孩子喜欢呢?你自己都不觉得京剧有魅力,怎么能让学生领悟到京剧是国粹呢?”是啊,我除了知道一些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从校本课程教材中了解的理论知识以外,几乎对京剧一无所知。这样的知识储备连“平等”都谈不上,怎么还能做“平等中的首席”呢?我这时才领悟到自己失利的原因──过于强化学生对京剧知识的了解,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上课不过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重复和再现,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于是课后我找到了担任校本京剧课的老师“恶补”京剧知识。我收集来同学们以京剧为素材的作品,办公室里浓重的京剧氛围形成了。我还把学生会唱的唱段下载设为我手机的来电铃声、枕边放的是京剧的书籍和画册、电视看的是CCTV11、上网看的是京剧的行云流水……大家说我都快成京剧迷了。几天后,原本连二胡和京胡都分不清的我,居然能哼唱出几句 “穆桂英挂帅”了,看到和听到京剧也有了亲切感。



这节课上,在浓浓的京剧氛围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聊京剧、一起唱京剧,一起模仿、一起欣赏,共同领略京剧那多彩的脸谱、精致的服装、动听的唱腔、生动的表演;感受京剧无穷魅力,感悟京剧的博大精深。下课了,学生们围拢过来,热情地帮我收拾东西,嘴里还不停地哼唱着……



通过这节课,我最深的领悟是──当你“迷”上了这门课,“迷”上你教的内容,你的爱将会化作动力,溶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在不自觉间迸发的激情和灵感,才能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参与,才会有真正的体验,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迷”上它──是教好这门课的秘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1: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