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让地理教学成为环保教育的主渠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0:4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让地理教学成为环保教育的主渠道
汕头市澄海莲阳中学 许玉敏
【内容摘要】地理是中学环保教育的基本学科,是让学生了解世界环境的良好手段,是形成环境保护观念的最佳时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当代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我们地理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不仅为地理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也确定了地理教育的方向。本文就如何使地理教学成为环保教育的主渠道谈起。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物质文化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人类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由它指导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这个矛盾如不能有效地解决,终究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
当前,由于种种的原因,人类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中突出反映在以下各个方面: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滥伐和植被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及沙漠化扩展,垃圾泛滥,生物灭绝加剧,粮食、能源和其他资源短缺,酸雨污染,地球增温,臭氧层破坏等。这里最重要的是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纷纷投入到行动之中。而如何让这一保护环境的意识持续并深化下去呢?毫无疑问,这一任务就落到青少年的身上去,特别是当代的中学生,所以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正因如此,在中学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在各个学科教育中,地理与环境保护教育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且都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教材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的持续发展、利用,阐明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的方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不仅为地理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也确定了地理教育的方向。
一、教师在讲授教材中有关环境问题(如森林锐减、土壤破坏、水污染、城市化问题等)的时候,应阐明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机感,产生了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紧迫感。
例如,我在上《土地资源》(八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二节)时,要求学生课前先了解一下他们所在乡村的人均所占耕地数量,周围的耕地面积从过去到现在是否发生变化呢?用这个的问题引入课文内容进行讲授,让学生首先明白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地减少,再说明减少的原因,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P71的内容,使学生懂得土壤遭到破坏之后的情况继而影响到粮食的产量,造成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加深他们对土地资源现状的关注。最后用教材P73的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更能使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感和兴趣。又如在讲《人口与人种》(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中的“人口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看一幅漫画《苦难的母亲》,如右图:
让学生各自谈谈这幅漫画的含义,然后引入“人口问题”这一框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还出现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让学生看教材P69图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先让学生考虑农村人口为什么要向城市迁移,说明其中的原因之后,又提出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会出现哪些问题,可不可以大规模的迁移,而农村人口大量减少会不会发生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所见所闻,结合生活实际,用实例说出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入城市的原因,培养学生树立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的人口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0:48:33 | 只看该作者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环境问题在当今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环境信息。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环境信息的收集,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信息来学习和探索。例如在讲授《河流和湖泊》(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三节)中“长江的开发”这一框题时,先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长江之歌》引入介绍长江的概况,长江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但中下游发生大洪灾的频率逐渐加大,从过去的14年一遇到每3年一遇到80年代几乎年年发生洪灾。引导学生看长江三次特大洪水录像和课文58页内容,利用这些实例,指导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环境恶化的状况,分析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使学生感受到长江流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指导学生对保护和改善长江流域的环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策略。
三、要充分挖掘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 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从现在做起,如针对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周围发生的生活琐事,要求他们随手关水、节约用水、出门关灯、纸屑进筐等,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懂得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同时开展家庭用水调查,制订家庭节水计划。环境保护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它才能够得以改善和解决。
四、结合国情,乡土地理、环境新闻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秀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可让学生加深对我国情的了解。科学家发现:近13年来长江源头冰川年均退缩57米,长江正面临六大危机:森林覆盖率严重下降,泥沙含量急剧增加,人与资源之争矛盾突出;枯水期不断提前,引起系列产业危机;水质严重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日益灭绝;固体废物污染严重,污染湖泊,威胁水闸与电厂;湿地面积日益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如不及时保护,10年内长江很可能会成为第二条黄河。通过这些国情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祖国环境现状,激发热爱自然、营造认识自然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国土安全与生态安全意识。又如环境新闻报道,我国近年来沿海出现的赤潮,2004年珠江口的咸潮,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印度洋东海岸的“杀人巨浪”海啸,它使昔日美丽的人间天堂——海浪沙滩,变成了尸横遍野的“海上鬼蜮”。我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素材,发挥各自的特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兴趣,增强环境道德观和环境责任感,从而使环保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进一步升华为环保行为,以便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0:48:38 | 只看该作者

五、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一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 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 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形成和发展”一节时,结合成立不久的澄海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立澄海市?”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得出澄海市的成立是汕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表现。也有些学生认为澄海市的成立象“摊大饼”破坏了大量优质的耕地,对于人均耕地本来就很紧张的澄海来说,澄海市的设立是不合理的。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 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0:48:42 | 只看该作者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莱美工业区考察,参观洁源污水处理厂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 ”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去年高二年级十个班到饶平绿岛山庄春游,我就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饶平”旅游业的现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造绿岛山庄的实际意义,为什么政府要花这样多的资金造这个旅游景点等等。
4.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如前年开始的修筑莲阳桥闸工程,是汕头市政府的第一位重点工程,范围广、规模大。我们发动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修筑莲阳桥闸?”学生们有了以前台风海潮造成的惨痛教训,对此问题深有感受,思考得特别深,不但宣传了该项工程的意义,而且对有关的水文、气候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5.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无论从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来看,还是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看,都是势在必行的。地理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有关环境保护教育的结合点与切入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渠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3: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